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枭逢鸠》选自《说苑 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5. 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 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 东 ,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共26张PPT)
蝈 蝈
赵丽宏
了解蝈蝈
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
本文围绕什么来写?根据这条线索看事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觉得本文是为了写蝈蝈呢,还是写人?
细读课文,析人物,明主旨
不叫的蝈蝈 叫个 不停的蝈蝈 逃走 人物形象 主旨
第一天 第二天白天 第二天晚上 以后的日子 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蝈蝈
人物 孩子
描写 爸爸
爷爷
讨论探究
蝈蝈到底是怎么走的?为什么老人说是它自己跑的?
一家人对蝈蝈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细读课文,析人物,明主旨
不叫的蝈蝈 叫个 不停的蝈蝈 逃走 人物形象 主旨
第一天 第二天白天 第二天晚上 以后的日子 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蝈蝈
人物 孩子
描写 爸爸
爷爷
善良、慈祥,热爱生活,充满童心,关爱生命
单纯、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关心小动物
关注生命、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
质疑与探究
第一段对蝈蝈的描写有何作用?
第一段末尾写“它呼唤、祈求着什么?”它会呼唤、祈求什么呢?
为什么蝈蝈初来时不叫?为什么后来蝈蝈叫个不停?
18、19段分别是谁说的话?
爷爷为什么“叹息”?
蝈蝈是自己逃走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本文以蝈蝈为题目?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人类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能说说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吗?
大量捕蛇
捕食青蛙
捕食鸟类
食野生动物
鼠害
虫害
虫害、蝗灾非典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未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将怎么做呢?
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写作练习
写一个有关小动物的片段。
空 山 鸟 语
郭 枫
一、学生看课题,展开想象,描绘
由“空山鸟语”所想象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关上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喜欢的原因。
一、注音
婆娑 奇崛 飒爽 谛听 迸落
红喙 厮磨 微醺 鹧鸪 缥缈
寂寥 浏览
二、解词
祈求 斑驳
一、注音
婆娑suō 奇崛jué 飒爽 sà 谛听 dì
迸落 bèng 红喙 huì 厮磨sī 微醺 x ūn
鹧鸪 zhēgū 缥缈 piāo miǎo 寂寥liáo 浏览liú
二、解词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 花搭搭的。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可借用课文中的词语,但一定要符合文中描绘的“空山”“鸟语”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讨论:在课文的最后,作者发出“我想做只鸟,在山中”的感叹,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一感叹的?
(2)分组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郭枫的生活经历,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研读。
(1)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作者“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鸟语”好听吗?
( 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想做一只山林中的鸟,其实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诗人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事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四、美读课文,积累佳词美句。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要求读出美感。
(2)对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加以点评。
要求:抓住文中生动精美的字词、关键的句子、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手法等进行点评。
(3)小组内交流点评内容,推选好的全班交流。
五、作业:
(1)把文中你最喜欢的词和语段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