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解题思路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三、答题步骤
1.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2.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四、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例:分析《江汉》的行文思路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简析】 “起” 是首联,为第一层。通过“思归客”、“一腐儒”写出了一个客居异乡很想归去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形象。
“承” 是颔联,为第二层。紧承首联的客居思归,极写自己独处江汉的遥远和孤独。
“转” 是颈联,开始了意义上的转折,为第三层。通过“心犹壮”、“病欲苏”,传达出“暮年心犹壮”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合” 是尾联,属于第四层。该层是整首诗的精神凝结点。“老马”“不必取长途”,综合了首联和颔联的表意:我虽然是一个思归的孤独的腐儒;也综合了颈联的转折义并做进一步深化:但是我人老,壮心存,用反问句表示自己的愤慨,同老马一样,自己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样,全诗歌通过四联的起承转合,塑造了一个虽遭处逆境,但仍然思报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例:分析《旅夜书怀》的行文思路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诚如题目所示: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写“旅夜”;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写“书怀”。 “旅夜”的景物明细而壮阔,寄寓了自己的孤寂而落寞;而“书怀”则蕴藉着诗人的牢骚和悲愤:报国无门。两层合起来是:用羁旅月夜中的景物寄寓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例:分析《江村》的行文思路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解析】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层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说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隐含了自己的忧悒和感慨。
三个层次综合起来: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但我就不能为国家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感慨。第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最后一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慨。类似于散文中的“总——分——总”一类的结构。
五、绝句的常见结构
1.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2.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3.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六、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四、随堂练
1.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解题思路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三、例题解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解析:“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参考答案:示例1: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2: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2.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⑴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⑵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⑴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⑵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⑴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又做‘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内宴奉诏作》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之一。这是武将写的豪迈诗。
前四句回忆往昔: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意思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回忆自己学习兵书,也算当代俊杰。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意思是,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金甲:金饰的铠甲。汉蔡琰《悲愤诗》:“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唐李白《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杨志卖宝刀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杨志曾倒霉想去别处找工作,但身上没钱,为了筹钱只好卖宝刀,结果因为一时的争执和冲动,还害自己被流放了。这里不能说用杨志卖刀的典故,因杨志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其事要晚一些。颔联写过去披甲赴国难,为国出力,宝刀相伴,豪情满怀。
后四句写当下: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意思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突出其老当益壮。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意思是,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愧!以景结情,表明自己宝刀未老,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本诗今昔对比,叙事抒情,写作者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诗中既表明了往日的功劳,又慨叹现在宝刀未老,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不以雕章琢句取胜,却传达出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五、随堂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⑴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羊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黄庭坚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一、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参考答案:示例1: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
示例2: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二、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和炼意、炼境的角度回答。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分析,此题是王维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是借景抒情,因此从景物的特征分析为“闲景”,进而分析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赏析】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翻译: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
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照应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四、阅读下面的诗,回答文后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