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3 15: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十年探索(1956-1965)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十年探索(1956-1965)
课堂思考:1956至1965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请思考我国在十年探索时期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启示。
充满希望的
多事之秋的
1956年
十字路口的57年
走向疯狂的58年
恢复发展的四年
严重困难的三年
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956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总结我国经验、吸取苏联教训、适合我国国情
1.《论十大关系》 1956.4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思考:为什么是充满希望的1956年?
2.“双百方针” 1956.4
促进社会主义繁荣的指导方针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思考:为什么是充满希望的1956年?
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落后生产力 VS 先进生产关系
落后农业国 VS 先进工业国
(二)多事之秋的1956年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苏联出动坦克平息“匈牙利事件”
解放思想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
当时中国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结合所学,哪一矛盾更主要?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敌我、人民内部
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标语赫然出现在国庆群众游行的队伍之中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
4.整风运动
结果: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
毛泽东讲话:“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炼钢铁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瞎指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工业大跃进
高指标
指出大跃进的特点
2017年超级水稻亩产2298斤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指出大跃进的特点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农业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1961年5月31日,刘少奇在北京会议上做总结讲话时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也问了几个省委干部。我问过陶鲁笳同志:在你们山西,到底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的?他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河北、山东、河南的同志也是这样说的。其他一些省我没有问。
——《刘少奇选集》
(五)严重困难的1959—1961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
巩固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
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六)全面调整的1961—1965年
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调整
3.七千人大会(1962年)
◎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毛泽东:“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4.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调整(局部纠正“左”倾错误)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就。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农业总产平均每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9%。到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已基本上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
(六)全面调整的1961—1965年
由此,我们应当得到启示,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必然带来灾难。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和错误探索的史实,谈谈十年探索对我们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启示?
(七)合作探究:
年代
52 57 60  66  71  73  75
56年 66年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探究一:
年代
52 57 60  66  71  73  75
56年 66年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