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11:21:41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箴言(jiǎn) 恪守(kè) 程颐(yí) 扭捏作态(niǔ)
B. 贸然(mào) 涵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C. 汲取(jí) 遵循(xún) 譬如(pì) 彬彬有礼(bīn)
D. 自持(chí) 缺陷(xiàn) 尴尬(gà) 自吹自擂(léi)
【答案】 A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箴言(jiǎn)-(zhēn)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答案】 B
【考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首先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 , , ,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④②③⑤①
【答案】 C
【考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排序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本语段讲了“才德”与“美的人”的关系,②句“无疑地”体现了与文段开头句句意的承接,可作为第一句;⑤句中“同时”体现了与上一句的句意衔接,可作为第二句;③是对以上两句的总结,可作为第三句;④与上一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句意,衔接最紧密;①“但是”一词虽体现了语意转折,也可理解为对以上句段的总结,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⑤③④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 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答案】 C
【考点】分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ABD使用正确。C.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这是整句话的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 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 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答案】 A
【考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而且……”。BC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解说“教养”
B. 本文透过众多的“有教养”以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C. 本文作者通过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D. 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引用名言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答案】 D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通读全文,本文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而不是讲道理和引用名言。
故答案为:D
【点评】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包括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思路等。考生一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选择项仔细分析。
二、填空题
7.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是某种令人________(惊奇 惊骇 惊讶)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________(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答案】 (1)惊骇
(2)矫揉造作
【考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句(1)中“惊骇”意思是恐慌恐惧,符合语境;
句(2)中“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⑴惊骇;
⑵矫揉造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8.填空。
《论教养》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本文透过众多“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探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本质,富有现实意义。
【答案】 利哈乔夫;前苏联;有教养;无教养;真正的教养;优雅风度
【考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作者简介、议论的话题等知识的掌握。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通读全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1、利哈乔夫2、前苏联3、有教养 4无教养 5、真正的教养 6、优雅风度
【点评】作家作品简介属于识记部分,考生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强化记忆。文章的论证思路,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抓住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体会。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完成下列各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________)
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答案】 (1)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2)试题分析: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⑶试题分析: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
(4)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故答案为:⑴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⑵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⑶ 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⑷ 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句的特点进行判断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语句,抓语句抓的关键词,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通读文章,确定答题的范围,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作答。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 (1)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2)“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达芬奇只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明确了论题“要善于“折叠”自己”,然后我们组织成句就是中心论点:人要善于“折叠”自己。据此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段④中“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然后结合②③⑤段分论点的形式,我们可以概括为:“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据此作答。(3)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②段中列举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的观点。据此作答。(4)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补写。对于事实论据,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尽人皆知的例子,这样才有说服力。结合这个段落的分论点““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我们可以举那些发明家,科学家等在经过反复实践才有所成就的例子。例如:爱迪生、牛顿等。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⑵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⑶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⑷ 达芬奇只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总结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再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提取或归纳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联系四喜丸子的中心进行概括,注意对概括的语言要简洁,要具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性。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句子的特点进行判断,阐述作用要了解语句的内容,联系文段的中心进行阐述。
⑷本题考查考生补充论据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多阅读书籍,掌握为人熟悉的名人名事,注意举出的事例要尽人皆知。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
【答案】 (1)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2)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3)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此文没有以大家的身份传授知识,而是以朋友身份,运用书信体,与青年交流问题,这样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便于读者接受。
(2)文中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朱光潜先生在读书方面,提出的建议。“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要下决心读书(要抽时间读书);“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要读课外书。
故答案为:⑴ 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⑵ 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⑶ 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习作形式的能力。书信体写作的好处是:1、直抒感情:在信中便于抒发感情,用的是第一、二人称,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读者。2、拟题容易:写话题作文不都要求自拟标题吗?为了想一个恰切自然、新颖别致的好标题,咱们往往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结果写出来的标题也不见得多么出色,有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耽误宝贵的考试时间吗?写书信体,拟题就太容易了。 3、特色千秋:书信体作文写给谁也许都行。给谁写信都行。4、 容易把握:书信体作文的结构比其他文体容易把握。5、 内容丰富多彩。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箴言(jiǎn) 恪守(kè) 程颐(yí) 扭捏作态(niǔ)
B. 贸然(mào) 涵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C. 汲取(jí) 遵循(xún) 譬如(pì) 彬彬有礼(bīn)
D. 自持(chí) 缺陷(xiàn) 尴尬(gà) 自吹自擂(léi)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 , , ,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④②③⑤①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 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 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 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解说“教养”
B. 本文透过众多的“有教养”以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C. 本文作者通过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D. 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引用名言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二、填空题
7.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是某种令人________(惊奇 惊骇 惊讶)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________(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8.填空。
《论教养》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本文透过众多“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探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本质,富有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完成下列各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________)
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箴言(jiǎn)-(zhēn)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 B
【考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首先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3.【答案】 C
【考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排序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本语段讲了“才德”与“美的人”的关系,②句“无疑地”体现了与文段开头句句意的承接,可作为第一句;⑤句中“同时”体现了与上一句的句意衔接,可作为第二句;③是对以上两句的总结,可作为第三句;④与上一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句意,衔接最紧密;①“但是”一词虽体现了语意转折,也可理解为对以上句段的总结,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⑤③④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4.【答案】 C
【考点】分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ABD使用正确。C.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这是整句话的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答案】 A
【考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而且……”。BC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答案】 D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通读全文,本文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而不是讲道理和引用名言。
故答案为:D
【点评】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包括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思路等。考生一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选择项仔细分析。
二、填空题
7.【答案】 (1)惊骇
(2)矫揉造作
【考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句(1)中“惊骇”意思是恐慌恐惧,符合语境;
句(2)中“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⑴惊骇;
⑵矫揉造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8.【答案】 利哈乔夫;前苏联;有教养;无教养;真正的教养;优雅风度
【考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作者简介、议论的话题等知识的掌握。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通读全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1、利哈乔夫2、前苏联3、有教养 4无教养 5、真正的教养 6、优雅风度
【点评】作家作品简介属于识记部分,考生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强化记忆。文章的论证思路,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抓住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体会。
三、现代文阅读
9.【答案】 (1)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2)试题分析: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⑶试题分析: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
(4)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故答案为:⑴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⑵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⑶ 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⑷ 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句的特点进行判断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语句,抓语句抓的关键词,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通读文章,确定答题的范围,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作答。
10.【答案】 (1)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2)“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达芬奇只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明确了论题“要善于“折叠”自己”,然后我们组织成句就是中心论点:人要善于“折叠”自己。据此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段④中“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然后结合②③⑤段分论点的形式,我们可以概括为:“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据此作答。(3)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②段中列举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的观点。据此作答。(4)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补写。对于事实论据,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尽人皆知的例子,这样才有说服力。结合这个段落的分论点““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我们可以举那些发明家,科学家等在经过反复实践才有所成就的例子。例如:爱迪生、牛顿等。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⑵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⑶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⑷ 达芬奇只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总结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再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提取或归纳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联系四喜丸子的中心进行概括,注意对概括的语言要简洁,要具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性。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句子的特点进行判断,阐述作用要了解语句的内容,联系文段的中心进行阐述。
⑷本题考查考生补充论据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多阅读书籍,掌握为人熟悉的名人名事,注意举出的事例要尽人皆知。
11.【答案】 (1)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2)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3)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此文没有以大家的身份传授知识,而是以朋友身份,运用书信体,与青年交流问题,这样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便于读者接受。
(2)文中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朱光潜先生在读书方面,提出的建议。“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要下决心读书(要抽时间读书);“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要读课外书。
故答案为:⑴ 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⑵ 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⑶ 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习作形式的能力。书信体写作的好处是:1、直抒感情:在信中便于抒发感情,用的是第一、二人称,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读者。2、拟题容易:写话题作文不都要求自拟标题吗?为了想一个恰切自然、新颖别致的好标题,咱们往往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结果写出来的标题也不见得多么出色,有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耽误宝贵的考试时间吗?写书信体,拟题就太容易了。 3、特色千秋:书信体作文写给谁也许都行。给谁写信都行。4、 容易把握:书信体作文的结构比其他文体容易把握。5、 内容丰富多彩。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