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诗词中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请结合全诗赏析某句。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答题步骤
1.释句义:解释该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
注意: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有时要注意发掘深层意思
2.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原诗描述的景象或情状中,体会该句的妙处。
3.明作用: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衬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三、分类解析
1.主旨类题目
例: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
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
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2.单纯赏析句子的妙处
例⑴: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参考答案: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一: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二:抓住最突出的一点进行赏析,如诗眼、或抒情、描写、修辞等写法,或语言)
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三: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译文】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例⑵: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看到的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听到的叶声与看到的烟缕升起的动态美。(步骤二)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步骤三)
3.有特殊句式的句子赏析
注意首先要还原颠倒的语序,然后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例:请说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妙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参考答案: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步骤一:还原句式,解释句义)
运用对偶,“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或:诗人巧用比喻,用“浮云”、“落日”来表明心意。)(或: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步骤二:点明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步骤三:表达的思想感情)
4.比较不同:比较哪一句更好/哪个版本更好?
可以参考不同观点类题目。
例: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好。(步骤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是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是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步骤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四、例题解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问题: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4分)
参考答案:山谷宁静,风声响亮,谷中空旷,月色深深。(步骤一:解释该句的表层含义。)
诗人月夜下游山,山里山路、花木幽香,山中寂静幽深。(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诗中描述景象。)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步骤三: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问题: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步骤一)“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步骤二)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步骤三)
四、随堂练
1.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步骤一)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步骤二)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三)“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问题:“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瘦”字形象地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并侧面写出晓云弥漫时山峰的壮阔;“肥”形象地写出一场夜雨后水面的宽阔,又侧面写出下雨之前谷溪的窄浅。此处巧用比拟,生动形象,造语新颖、简约,含蕴丰富隽永。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舜庙怀古
陆 游
云断苍梧①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②与渔舟送落晖。
【注】 ①苍梧:又名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②输:报告,送达。
问题:前人认为颔联两句堪称千古名句,请简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颔联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山川风月本来无情,未因国家兴亡而改其容颜,此时却因诗人感时忧国而变得有情。透过“无情”与“有情”之间的矛盾,作者抒发了一种更为强烈深沉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解题思路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主旨
三、诗歌常见主题
█主题常见词语:忧国忧民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忆友怀旧 思乡念亲 别恨离愁 羁旅漂泊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1. 边塞诗、爱国诗、怀古咏史诗
①描绘雄奇壮丽的画面,表现塞外绝域的奇异风光,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②?描绘了边地萧条、荒凉、冷清、肃杀之景,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将士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悲凉的生活状况。??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悲伤;抒写复杂的、延绵无尽的离愁,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讽刺将帅无能,对帝王穷兵黩武的愤慨、对将军荒淫无能的怨恨、对军中苦乐不均现象的不满。
2. 送别诗
①抒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离别之情。
②抒写寂寞孤独,羁旅愁思,思亲念友。?
③情深意长劝勉、鼓励、安慰;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3. 山水、田园、杂感诗
①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②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③对官场仕途生活厌倦,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④悲秋,仕途失意的苦闷 ???
⑤伤春,青春易逝的伤感??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⑦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⑧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⑨透过所咏之物,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理想,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常见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例: 杜甫《春望》、《兵车行》
(3) 同情人民的疾苦 例: 白居易《卖炭翁》、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 杜甫《登岳阳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例: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例: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例: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例: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例:温庭筠《商山早行》 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3)边关思乡 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闺中怀人 例: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例: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祝福平安的关切,情深意长的勉励 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迷茫的郁闷 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前途迷茫的郁闷 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5.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例: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刘禹锡《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3)借古讽今的情怀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泊秦淮》
(4)青春易逝的伤感 例:李清照《如梦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例: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6)告慰平生的喜悦 例: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例:李白《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8)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例:杜甫《登高》
五、常见角度
1. 标题突破法
标题是文章之眼,诗歌的标题亦然。在古代诗歌标题中,有的揭示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暗示了诗歌体裁,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抓住诗歌的标题,挖掘其中蕴涵的信息,能有效帮助考生打开鉴赏之门。本法尤其适合于考题中仅给出诗歌材料而没有其他提示或注释的情形。
例: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解析】本诗标题为“咏山泉”,考生至少可以从标题上得到两方面的重要信息:
第一,一“咏”---诗歌在内容上以歌咏为主,“山泉”则揭示了歌咏对象,从整个标题看,全诗写作内容侧重于山泉的形象特点或精神风貌;
第二,标题暗示了诗歌体裁是咏物诗及其应有托物言志的基本写作特点,进而可以推知,全诗应是借歌咏山泉以表达诗人的某种独特情怀。从全诗看,本诗表现出了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正是借歌咏山泉的这一品格来表达自己淡泊清高、率性自然的情志。
2. 注解突破法
经典但又不为考生熟知的古代诗歌,为降低考生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往往在原诗之后附有一定的注释。仔细阅读这些诗后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有效了解作者、作品的相关情况,进而准确地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例:
《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解析】本诗中除了要注意标题中“怀古”的提示作用外,准确把握注释②中对首句“消魂”一词的理解,可以有效帮助考生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哀怨的“怀古伤今”。进而立足全诗看,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但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象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颓,眼前一片荒凉,今昔对比,顿生昔盛今衰之感慨。从注释切入,对诗歌的情感理解清晰了然。
3. 典故突破法
古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通常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抒发心中情怀。关注诗歌典故,了解典故含义,是有效把握诗歌主题的途径之一。
例: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解析】理解本诗,要能准确理解颈联所运用的典故含义。“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出自《孟子》 “士甘焚死不公侯”则是春秋时晋人介之推。颈联两句从一反一正两方面对比,并在两种不同人格和人生追求的对比中,含蓄表现出作者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结合诗歌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所说无论贤愚,最终化为荒冢一丘,归于虚无之意,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恨和一种发自心底的超脱,亦表明了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
4. 意象突破法
意象是古代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古代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考生在赏析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寄托的意韵,进而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例: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解析】词中以时间为线,用传书之“雁”无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讯息的渴望;用“孤灯”伴己,表现了作者远在他乡的孤寂,亦蕴藉地体现了思念之深之苦,以“凄冷”“寒声”“寂静”等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作者思乡思亲与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5. 诗眼突破法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作诗,尤重炼句炼字,力求一字传神,一句显韵。这些能使诗词句神韵顿增的带有警策性的字或句,就是诗眼。而含有诗眼的句子亦往往最能体现诗歌的情感倾向、内容意蕴与表现功力。
例: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解析】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即为全词诗眼,该句以议论开篇,结合后面“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一句,境界恢弘,既点主旨,又总领全词,亦奠定了全词基调。透过这一诗眼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豪情和哲学家的睿智,扣住了这句,就把握住了理解全词的关键。
6. 表达技巧突破法
诗人很讲究表达技巧的有效运用,或对比凸显,或情景交融,或事理结合,或修辞穿插,或卒章显志,等等,以突出诗歌内容,彰显诗歌主旨。从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探寻诗歌主旨有重要作用。
例: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解析】赏析全诗,可从诗歌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切入,诗中“春色都从雨里过”和“人家花落尽”的景象,让人感到扫兴,然而让人伤春之余,眼前忽有“菜畦今日蝶来多”之蝶飞菜畦、生机盎然之景,让人惊喜万分。先抑后扬,“抑”之愈沉,“扬”之愈高。抓住本诗先抑后扬的表达技巧,定可感受到全诗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7. 作者经历突破法
作者的独特个性,往往与其独有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所以,以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为突破口来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情怀,可达到“知人论诗”的境界。
例:
琅玡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解析】本诗主旨的理解,如按照一般古代文人士大夫遭贬谪后情怀呈消极抑郁或悲凉凄苦的思路去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考生要特别注意宋代欧阳修在遭贬谪时与众多其他各朝代被贬谪官员的不同之处:大多数被贬官员是郁闷、愁苦甚至颓废的,而欧阳修被贬后却呈现出心胸开阔、积极用世的内心特点。在其众多诗文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考生只要联系《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情怀就可知一二。欧阳修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就是理解本诗的钥匙。全诗用明快的笔调,虚实结合,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溪流山花等富有情趣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现了作者在贬谪之地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五、例题解析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没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六、随堂练
1.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3.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⑵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4.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了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⑵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全诗一句一个场景,各自独立 ,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工整的对仗。??
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5.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草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6.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7.这首此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之情、物是人非孤寂无依的痛苦之情以及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哀愁之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北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因仗义执言而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
问题:结合全诗,赏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的妙处。
【解析】这两句所写之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写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有力,衬托了“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
参考答案:这两句描写山景,意境阔大而又趣味盎然。上句动中有静,万条谷壑泉水淙淙,奏出天籁之音;下句静中有动,山峰肃立,静静聆听山鸣谷应。“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晚山的可爱。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问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三、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野 望①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答案:①“三城戍”“ 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四、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