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版常考实验小练
(9)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知识讲解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原理 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薄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现象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 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够燃烧;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空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空气接触,故不燃烧 热水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入氧气后,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二、跟踪练习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无法判断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3.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4.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
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白磷未燃烧;
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
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左边玻璃管的水位上升到刻度“1”处;
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若把白磷换成木炭,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B.操作③的现象,说明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0%
C.对比①②的现象,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才能燃烧
D.对比①④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6.可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在两个三脚架上分别放置一个铁丝网,在上面放置三团医用脱脂棉A、B、C。棉花B中放置一支温度计,棉花C上罩一只小烧杯,并在A、C处铁丝网下各放置一个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棉花A燃烧,B无变化,C底部变黑但不燃烧。
(1)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2)当把小烧杯拿下后,发现C能燃烧,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7.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8.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在500mL的烧杯中注人400mL 90°C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C)。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 ,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约为240°C)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白磷保存在水里)。
(1)该实验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性(填“导热” 或“导电”)。
(2)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_____, 产生大量的_____;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_____。
(3)由该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可然物与_____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_____。
(4)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其原因是_____,写 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9.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图三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10.用如图四个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说明:热水的温度均为80℃。
I.用如图1、图2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1所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比较图1和图2实验,得到的结论(燃烧条件)是________。
II.资料显示:磷的燃烧产物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会刺激人体呼吸道。改用如图3、图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3)若按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结果a试管中白磷燃烧,写出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按图4装置进行实验,也能达到图3实验装置的实验目的,比较图3与图4两实验装置,你认为图4实验装置明显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5)图4装置未直接用橡皮塞,而是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上瘪气球,你认为瘪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该实验不能探究有可燃物这一条件,A符合题意。开水中白磷没有通入氧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白磷燃烧,对比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B不符合题意。对比开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不合题意。由分析可知,该实验可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D不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A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A错误。B图中,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正确。C图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D图中,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眀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错误。
3.答案:A
解析: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A错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所以P处火柴不能燃烧,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就会燃烧,B、C正确;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D正确。
4.答案:C
解析:A.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①与②无可比性,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正确,错误但符合题意;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生成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明显的压强差,实验中若把白磷换成木炭,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A错误。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左边玻璃管的水位上升到刻度“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而不是质量分数,B错误。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白磷未燃烧;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两个实验的区别是温度不同,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才能燃烧,C正确。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白磷未燃烧;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白磷均不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与燃烧需要氧气,D错误。
6.答案:(1)棉花A燃烧,B无变化
(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解析:(1)棉花A燃烧,B无变化,是因为棉花B的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
(2)小烧杯中的棉花不能燃烧,是因为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当把小烧杯拿下后,发现棉花C能燃烧,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7.答案:(1)实验②中,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
(2)燃烧需要氧气
解析:(1)实验②中a、b两处的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但a处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而b处的红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所以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此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在实验①和实验②中,b处红磷的温度均达到了着火点,但是在实验①通入二氧化碳时不燃烧,在实验②通入氧气时发生了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8.答案:(1)导热 (2)燃烧 ;白烟;没燃烧或不燃烧 (3) 氧气(或空气); 最低温度或着火点 (4)(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解析:(1)该实验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热性。故填:导热;
(2)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故填:燃烧;白烟;没燃烧或不燃烧;
(3)由该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可然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着火点。故填:氧气(或空气);最低温度或着火点;
(4)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其原因是: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9.答案:(1)③(2)①(3)②(4)AB
解析:(1)图一所示实验中小木块能燃烧,玻璃块不能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故填:③;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①;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②;
(4)由于白磷易自燃,白磷应保存在冷水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可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所以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B,故填:AB。
10.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 ;0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 能防止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以免污染环境 (5)收集气体,防止因气体膨胀而导致活塞飞出
解析: (1)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着火点只有4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红磷着火点很高,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虽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水中白磷也不会燃烧,故图1所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向图2水下白磷通氧气后,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故比较图1和图2实验,得到的结论(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a试管中反应是白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磷的着火点较高,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比较图3与图4两实验装置,图4实验装置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物,防止空气污染,故明显的优点是能防止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以免污染环境。
(5)图4装置未直接用橡皮塞,而是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上瘪气球,瘪气球的作用是收集气体,防止因气体膨胀而导致活塞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