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2课时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2课时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3 07: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易错]
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
(2)在加油站、面粉厂要严禁烟火(  )
(3)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
(4)贮存易燃、易爆物的厂房、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
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
(5)危险品要分类存放;不能堆得太密、过高,要注意防火、防晒;要经常进行安全检查(  )
(6)酒精、鞭炮对人类没什么危害,坐车时可以携带(  )
1.[2020·广东]
酒精运输车合适位置应张贴的标志是(  )
2.易燃物和易爆物如果存放不当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下列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
①酒精 ②白磷 ③氧气 ④液化石油气 ⑤硫
⑥镁带 ⑦食盐 ⑧汽油
A.③
B.①②④⑧
C.①②④⑤⑥⑧
D.全部
3.[2020·湘潭]
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4.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实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硫粉
B.煤粉
C.面粉
D.石灰石粉
5.下列有关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爆炸是由于压强过大引起的,因此是物理变化
B.扩大可燃物的燃烧空间,可以预防爆炸
C.由燃烧引起的爆炸,只发生化学变化
D.只有气体物质能引起爆炸,液体、固体物质不能引起爆炸
6.[2020·长沙]
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7.如图所示,向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被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容器内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8.[2020·重庆A改编]
火是文明的起源,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火折子”的制作材料中有硫黄。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制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然后是硫燃烧。该过程中氯酸钾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
(3)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氯酸钾、二氧化锰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推测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B.二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C.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9.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燃烧实验展开相关探究。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某可燃性粉尘的颗粒大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用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衡量,容器内壁的传感器可测出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
(1)实验过程中需改变的实验条件是           ,不需改变的是         、         、         等。?
(2)实验测得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
 
。?
(3)兴趣小组另测得可燃性粉尘浓度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丙所示,结合图示信息,提出防止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烧的合理建议:①禁止烟火;② 
。?
10.“二踢脚”是爆竹的一种,多用高氯酸钾或硝酸钡等作为氧化剂实现燃烧,火药用水泥或土分成两层,下层为颗粒状的火药,上层多是混有铝粉的粉末状炸药,能增加一些闪光效果。由于底端的“后门”堵得不严,下层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流会冲开“后门”,向下喷射。向下喷射的气流产生向上的推力,将爆竹推向空中。这时导火线恰好又引燃了上端密闭的炸药,二次快速燃烧,“二踢脚”在半空中“砰”的一声爆炸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踢脚”爆炸时,出现漂亮的闪光效果,是添加了铝粉的缘故
B.点燃“二踢脚”后,两次爆炸都是因为燃烧产生热量,内部压强过大造成的
C.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D.运输时,不能将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氯元素(Cl)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氯气(Cl2)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有毒气体。
材料二 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经点燃或有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
材料三 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含氯元素的消毒剂有ClO2、NaClO、Ca(ClO)2等。
(1)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操作是?
 
。?
(2)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属于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从基本反应类型角度看,属于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
B.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D.爆炸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2.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条件。
[实验过程]
如图中甲所示。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图甲实验中水的作用除了隔绝空气外,另外的作用是       
。?
[实验结论]
(3)对比图甲中   (填“a”“b”或“c”)两处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实验拓展]
(4)由于图甲实验的一些缺陷,有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实验。图乙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
(5)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图乙的一个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白磷燃烧需要氧气②白磷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③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已经没有氧气④白磷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氮气体积分数为78%
⑤只要还有氧气,白磷就能继续燃烧
13.人们常在可燃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氢氧化镁[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镁(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提示:碳酸钙(CaCO3)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  )
A.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碳酸镁比碳酸钙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
[易错]
(1)× (2)√ (3)× (4)√ (5)√ (6)×
[能力训练]
1.B
2.C [解析]
氧气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不可燃。
3.B [解析]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家用电器着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防止爆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质而使物品损坏。
4.D [解析]
粉尘爆炸实验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硫粉、煤粉、面粉都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都可能发生爆炸;石灰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发生的爆炸,都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而且都是氧化反应。
5.B 6.A
7.B [解析]
发生燃爆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容器温度升高,由于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蜡烛会熄灭;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降低;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该实验会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
8.(1)硫+氧气二氧化硫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
(3)B
[解析]
(3)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不能分解产生氧气;氯酸钾分解会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助燃。
9.(1)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 可燃性粉尘的质量 容器的体积 打气筒的压力(合理即可) 
(2)在相同条件下,可燃性粉尘的直径越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合理即可) 
(3)通风以降低粉尘的浓度(合理即可)
10.C [解析]
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注意通风,否则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可能导致自燃。
通读题给信息,然后结合选项二次读题,找出解答每个选项的有用信息,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11.(1)打开瓶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放热反应 化合反应 
(3)D
抓住关键词“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经点燃或有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即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12.(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提供热量 
(3)a、c
(4)防止气压过大冲开橡皮塞(合理即可)
(5)②③④⑤
13.A [解析]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氢氧化镁分解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可作阻燃剂;氢氧化镁分解生成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熄灭;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固体和二氧化碳,既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又能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作阻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