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故都的秋》
一、引言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一个要饭子在雪地里死亡,某个角落的婴儿的眼泪,都不应该漠视……不能将他人的生与死拦在窗外,不能将一个人的孤苦当作笑话;第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一任务是启发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并且常读常新。”
钱教授的这一番话颇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教育学生变得更好,更善良,要学会爱,学会一种人文关怀,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要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法上,要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力,鼓励创造。
二、背景
我任课的班级是文科班,相对理科班的学生来说,知识面较广,思维灵活,上课气氛活跃,他们最喜欢上的每周二的阅读课,在收上来的摘抄本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小短文,并赋有简短的点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所以,这为《故都的秋》教学作了必要的储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文之前,先请同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居 秋 瞑 王维 登 高 杜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两首诗歌题材相同,写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首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居民淳朴的风俗,作者用淡淡几笔就描绘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时,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反映了这正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第二首诗歌描写的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独寂寞、忧愁苦痛的思想感情。
师:你是如何感受出来的,能结合诗歌本身来具体地说说?
生:在第一首中,我是根据“雨、晚、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来感受的,在第二首中,主要是“哀、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这些词和意象。
师:回答地很好,能抓住诗歌中景物(意象)的特点,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这两首诗歌已在前面单元学习过,这样导入,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唤起学生的阅读课文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气氛。让学生通过读诗歌,对诗的整体感知,获得对景物特点的感知,从而来体会作者蕴藏在“景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散文阅读教学作了必要的辅垫。
(二)学习课文
1、重视读,感知景物
师: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尝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故都,目的只不过是要饱尝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朗读课文。
生:(全班读毕)从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
师: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
生: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师: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一种喜爱、向往之情
感受: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平实流畅的写景抒情散文,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至此,学生通过读,能整体地感知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色,从而能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体味出来的情感是肤浅的,还需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内在意味。
2、细品味,体验景物,
师:可是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如此喜爱和向往呢?
感受: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蕴藏在“秋景”的思想感情,但这个问题有点难,在此,我向学生作了必要的提示点拔:散文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具体地说,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体现,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清、静、悲凉”秋景正是作者当时情感体现。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找找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生:秋花、秋树、秋蝉、秋雨和秋果
师: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的特点,请读这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先回答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我喜欢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我喜欢……
感受:学生有的说是红色,也有的说黄色,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理由,那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同样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在借助“景物”来体会感情,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师: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
生: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
师:朗读北国的秋树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此段作者动用了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这些都似乎因“清静”而停止了,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通过触觉。
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无法言传的触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人寂清的环境,作者会有如此的细微的体验吗,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能感受得到吗,所以说,景情是交融的,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这常人屑一顾的落蕊较细腻地传达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它的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
感受: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
3、讨论表达,领悟景物
师:我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体验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点。可见,对“清、静、悲凉”秋天的喜爱,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蕴藏着另一种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讨论是什么的思想感情。
生:从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看出他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忧郁。
师:很好,这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灰冷的情调。写此文时,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践踏,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旧地,就像一位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自然地反映到文中去了。
感受:讨论表达的过程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它的内容也随着变化,学生的思维的活跃程度也在变化。至此,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 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师:其实,不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特别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请朗读文章倒数第三段。
生:(读)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感受:这是文章议论部分,作者告诉我们秋天为何会引起许多人的伤感,提升作品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求感情真实,自然流畅,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故 景 情 结合点
都 秋花 清
秋树 喜爱
的 秋蝉 静
秋雨 哀愁
秋 秋果 悲凉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象”,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通过尝试,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全班朗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还有读各别段落或者各别词句等,使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入作者的深层思想感情作了辅垫。北平的秋景都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散文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景物”,从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向往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所以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的直接对话,只有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从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要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细品味这“景物”,从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
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故都的秋》一文,就是把握住“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景象”转换到“意味”,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分析要好。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引郑逸农老师的话),学生就会是不断的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学会审美感悟,学会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但教师要对集体的思维及时加以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服务,展现当时北平的图片或者北平的作者提到的景物,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适当地插些郁达夫的原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使教学内容紧凑些,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结束时,没能更好地进行必要拓展和延伸,没能由课内走向课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叶圣陶说过“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读,学会自学,学会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共78张PPT)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秋 词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刘禹锡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 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代表作品《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郁文
达夫
创造社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小说和散文著称。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银灰色的死》《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走进文本
朗读感知
揣摩本文的结构以及作者的基本感情。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1)dùn 混 肉 粮 石 子 角
(2)zhuì 点 补 前
(3)chuò 学 泣 然
(4)tuǒ 圆 suí 朝 duò 落 骨suǐ
(5)大笔如chuán yuàn 吏
yuán 木求鱼 不容置huì
(6)sī 声 力竭 打 扯 文
辍
啜
惙
沌
炖
囤
砘
钝
缀
缀
缀
椭
隋
堕
髓
椽
掾
缘
喙
嘶
厮
撕
斯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而叫古都的秋?
浏览后
思考: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
愿付出生命
不辞千里
眷恋、热爱、痴迷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色 声 形 味 实 情
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读第1段,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
静
悲凉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图画进行描绘的?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秋日图
选择一幅最喜爱的一段景物描写,朗读,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景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庭院秋景
特点:清、静、悲凉
手法:衬 托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
清
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闲话秋雨图
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
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恋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慢
润
淡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清
静
悲
凉
南国之秋
故都的秋
→
对比
慢
润
淡
思考题:
作者写故都之秋意外的南国之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对比的手法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三、四个字概括北秋、南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感受分别是什么?
饱尝一尝、向往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怀念、留恋、向往--热爱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主题探究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913年9月,随兄长郁华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达腊,坚持抗日斗争。
郁达夫故居
郁达夫和夫人王映霞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遗郁闷的散文。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背景
1、此文写于1934年,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正是怀着最后再看一眼北平的心情重游故地。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4.个人生活经历和婚姻经历。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悲秋”的,你认同哪种观点?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济南的冬天》老舍
《想北平》老舍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课堂训练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仿《秋思》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浓茶
碧天 蓝朵 白花
漏光 飞声 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一椽(chuán) 嘶(sī)叫
散文钞(chào)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1.答案为A。“钞”应该读作chāo。
2.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答案为A。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3.答案为A。“阵”根据文意应该为“层”。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4.答案为B。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古今写秋的诗文,摘抄诗句,文句。并对其作简单鉴赏。(不得少于10首)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