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同步提优训练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同步提优训练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3 07: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易错]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
③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
④扇灭蜡烛的原理主要是将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⑤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二氧化碳
⑥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
[能力训练]
1.[2020·江西]
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
A.大理石
B.小木条
C.玻璃
D.泥沙
2.下列关于燃烧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需要氧气
B.燃烧需要可燃物
C.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一即可
3.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B.通过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D.通过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4.某同学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5.对下列词语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势——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7.[2020·鄂州]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路线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8.
[2020·海南]
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9.[2020·福建改编]
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填字母)。?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2)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      
     。?
10.[2020·北京]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240
℃。
装置(夹持仪
器已略去)
步骤及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
℃热水中(如图所示)。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
Ⅲ.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1)Ⅰ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Ⅱ和Ⅲ,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11.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图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        ,② 
。?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                           
,?
正确熄灭油锅里的火焰的方法是
。?
12.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条件。
[实验过程]
如图中甲所示。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图甲实验中水的作用除了隔绝空气外,另外的作用是       
。?
[实验结论]
(3)对比图甲中   (填“a”“b”或“c”)两处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实验拓展]
(4)由于图甲实验的一些缺陷,有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实验。图乙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
(5)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图乙的一个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白磷燃烧需要氧气②白磷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③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已经没有氧气④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氮气体积分数为78%
⑤只要还有氧气,白磷就能继续燃烧
13.人们常在可燃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氢氧化镁[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镁(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提示:碳酸钙(CaCO3)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  )
A.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碳酸镁比碳酸钙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
[易错]

[能力训练]
1.B 2.D
3.C [解析]
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
4.B [解析]
燃烧条件有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若证明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则需用控制变量法,使白磷均与空气接触,只改变温度。现象是白磷在冷水中不燃烧,在热水中燃烧,可证明结论。
5.A [解析]
火上浇油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使燃烧更剧烈,而不是隔绝空气。
6.A [解析]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爆炸要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
7.B [解析]
一旦发生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有害气体,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森林发生火灾,在大火蔓延的路线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含有可燃物,遇烟火易发生燃烧、爆炸,应严禁烟火。
8.D [解析]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棉手帕是可燃物,能够接触到氧气,但酒精中的水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不变。
9.(1)A
(2)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或其他合理答案)
10.(1)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1)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
℃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没有燃烧。(2)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Ⅲ.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这是因为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1.(1)①隔离可燃物 
②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水的密度比油大,会下沉,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盖上锅盖(或加大量青菜等,合理即可)
12.(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提供热量 
(3)a、c
(4)防止气压过大冲开橡皮塞(合理即可)
(5)②③④⑤
13.A [解析]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氢氧化镁分解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可作阻燃剂;氢氧化镁分解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熄灭;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固体和二氧化碳,既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又能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作阻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