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测试(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过关练习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39小题)
1.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硫磺消失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物质种类减少
D.体积膨胀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6.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侯氏制碱
B.蚕丝纺织
C.火药应用
D.粮食酿酒
7.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为(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9.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碳酸生成
B.探究铁制品表面红棕色的物质可能只是四氧化三铁
C.探究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D.探究在吹灭蜡烛瞬间产生的白烟中含有石蜡蒸气
10.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海啸、暴雨
B.狂风、暴雨
C.地震、狂风
D.暴雨、沙尘暴
1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C.探究Mg在CO2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可能Mg(OH)2
D.探究Cu(OH)2粉末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12.何洁同学为确定实验室某一失去标签的液体物质,设计如下探究方案,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将液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
B.测量液体的密度
C.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液体是否为是碱
D.用嘴尝尝液体是甜味还是酸味
13.对比实验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B.燃烧条件的探究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归纳
D.推理
15.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17.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
(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
(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
(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
(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18.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
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燃烧匙
19.下列仪器,可直接加热的是( )
A.
B.
C.
D.
20.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溶液时,他先采用仰视读数为l5mL,后倒出去一部分溶液,剩下溶液采用俯视读数为10mL,则他倒出的溶液实际体积将( )
A.大于5mL
B.小于5mL
C.等于5mL
D.无法确定
21.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水时,开始平视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水后再俯视读数为15mL。该同学倒出水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5mL
B.小于5mL
C.大于5mL
D.无法确定
2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0mL的量筒
B.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C.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
D.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23.小王用托盘天平称取25.4g药品时,若发现指针向左偏转,他这时应如何操作至托盘天平平衡( )
A.向右移动游码
B.增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螺母向右旋
24.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致使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采取的应急措施应该是( )
A.找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
B.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拨打火警电话119
D.快速撤离实验室
25.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可用作中和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用100
mL量筒量取9
mL的水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26.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
A.试管口
B.中下部
C.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D.正中间
27.取一段久置的镁条,做燃烧实验时,除酒精灯外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或用品是( )
A.石棉网
B.坩埚钳
C.砂纸
D.燃烧匙
28.下列有关药品取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李同学将取出后未用完的红磷放回原瓶
B.小明同学品尝了实验室中贴有“蔗糖”标签的药品,表示味道很甜
C.小王同学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D.因某固体药品的用量未指明,小白同学取了盖满试管底部的该药品
29.实验室需取用铜片,通常应使用图中所示的仪器是( )
A.
B.
C.
D.
30.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B.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C.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31.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2.下列是实验室给某固体样品加热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是( )
A.取样
B.加药
C.加热
D.熄灭
3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固体
C.液体的量取
D.闻气体气味
3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盖灭酒精灯
B.
手拿滴管
C.
两人合作滴液
D.
手按短柄加热
35.学习科学,实验操作是很重要的。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取用固体粉末
D.闻气体气味
36.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38.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整理好实验桌
B.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食盐和蔗糖
D.用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39.下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合理的是( )
A.熄灭酒精灯可用嘴吹灭
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
C.滴瓶上滴管洗净后放回原瓶
D.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单元过关测试(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过关练习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9小题)
1.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硫磺消失
【分析】根据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磺消失、放出大量的热都属于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本质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分析】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正确;
C、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变为淡蓝色的液氧,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物质种类减少
D.体积膨胀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颜色改变属于物理性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物理变化的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故B错误;
C、物质种类,说明了有其他物质生成,不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体积膨胀,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在解题中的应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关系已经伴随的形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
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水加热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石油分馏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侯氏制碱
B.蚕丝纺织
C.火药应用
D.粮食酿酒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侯氏制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纯碱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蚕丝纺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药应用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7.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为(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纸张的颜色、柔软程度、易撕碎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A错;
B、铜丝用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是利用氢氧化钠与油污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9.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碳酸生成
B.探究铁制品表面红棕色的物质可能只是四氧化三铁
C.探究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D.探究在吹灭蜡烛瞬间产生的白烟中含有石蜡蒸气
【分析】根据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水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碳酸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碳酸生成,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B、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铁制品表面红色的物质不可能是四氧化三铁,此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故选项正确。
C、双氧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探究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D、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探究在吹灭蜡烛瞬间产生的白烟中含有石蜡蒸气,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假设(猜想)是没有意义的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海啸、暴雨
B.狂风、暴雨
C.地震、狂风
D.暴雨、沙尘暴
【分析】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解答】解: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狂风暴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气象环境带来的灾害,属于基础题,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即可解答.
1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C.探究Mg在CO2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可能Mg(OH)2
D.探究Cu(OH)2粉末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分析】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镁和二氧化碳中含有镁、碳、氧三种元素,生成物不会存在氢元素;根据氢氧化铜的元素组成,分解后可以生成氧化铜.
【解答】解:A.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故可探究该反应可能生成硫酸,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氧气,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Mg在CO2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不可能Mg(OH)2,因为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生成物中就不能出现氢元素,故错误;
D.不溶性碱受热能分解,氢氧化铜受热能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反应规律,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推测,完成此题,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判断.
12.何洁同学为确定实验室某一失去标签的液体物质,设计如下探究方案,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将液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
B.测量液体的密度
C.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液体是否为是碱
D.用嘴尝尝液体是甜味还是酸味
【分析】根据取用取用药品的规则回答: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气味;
3.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原因:可能有毒、有腐蚀性).
【解答】解:确定某液体的成分,要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观察颜色,测量密度,检验酸碱性等方法来确定,但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因为有些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品尝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故选:D。
【点评】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取用药品的规定来取用药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很重要.
13.对比实验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B.燃烧条件的探究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
【解答】解: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需要设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对比实验;故A属于对比实验
B、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设计没有氧气和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进行对比,故B属于对比实验;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可通过温度、溶质溶剂的种类和量、是否搅拌等对照项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是对比实验,故C是对比实验。
D.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没有对比实验,故D不属于对比实验;
故选:D。
【点评】探究实验方法很多,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
14.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归纳
D.推理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首先猜想会不会是大理石呢?”这是应用了猜想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这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这是根据在检验碳酸根离子时,将盐酸滴入,出现气体,做出了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的推理。综合以上分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到归纳的科学方法。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B、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C、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分析】A、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可以据此进行判断;
B、化学的研究对象为已经存在的物质,但是也能够生成新的物质,可以据此进行判断;
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据此进行判断;
D、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可以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材料,故A说法正确;
B、化学的研究对象为已经存在的物质,但是也能够合成得到新的物质,故B说法错误;
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故C说法正确;
D、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化学的研究对象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
(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
(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
(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
(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发生了化学变化;
(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燃烧石油,发生化学变化;
(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硬塑的构成有化学变化;
(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冰激凌奶卷构成有化学变化;
(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补钙产品的构成有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研究的对象。
18.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
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燃烧匙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烧杯不能直接燃烧,需要垫石棉网,故不符合题意。
B、试管能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C、量筒不能加热,故符合题意。
D、燃烧匙能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实验室中一些仪器可以直接加热,有些需垫石棉网,有些根本就不能被加热。烧杯、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
19.下列仪器,可直接加热的是( )
A.
B.
C.
D.
【分析】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坩埚、蒸发皿;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集气瓶、量筒、胶头滴管、药匙等,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集气瓶不能加热,故A错;
B.漏斗是用于过滤的仪器,不能加热,故B错;
C.烧杯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故C错;
D.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仪器的加热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即可解答,试题侧重课程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20.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溶液时,他先采用仰视读数为l5mL,后倒出去一部分溶液,剩下溶液采用俯视读数为10mL,则他倒出的溶液实际体积将( )
A.大于5mL
B.小于5mL
C.等于5mL
D.无法确定
【分析】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俯视页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读数为10mL,实际液体小于10mL,所以倒出液体的体积大于5m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量筒的错误操作造成的误差分析的方法,侧重于常识性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
21.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水时,开始平视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水后再俯视读数为15mL。该同学倒出水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5mL
B.小于5mL
C.大于5mL
D.无法确定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开始先平视读数为20mL,那么实际体积为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俯视读数为15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5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5mL。
故选:C。
【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2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0mL的量筒
B.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C.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
D.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分析】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mL的量筒;B、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必须垫石棉网;C、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解答】解: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mL的量筒,故A错;
B、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必须垫石棉网,故B错;
C、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C正确;
D、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23.小王用托盘天平称取25.4g药品时,若发现指针向左偏转,他这时应如何操作至托盘天平平衡( )
A.向右移动游码
B.增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螺母向右旋
【分析】根据用托盘天平的称取一定质量药品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小王用托盘天平称取25.4g药品时,若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质量超过12.5g,需减少药品,直到天平平衡。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托盘天平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4.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致使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采取的应急措施应该是( )
A.找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
B.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拨打火警电话119
D.快速撤离实验室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则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通常可使用泥沙、灭火器或湿抹布等隔断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用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可知,酒精着火可以采用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的方法灭。.
【解答】解:A、到外面叫老师会延误救火的最佳时间而使火势蔓延,故A错误;
B、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故B正确;
C、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的这种火,因火势不大,自己完全可以灭掉,不需惊动火警119.故C错误;
D,快速撤离实验室,不采取灭火措施,会使火势蔓延,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及事故处理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要了解常见的实验操作,能对错误操作的后果做出判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会实验失误的处理方法,既是自救的保障,也是应对中考热门考点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25.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可用作中和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用100
mL量筒量取9
mL的水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分析】A、根据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烧杯加热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的使用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筒只能作为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最为反应容器或配制的容器,故操作错误;
B、给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故操作正确;
C、量筒的选取方法要选取比量取到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用100mL量筒量取9
mL的水误差太大,应该用10mL量筒量取9mL的水,故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故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6.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
A.试管口
B.中下部
C.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D.正中间
【分析】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
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即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防止试管脱落,故C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熟记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可解答此题.
27.取一段久置的镁条,做燃烧实验时,除酒精灯外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或用品是( )
A.石棉网
B.坩埚钳
C.砂纸
D.燃烧匙
【分析】根据根据镁带燃烧的实验特点并结合各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解: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石棉网、坩埚钳和酒精灯、砂纸,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燃烧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8.下列有关药品取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李同学将取出后未用完的红磷放回原瓶
B.小明同学品尝了实验室中贴有“蔗糖”标签的药品,表示味道很甜
C.小王同学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D.因某固体药品的用量未指明,小白同学取了盖满试管底部的该药品
【分析】A、根据实验室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三不一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室中三不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闻气味的方法分析判断。
D、根据药品的用量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做法错误。
B、实验室中三不原则:不品尝药品、不直接闻、不用手接触药品,故选项做法错误。
C、闻气体气味时要用手扇着闻,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容易使人中毒,不安全,故选项做法错误。
D、当未指明用量时,固体应盖满容器底部即可,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9.实验室需取用铜片,通常应使用图中所示的仪器是( )
A.
B.
C.
D.
【分析】﹣
【解答】
故选:B。
【点评】﹣
30.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B.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C.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分析】A、根据家头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处理方法考虑;
C、根据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考虑;
D、根据药匙用法考虑。
【解答】解: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否则会污染试剂,属于试剂安全,故A错;
B、试剂瓶倒完试液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否则试剂会挥发或吸收空气中成分变质,属于试剂安全,故B错;
C、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否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属于人身安全,故C正确;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否则会污染试剂,属于试剂安全,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31.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分析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判断。
C.根据毛玻璃片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氢气的密度分析判断;
D.根据少量的液体药品保存在滴瓶中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灰石是固体,应放于广口瓶内,故操作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应放于细口瓶内,并用橡胶塞塞紧,故操作错误;
C、以防氢气漏气,玻璃片磨砂面向着瓶口,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集气瓶应倒放在桌面上,故操作错误;
D、稀硫酸可放于滴瓶内,滴管专用,故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药品贮存时的注意事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2.下列是实验室给某固体样品加热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是( )
A.取样
B.加药
C.加热
D.熄灭
【分析】A、瓶塞要倒放;
B、往试管中加粉末状药品试管要平放,用药匙或纸槽往试管底部送,然后迅速竖起试管,最后弹一弹试管防止药品粘在试管内壁上;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解答】解:A、瓶塞要倒放,A操作不正确;
B、往试管中加粉末状药品试管要平放,用药匙或纸槽往试管底部送,然后迅速竖起试管,最后弹一弹试管防止药品粘在试管内壁上,B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若试管口向上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C操作不正确;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D操作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固体
C.液体的量取
D.闻气体气味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导管伸入试管内太长,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盖灭酒精灯
B.
手拿滴管
C.
两人合作滴液
D.
手按短柄加热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后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也不能平放,防止腐蚀橡胶乳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入试剂时,胶头滴管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所以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两人合作滴加液体容易使胶头滴管接触容器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大拇指不能放在试管夹的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5.学习科学,实验操作是很重要的。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取用固体粉末
D.闻气体气味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6.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漏斗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8.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整理好实验桌
B.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食盐和蔗糖
D.用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系统的探究分析及相互推导的能力.
【解答】解:A、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整理好后放在实验桌上,以便下次使用,故A正确;
B、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B错误;
C、在实验室里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C错误;
D、不能用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教材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实验或制取实验操作方法,然后将正确的操作与题中给出的操作相互对照,找出错误所在.
39.下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合理的是( )
A.熄灭酒精灯可用嘴吹灭
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
C.滴瓶上滴管洗净后放回原瓶
D.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度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量筒的精确度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15.62g食盐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滴瓶上滴管使用后放回原瓶,不需洗净,选项说法错误。
D、量筒能准确到0.1mL,可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