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8.25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8.25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3 15: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新: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旧: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
3
课。本课共
4
目,分别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这一目共
4
段,第
1
段介绍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方针,第
2
段介绍毛泽东接受蒋
介石电邀赴重庆谈判,第
3
段介绍重庆谈判的内容,第
4
段介绍政协的召开及其遭到破坏。
全面内战的爆发共
4
段,第
1
段介绍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第
2
段介绍国民党的优势,第
3
段介绍国
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第
4
段介绍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共
3
段,第
1
段介绍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第
2
段介绍国民党统治下民不聊生,

3
段介绍国民党召开伪国民大会,通过伪宪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
9
段,第
1
段介绍解放区的土改,第
2
段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
3

介绍三大战役,第
4
段介绍三大战役的意义,第
5
段介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
6
段介绍国共北平谈判及
破裂,第
7
段介绍渡江战役,第
8
段介绍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第
9
段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八上
23-24
课。
【教学研究综述】
这节课只是内容表述与老教材略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几年关于这一这一课教学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比较突出的有沈为慧《历史前后的推手:“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郭富斌、张艳《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等文章。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沈为慧老师是从历史合力的角度引导学生探求影响解放战争的历史因素63,郭富斌老师主张“跳出传统的政治宣传、道德评价和史诗般的战争场景,站在时代的高度,更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一些特性,把理性的思考真正融入教学中,以一种反思和反省的心态来审视这场爆发于上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内战。”64卞姗姗老师主张“内战没有赢家”,认为本课的主题应该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避免战争的智慧”65,李钢辉老师等也将教学立意确定为一个“和”字,主张“围绕主题的战,落脚于立意的和,在战、和的交织中让学生感悟和平的不易与和谐的可贵,认识到战最终还是为了和”66。陈杰老师表示不完全赞同李翰老师等人认为“内战是同胞之间的厮杀,同胞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骨肉,内战没有赢家”的观点,他主张“人性、人道、博爱固然是人类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但脱离时代背景评价过去发生的事,就历史教学来说,是不能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如果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这样(内战没有赢家)认识那次战争。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出生入死的那一代人精神上的亵渎,是对未来的不负责”。
认为“内战没有赢家”,其本质是史观认识上的偏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结论,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对高中生来说,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教育,既包括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也包括
63
沈为慧.历史前后的推手:“解放战争”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9):58-61.
64
郭富斌,张艳.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1):3-8.
65
卞姗姗.用文明史观引领战争史教学的实践性认识: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1):55-58.
66
李钢辉,牛翠柳.聚焦核心素养
培养家国情怀——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4):13-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社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67。戴加平老师针对陈杰老师的文章提出商榷,认为可以探讨以下主题如“这场内战为什么未能避免”、“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迅速胜利”、“两岸为何未能迅速实现和解”、“探讨‘内战没有赢家’的观点”等68。刘道梁认为对概念进行解读后可以发现“民主”“和平”“生命”“妥协”等不同的价值主题69
。杨万全老师等人就主张淡化战争主题,
以“求民主”为切入点,以“理解抗战结束后中共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向现代民主国家的成功转型”作为本课核心目标,以“和谈谋求民主之路——战争奠定民主基础——改革实现民主转型”为教学线索,努力推动学生对
44-49
年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历程进行深层思考70。王翠老师则提出可以从“应战与挑战”理论来审视这段历史71。姜华民老师则以“打狼”为主线,紧紧扣住“民心”一词,从来分析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
共产党获胜的原因72。
在本课的教学重点处理上,沈为慧老师以重庆谈判为重点,通过比较分析国共双方的几次电文变化来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卞姗姗老师主张“内战没有赢家”,认为本课的探究重点应当是“对战争爆发原因及影响的反思”73。纪巍老师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原因”74。我觉得这节课如果主要想解决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那么教学重点就是重庆谈判,如果主要是想解决解放战争为什么中共取得胜利,那么教学重点就在战争的过程。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全盘皆输,必须突出重点才行。如果是要评价解放战争的影响,解放长春显然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教学立意】
本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沈为慧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略作修改而成。沈老师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
题就是史料呈现比较多,因此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
【教学目标】
能够区分新闻、电文、会议纪要等不同史料的价值并从中提取解放战争的有效信息,能够将重庆谈判
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并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
释),能够感受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的决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导入一:为什么与和平失之交臂?
导入二:为什么国民党败的如此之快?
导入三: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谈判?
【教学新课】
一、重庆谈判
呈现材料:1945

8

l4
日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邀请电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
呈现材料:1945

8

16
日中午毛泽东以朱德名义给蒋介石的回电
我代表中国解放区、中国沦陷区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及二万万六千万人民特向你提出下列声明和要求。你及你的政府与其统帅部在接受日伪投降与缔约受降后的一切协定和条约的时候,我要求你事先和我们商量
?
?
设问:1.该电报认为,受降一一事应由谁决定?
2.中共为何敢于提出如此要求?
67
陈杰.谈谈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从对国共内战的认识说起[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0,(11):10-13.
68
戴加平.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之我见——以对
1946-1949
年国共内战的认识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0,(8):3-8.
69
刘道梁.史料教学的伦理风险及其化解[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19-25.
70
杨万全,陈晓钿.“解放战争”一课教学立意的确立与达成[J].中学历史教学.2017,(2):13-15.
71
王翠.基于“应战与挑战”理论的问题探究式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2):18-20.
72
《寻找历史课堂上的“好声音”——2013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侧记》,
http://www.52history.net/Item/5313.aspx
73
卞姗姗.用文明史观引领战争史教学的实践性认识: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1):55-58.
74
纪巍.史料实证与历史深度学习——以“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1):8-13,27.
学生:阅渎、思考、
答。(预设答案:国共两方决定。)
出示图片
相关补充:中共提出这个要求,甚于两个外部因素、两个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国民党方面:1944

4
月至
12
月,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了最后的战略进攻,国民党军事力量在豫湘桂战场遭受重创,其主力转移至云贵川等地。(2)苏联方面:欧洲战场上德军节节败退。中共认为,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而且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后必定会支持中国共产党。
内部因素:(1)军队方面:1944
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的正规部队已达
57
万人,民兵武装约
220
万人,
“几已达到国民党现在部队的相等数日”。(2)政权方面:中共建立了
591
个县级政权,“几已达国民党政
府失去的七百二十一县的百分之八十二”。外部的有利形势,加上自身军事、政治力量的增强,中共于
1944

9、10
月间就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如下主张:政治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军事上,建立联合统帅部。
[设计意图]通过史实补充,引导学生从外部、内部两个因素深入思考中共作出决策的原因。
呈现材料:1945

8

16
日下午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电
朱德总司令本日午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设问:1.毛泽东提出的谈判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有何深层含义?
蒋介石会不会接受这?
条件?为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同答。
相关补充:蒋介石不会容忍中共对其政权合法性的动摇,除一般的原因外,他手中还有两张“国际牌”:一是美国牌。美国明确表示支持蒋介石,如帮助其运送军队;二是苏联牌。此前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订了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承诺“此后援助中国一切武器及其他物资,均以中央政府为惟一一对象,不供给武器于共党”。但蒋介石还有一个“想不到”:日本遭到了原子弹的打击,其崩溃来得比预期要快得多,战争结束之早远远出乎意料。这令国民政府措手不及。
[设计意图]在检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其从国际视角来思考蒋介石所持态度之原因。
呈现材料:1945

8

22
日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电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
?
呈现材料:1945

8

24
口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电
?
?
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
呈现材料:根据中共谈判代表到达重庆时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主要人物。
设问:1.毛泽东是否答应与周恩来一起前往重庆?
2.第二天毛泽东经美国方面向蒋介石转达,同意与周恩来一起立即前往重庆。那么,毛泽东为何会改
变主意?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相关补充:8

22
日毛泽东给蒋介石回电后,中共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大意是:世界要和平,中国也要和平,尽管蒋介石挑衅想打内战消灭你们,但是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
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内战爆发,战争的责任由谁承担?你到重庆去同蒋会
谈,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苏联明确指出“中共代表应前往重庆谈判”,这是毛泽东改变决定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继续引导学生从国际视角来分析这段历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势力的介入直接影响了
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以及双方对重庆谈判的态度。
呈现材料:蒋介石拟定的谈判三原则:
不得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
不得分期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
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设问:1.蒋介石提出的谈判基本前提是什么?
2.蒋介石提出的谈判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预设答案:1.不得改组现在政府;2.政令、军令统一。)
相关补充:中共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否定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合法性;而蒋介石所提出的谈判基本前提,显然与中共的民主联合政府格格不入。相反,得到美苏支持的蒋介石,准备借助谈判之机,迫使中共交出政权和武装。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国民党方面的谈判原则进行扼要分析,引导学生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之策略有所认识。
呈现材料:中共拟定的谈判主要方案
参加政府;由中共人士担任山东、河北等
5
省省主席职务。
参加军事委员会;中共的军队编为
48
个师。设问:1.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中共是否做出了妥协?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
学生:阅读、思考、同答。(预没答案:1.军队与地盘。或:政权与武装。)
相关补充:苏联察觉到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这将影响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因此决定暗中支持中共。苏联红军允许中国共产党军队在不以共产党、八路军名义的情况下进入东北地区,并答应给予军事援助。后来,苏联红军把日本投降时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悄悄地送给了林彪,中共得以在东北建立了较为强大的武装力量。在重庆谈判时,中共作出了部分让步,承认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并愿意接受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同时,又要求保持对原有主要地区及军队的控制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谈判双方的主要分歧。通过对中共态度的思考与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处于弱势一方的中国共产党,在谈判中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
呈现材料:《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主要内容中共原则上接受
20
个师的数额,但具体整编事宜有待商讨;
解放区政权问题将由政协会议解决。
设问:重庆谈判双方有无真正的胜利者?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预设答案: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哪一方的目的都没有完全达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谈判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四方的利益冲突使问题复杂化。
过渡:由于重庆谈判没有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焦点问题,政协会议也难有起色,因此战争就无法避免
了。
二、国共内战
呈现战场形势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理清线索。
国民党
全面进攻(1946.6
中原解放区)
军队
重点进攻(1947
春陕北山东解放区)
人民解
战略反攻(1947.6
挺进大别山)
放军
三大战役(1948
秋—1949.1
辽沈、淮海、平津)
设问:针对战场形势的变化,各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对于这场内战过程,学生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因此对其进行了简单处理。
三、北平谈判
简要介绍
1948

l2

30
日毛泽东新年献词的主旨: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及其中“农夫与蛇”的寓言。
呈现材料:蒋介石
1949
年元旦发表的文告
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
法。
设问:这一文告反映出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预设答案:由发动内战转向求和谈判。)
相关补充:(国民党态度变化的相关情况)早在
1948

5
月,美国就认识到战略主动权已由国民党转到
共产党手中。1948
年下半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提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和解,就地停战,
维持现状,以保存国民党的军事实力。但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内战。美国对蒋介石越来越失去信心,并策划促使蒋介石下野,支持副总统李宗仁上台与中共谈判。为争取主动,蒋介石决定改变策略,发表元旦文告,试探中共的态度。同时照会美、英、苏、法四因,希望协助中国和平淡判。但中共视蒋介石的元旦文告为“战犯求和”,坚决予以拒绝。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材料、设置疑问、补充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国共双方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引导其形成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力量的强弱来观察其态度或主张。
呈现材料:1949

1

14
日中共《关于时局的声明》
只要南京当局同意惩办战犯、废除伪宪法、改编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等八项条件,中共可以与南京进行和平谈判。
设问:半个月前毛泽东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现在同意“和平谈判”。中共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足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相关补充:介绍苏联对中共的影响。苏联主张中共与国民党谈判,因为斯大林不相信凭借中共的力量能够打败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斯大林判断,如果中共拒绝和谈,就会给美国的武装干涉提供借口。于是派代表来中国,劝毛泽东停止对长江一线的进攻,并“接过和平谈判的旗帜”。
毛泽东的态度十分强硬。斯大林说:我不是真的让你与蒋介石和谈,你可以提出更高的条件,让国民党无法接受。中共中央仔细研究后觉得,斯大林的建议有宣传的价值。
[设计意图]国共两党从重庆谈判走向全面内战之时,正是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转为战后对抗之际。这不是单纯的历史巧合,美苏各自的对华政策及其调整,均对中国的政局、两党的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解放战争”的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基本上也能正确反映出内战爆发前与内战前期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对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关系,多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忽视苏联在内战前、内战中的存在与影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共态度的变化与苏联有很大关系。进而使之认识到,外国势力的介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形势。
呈现材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态度只要李宗仁的“和平努力能够获得显著的进展,或者甚至仅能成功地延迟着(或似乎是延迟着)共产党对长江的攻势,美国就会支持他”。
相关补充:由于美国支持李宗仁与中共谈判,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于
1

21
日宣布引退。代总统李宗仁

22
日发布文告:“将以高度之诚意与最大之努力,谋取和平之实现。”25
日中共表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27
日李宗仁亲自致电毛泽东,愿以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谈。28
日中共明确表示,“热烈欢迎北平式的和平,对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实现和平的任何反动势力,我们就只好用天津方式来解决”。
[设计意图]有了重庆谈判的铺垫,通过了解双方在
1949
年谈判前进行协商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的强弱决定了谈判的策略与主张。
呈现材料:共产党对谈判的要求、北平谈判现场照片(照片略)
开始时间:4

1
日;谈判地点:北平;首席代表:周恩来;主要问题:战犯与渡江。
毛泽东:“正式谈判阶段,其时间为十三日至十七日,共五天”;“他们提出任何异议,不论是内容上的或文字上的,均不要允许修改”;“十八日以后,不论谈判成败,人民解放军必须渡江?
?
十七日必须举行签字式”。
设问:1.与重庆淡判相比,北平谈判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2.这场谈判结果如何?
设疑:北平谈判为什么会破裂?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预设答案:1.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共产党由被动转为主动。)
相关补充:(针对设问
2、3)介绍国民党对谈判协定的看法。国民党代表张治中说:“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全篇充满了降书和罪状的语气,第二个感觉是:‘完了!和是不可能的!?
。但他还是签了字。代总统李宗仁看了协议后说,这“不啻为征服者对被征服者之处置。以解除兄弟阋墙之争端者,竞甚于敌国受降之形式,且复限期答复,形同最后通牒”。蒋介石更不愿接受这个协议。
介绍双方的政治主张。中共倡导和所要建立的是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代表参加的联合政府,并让南京政府中一部分人员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要求,谈和后的政府仍然以国民党为主,有共产党参加,至少要和共产党建立对等的联合政府。国共双方为着各自确定的“联合政府”的目标走到了谈判桌前,然而双方的目标大相径庭,相距甚远。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双方谈判的因素不仅有双方及有关方面的力量对比,还有各自的政治目标,以及审时度势、适当调整的谈判策略。
出示渡江战役图
问:从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渡江战役范围广;国民党军大量起义;渡江战役相当顺利,战果显著;
讲述:23
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
利,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了。
课堂小结:
我们所阅读到的历史犹如一座冰山,呈现在你面前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远远望去,我们很难发现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冰山似乎一直在漂移,而导致它漂移的力量,往往让人难以琢磨。靠近它,试着触摸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
1945-
1949
年的中国历史,同样是一座冰山,其漂移的力量与方向当然受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博弈的影响,但是,仅有这些吗?还有没有其他推力呢?
[设计意图]与教学导入相呼应,并作为课后习题留给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学生可以通过
阅读课文,找出土地改革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共的支持与拥护,也可通过其他知识进行探讨。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原为沈为慧,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材料过多,需要补充的信息也过多,光讲一个重庆谈判30
分钟都讲不完。所以对原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一是从讲述调整为出示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中共主张的历史背景;二是从分析国共两方的电文改为重点分析中共一方的三次回电。三是增加大公报的一段文字来帮助学生感受当时民间人士的意见。四是北平谈判大幅度削减为只介绍毛泽东的指示。五是增加油画《攻占南京》,突出其历史意义。
后来,又把油画《攻占南京》调整为渡江战役示意图,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