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8.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8.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3 15:4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
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旧: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
2
课。本课共
4
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目共
6
段,第
1
段介绍淞沪会战,第
2
段介绍忻口会战,第
3
段介绍徐州会战,

4
段介绍武汉会战,第
5
段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第
6
段介绍工业和教育文化的内迁。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
3
段,第
1
段介绍敌后战场的开辟,第
2
段介绍百团大战,第
3
段国共冲突和根据地建设。
东方主战场共
3
段,第
1
段介绍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
2
段介绍中国远征军和开罗宣言,

3
段介绍中国战场的意义。
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共
4
段,第
1
段介绍中共七大的举行,第
2
段介绍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第
3

介绍日本的投降,第
4
段介绍抗战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八上
20-22
课。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在
15—16
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教学立意】
立意一:本课的立意抗日战争的伟大
抗日战争的伟大体现在抗日战争的艰难,体现在艰难而坚持,体现在艰难而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
立意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民族主义从此深入人心。
“国家是合法的存在,而非真理的产物。法理和刀剑并不能将人群捆成国家,唯有自发的认同才能做到,所以,一个国家的形成和维系有赖于某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此观念的存灭,关乎着这个国家的存续。”
(《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论国家》)
立意三:现代国家的构建
抗日战争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突出体现在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个立意麻烦在于一定要从概念上讲清什么是现代国家或者说现代国家的特征是什么。
立意四:信仰的力量国人坚信抗战必胜
【教学目标】
能够区分新闻、漫画、日记、回忆录等各种史料的价值并中提取抗战的有效信息,能够将百团大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并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史料实证、时
空观念、历史解释),能体会抗战的艰难,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片中的士兵既没有足够的钢盔,也没有足够的鞋子。但他们没有退缩。
【教学新课】
一、正面战场出示材料:
问:从这幅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漫画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有同学会误以为是平型关大捷);敌人装备优势,但仍为英勇的中国军人逼停;漫画有利于坚定人们的抗战信念;反映了人们渴望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意愿。
讲述:介绍正面战场几次会战的特点。(初中教材对这几次会战的介绍十分详细,为避免重复,高中可以简略)
讲述:这一时期,虽然中国军队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还有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大捷,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军队整体上是在败退的。虽然大众媒体一直充溢着积极抗战的言论,
而私下里,主和比主战其实更具普遍性。由于在中国文化中,妥协、求和在道德层面被赋予了强烈的负面意涵,公开主和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主和的声音大多在私下场合或私密性日记中表达。
“战争之持久,端在战意之坚决,能忍一切之痛苦,悉力以赴,百折不屈者,必能得最后之胜利。蒋先生于此似有真实之认识,深切之了解,故其气概准备,一以无前之勇气,以完成一切事业,而绝无犹豫。……
凭心论之,目前能以支持大局,坚决不挠者,亦似只有彼一人,自余之文武大员,心盼速和而不敢出诸口者,比比皆是,终以蒋先生之威望,不能不绝对服从,忍耐痛苦,坚持到底。汪先生之离变,正为一般有知识者之代表。”
——国民党中央党务秘书王子壮,1939

6

问: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国民党内很多人主和;蒋介石主战,党内迫于其权威不得不服从;蒋介石主战的态度很坚决;
王子壮认为汪精卫主和(叛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讲述:蒋介石坚决主张抗日,他相信中国最终能取得胜利。但是,他没有从理论高度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真正从理论高度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是毛泽东于
1939

6
月在延安发表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对这场战争为何是持久战,为何会最后胜利,进行了系统阐释,大体从中日两国的国情、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未来演变的可能性予以分析,特别强调这场战争于中国方面的正义性,能唤起国内的团结与争取国际的同情与援助,以及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等。
讲述:《论持久战》的发表和广泛发行,使毛泽东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与钦佩。比如
1935
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冯契,在个人自述中曾这样回忆:
“记得读这本书时,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来又反复的读。《论持久战》特别使我感受到
理论的威力,它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来说服人,完整地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进程。”
——哲学家冯契61
问: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冯契认为《论持久战》有一种理论的威力;《论持久战》满足了人们的心愿;《论持久战》坚定了人们的信念。
二、敌后战场
讲述: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征服人心,一定是既要能解释现实,又能预测未来。之后的抗战历史基本上符合《论持久战》的预测,比如敌后游击战的巨大作用。
出示材料:
“平型关一战八路军、115
师一下打出名气了,战后我们到晋南招兵,我们团的招兵处和国民党的紧挨着,他们那边根本没人去,我们用了一个星期就招了三千多人。”
——686
团组织处欧阳文
问: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人民支持抗战;八路军力量发展壮大;
问:从这幅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漫画揭示了敌后游击战的特点和巨大作用;
讲述:事实正如漫画所揭示的那样。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
105
个团,约
20
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
出示照片:《彭德怀在前线》
6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
月第
1
版,第
29

问:从这幅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八路军装备简陋;八路军英勇顽强;有利于扩大八路军的社会影响;
讲述:事实上,不是只有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国民党也派了很多军队到敌后抗日,但敌后的国
民党军队基本上都失败了,而八路军新四军却越战越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八路军新四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出示照片:
问:从这幅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群众积极参加民主选举;
出示照片:
讲述:照片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子弟兵,揭示了八路军新四军获得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啊。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述:在《论持久战》的英译本序言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事实正是如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抗日。那是
1941


12
月,正是二战当中反法西斯国家屡遭失败,反法西斯阵营空前感到黑暗的时刻,这一时刻,中国长沙却传来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消息,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为了获得美国的援助,中国远征军开走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一、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二、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课堂小结】
讲述:美国记者福尔曼(在南泥湾拍摄的三位英雄:左齐、陈外欧、刘转连)拍的一张照片,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革命英雄主义
另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旭日上的暗影》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次我问刘,他在这场战事结束后,预备干什么。他依旧露齿微笑着,十分泰然地望着我说道:
‘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
所以说,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板书设计】
背景: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南京大屠杀中国远征军
七三一部队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潘家峪惨案
第一次完全胜利
意义: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反法西斯战争重大贡献
【作业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62: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
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
62
(2013·江苏单科·22)
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请回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
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
分)
【答案】
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
分)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