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3 07: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过关练习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是硫粉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表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从试剂瓶中取出少量硫粉,看到硫粉呈黄色
B.硫粉在燃烧匙中被加热时变成液态
C.液态硫受热进一步变成硫蒸气
D.硫蒸气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放热发光
B.状态变化
C.产生气体
D.生成新的物质
5.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
A.物质体积收缩
B.物质种类增加
C.发光放热
D.颜色改变
6.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7.芜湖市繁昌窑被称为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在陶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干燥
D.烧结
8.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开窗通风
B.佩戴口罩
C.消毒液消毒
D.居家隔离
9.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为(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还叫做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常表现为 
 、放出气体、 
 等。有时还伴随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 
 、吸热、 
 。
12.化学变化其特征是 
 ,常伴随的现象有 
 、 
 、 
 、 
 、 
 等.
13.没有生成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 
 .
14.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蜡笔折断
C.铁器锈蚀
D. 
 
15.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工业上用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 
 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有① 
 ;② 
 。(写两条即可)化学性质有① 
 ;② 
 。
(3)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6.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蜡烛火焰逐渐 
 .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 
 (填“1”或“2”)正确.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表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用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否定下列观点.
序号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8.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决不能食用变质的食物.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食物已经变质了? 
 
请举例说明 
 (答出一条即可)
19.物理变化没有 
 生成,化学变化有 
 生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铁丝生锈是 
 变化,这是因为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 
 、 
 、 
 、 
 等现象,同时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常常表现为 
 、 
 、 
 等.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过关练习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是硫粉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表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从试剂瓶中取出少量硫粉,看到硫粉呈黄色
B.硫粉在燃烧匙中被加热时变成液态
C.液态硫受热进一步变成硫蒸气
D.硫蒸气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
【解答】解:判断硫的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硫粉呈黄色、加热时变成液态、变成硫蒸气,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产生刺激性气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石油分馏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分析】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正确;
C、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变为淡蓝色的液氧,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放热发光
B.状态变化
C.产生气体
D.生成新的物质
【分析】从概念上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而伴随的现象可以用来辅助说明变化的发生,但是现象发生变化并不是最确凿的证据.
【解答】解: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但什么是新物质却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因而常常导致实际应用出错。
A、灯泡发光发热只是电能向热能、光能的转化,未生成新物质;
B、状态变化只可能是由于组成物质的粒子间作用力的改变而导致其距离改变,也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水的三态变化;
C、组成物质的粒子不断吸收外界能量而摆脱粒子间的束缚而呈气态状,也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
故选:D。
【点评】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学会对表面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分析,分析本质是最关键.即抓住核心内容来分析.
5.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
A.物质体积收缩
B.物质种类增加
C.发光放热
D.颜色改变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颜色和体积等现象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物质体积收缩,可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如物质的热胀冷缩,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物质种类,说明了有其他物质生成,不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物理变化的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故C错误;
D、颜色改变中若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如氧气液化为液氧,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在解题中的应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6.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关系已经伴随的形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
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水加热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7.芜湖市繁昌窑被称为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在陶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干燥
D.烧结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干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烧结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8.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开窗通风
B.佩戴口罩
C.消毒液消毒
D.居家隔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佩戴口罩只是防止病毒进入,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D、消毒液消毒是利用消毒液与病毒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居家隔离只是待在家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9.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为(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纸张的颜色、柔软程度、易撕碎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铜丝用做导线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A错;
B、铜丝用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氢氧化钠用于除油污是利用氢氧化钠与油污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还叫做 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等。有时还伴随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 放热 、吸热、 发光 。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故答案为: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生成沉淀;放热;发光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2.化学变化其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常伴随的现象有 发光 、 放热 、 颜色变化 、 放出气体 、 生成沉淀 等.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其本质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时往往有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出现.
【解答】解: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其本质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时往往有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出现.
故答案为: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的考查,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及常伴的一些现象.
13.没有生成 新物质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 化学变化 .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解: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新物质;化学变化.
【点评】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即可解答.
14.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蜡笔折断
C.铁器锈蚀
D. 海水晒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衣服晾干、冰雪融化、干冰升华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蜡笔折断,只是断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铁器锈蚀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海水晒盐。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工业上用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 用途 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有① 黄绿色气体 ;② 有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其熔点为﹣59℃或沸点为11.0℃或易溶于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写两条即可)化学性质有① 不稳定 ;② 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或能与水反应等)(答案合理即可) 。
(3)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喷洒大量的水 。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解答;
(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应用这个差别可以来判别某一性质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3)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以上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有毒等,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所以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洒大量的水.
故答为:(1)用途;
(2)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其熔点为﹣59℃或沸点为11.0℃或易溶于水等)(答案合理即可);化学性质:不稳定;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或能与水反应等)(答案合理即可);
(3)喷洒大量的水。
【点评】本题是个信息材料题,解题时要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6.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有新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水珠 ;手摸烧杯壁有 发热 感觉;蜡烛火焰逐渐 变小至熄灭 .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为 化学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发烫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物理 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 2 (填“1”或“2”)正确.
【分析】【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与分析】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
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的实验进行确定结论.
【解答】解:【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与分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故填:水珠;发热;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化学;
(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发烫;物理;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2正确.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以试验探究的形式验证了发光放热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表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用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否定下列观点.
序号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解: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8.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决不能食用变质的食物.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食物已经变质了? 变色、变形等 
请举例说明 我们大家经常吃的水果中的苹果、梨等,如果变色,就是变质,不能再食用 (答出一条即可)
【分析】根据生活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我们大家经常吃的水果中的苹果、梨等,如果变色,就是变质,不能再食用;我们食用的火腿肠,如果包装变形,就是变质,不能食用.
故答案为:变色、变形等;我们大家经常吃的水果中的苹果、梨等,如果变色,就是变质,不能再食用.
【点评】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会顺利解答此题.
19.物理变化没有 其他物质 生成,化学变化有 其他物质 生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生成了其他物质 ;折断铁丝是 物理 变化,这是因为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铁丝生锈是 化学 变化,这是因为 生成了其他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 发热 、 生成沉淀 、 放出气体 、 颜色改变 等现象,同时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常常表现为 吸热 、 放热 、 发光 等.
【分析】根据物质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以及在变化中便随的现象等分析回答.
【解答】解: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
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折断铁丝是物理变化,这是因为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铁丝生锈是化学变化,这是因为生成了其他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等现象,同时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常常表现为
吸热、放热、发光等.
故答为:没有其他物质,其他物质生成,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化学,生成了其他物质;、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吸热、放热、发光等.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现象等即可解答.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