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12:11:49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掺杂(cān) 旧茬(chá) 戳破(chuō)
B.驱除(qū) 肥硕(shuò) 撅断(jué)
C.眺望(liào) 嬉闹(xī) 纯粹(cuì)
D.捆扎(zā) 撩逗(liáo) 胆怯(qiè)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A项中“掺”应读“chān”;
B项中“撅”应读“juē”;
C项中“眺”应读“tiào”。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答案】C
【知识点】孤独之旅;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前后矛盾,“最长、最高”和“之一”矛盾,去掉“之一”;
B语序不当,应改为“ 不再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
C正确;
D成分残缺,“营造”后面缺失宾语,在“跑来”后加上“的气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病句原因很多,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前后矛盾,B语序不当,D成分残缺。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
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
D.他喜欢吹毛求疪,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疏漏大做文章。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与此处的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 暴躁 黄梁梦 别无他法
B.旋风 撩逗 试验田 严惩不待
C.篷松 肥硕 明信片 置之不理
D.宣泄 胆怯 压轴戏 流连忘返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黄梁梦——黄粱梦;B项,严惩不待——严惩不贷;C项,篷松——蓬松;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5.给空缺处选填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不管生活给我以什么,我都报之以微笑。给我以严寒,我就是一朵清新俏丽的红梅;给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轻盈活泼的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给我以风雨,我就是一弯旖旎绚丽的彩虹
B.给我以狂风,我就是一波汹涌澎湃的巨浪
C.给我以考验,我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斗士
D.给我以阳光,我就是一只轻舞呢喃的燕子
【答案】A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理解和把握句子的意思,注意题干的要求“表达效果最好”。“严寒”“崎岖”意味着“逆境”,“我就是……红梅”“我就是……小溪”体现了“微笑”。B项,体现“逆境”,未体现“微笑”;C项,体现“逆境”,未体现“微笑”;D项,没体现“逆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   》,作者是   ,中国   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   ”,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答案】草房子;曹文轩;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草房子》出版后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故答案为:① 草房子 ;② 曹文轩 ; ③ 儿童文学 ;④ 国际安徒生奖 。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7.填空。
本文展示了主人公   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赞扬了他在生活上能吃苦、精神上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少年朋友们   。
【答案】杜小康;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寂寞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平时学习时要细心,注意识记一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
故答案为:杜小康;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寂寞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课文要多读多看,准确理解。
8.判断下列语句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①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②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答案】语言描写;心理、动作描写
【知识点】孤独之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 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首先要搞清描写分为哪几种类型。然后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句”还是分头去找吧“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句中的”感到累“是心理描写,”踩“,“蹦”是动作描写。
【点评】本题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描写手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要加以区分,并正确运用。
9.据《黑龙江日报》6月13日报道,我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了二百年来不遇的洪灾。沙宪静老师从肆虐的洪水中先后救出了二十多名学生;镇卫生院解洪权院长一直忙于抢救受伤的学生,而自己8岁的女儿被洪水冲走,至今下落不明。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想对受伤的学生这样说:   。
想对沙老师这样说:   。
想对解院长这样说:   。
【答案】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听到你们受伤的消息,我很同情(难过,牵挂),希望你们坚强起来,早日康复,重返校园。;沙老师,您真了不起!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地救助学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解院长,您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祝您早日找到女儿,全家团圆。
【知识点】孤独之旅;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语言得体的考查。面对这样的情境,面对这样的对象。对遭受惊吓的学生要给以安慰和鼓励;对老师的勇敢表达敬仰;对女儿不知下落的院长表达感激和祝福。
【点评】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谦敬词语,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想为你,回答问题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横线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谈谈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谈谈他为什么找到了走散的鸭子后,反而哭了呢?
(5)怎样理解“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和“鸭下蛋了”这两句话?鸭在杜小康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烘托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到自己突然地长大后的欣慰。
(2)照应了上文杜小康在风雨中寻鸭时“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也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
(3)“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作用:这些心理活动串联起来,就是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真实记录了他由恐惧到成熟、坚强的人生历程。
(4)这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了。
(5)写主人的辛苦得到回报,有了收获。鸭群同杜小康一起经历风雨成长起来。借物喻人,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喻。
【知识点】孤独之旅;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常常为情作铺垫。“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到自己突然地长大后的欣慰。
(2)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3)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4)考查学生的理解,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5)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2)此题主要考查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3)此题主要考查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5)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但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八点左右,这里的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开始变坏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许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然后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蕴含着人物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哈好。
(3)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根据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1)苏小童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做人的善良与尊严,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着。
(2)①为父亲只看重钱财不关心自己而气恼、伤心、难过;为自己听从父亲吩咐卖坏鸡蛋而羞愧、难受、委屈。②因儿子吃了不少苦而心疼,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3)①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小童的诚信。②父亲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
(4)“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预示着苏小童要去读高中了。小说以此为结尾,含蓄表达了父子俩经过一个夏天的交流与冲突,在相互影响中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预示着父子俩将迎来新的生活,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第⑧段写苏小童“最后决定……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从上文即可得出苏小童态度转折的原因。由“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可知他怨恨父亲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丢失了做人的尊严,所以他想送离,不再子承父业。
(2)解答此题要弄清事件的缘由,根据人物的处境来分析。①句,出现在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遇到下雨,父亲为了避免苏小童淋雨生病花更多的钱而叫苏小童躲雨时,苏小童为父亲只看重钱,缺乏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到伤心难过。②句,写的是父亲流泪。父亲看到儿子一个暑假受了这么多苦,攒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却没有关心他,内心感到羞愧。同时又为儿子想读书的决心和努力感到自豪。
(3)父亲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本文中父亲的形象主要是突出苏小童的形象特点,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小说思想意蕴,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4)可以从苏小童与父亲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苏小童的角度来看,点出“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表现他的愿望就要实现,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从父亲的角度来看,父亲一直忽视自己的儿子,在得知儿子要读书,并通过努力挣足了学费与生活费后,心里既内波又感动,这时点明“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暗示父亲决心从此开始做一个好父亲,迎来新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苏小童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做人的善良与尊严,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着。
⑵①为父亲只看重钱财不关心自己而气恼、伤心、难过;为自己听从父亲吩咐卖坏鸡蛋而羞愧、难受、委屈。②因儿子吃了不少苦而心疼,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⑶①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小童的诚信。②父亲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
⑷“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预示着苏小童要去读高中了。小说以此为结尾,含蓄表达了父子俩经过一个夏天的交流与冲突,在相互影响中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预示着父子俩将迎来新的生活,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弄清事件的缘由,根据人物的处境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来分析来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用意分析。小说的结尾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往往不点明结尾,以含蓄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想象的空间。
12.现代文阅读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们家住宿,了解了她们家的情况;
④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答案】(1)“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做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4)“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知识点】孤独之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从“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可以提炼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⑵第①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我”恐惧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捞月亮”的情节做铺垫。
⑶采用人物描写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情感及心理活动。画线句子对母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不仅表现出捞月亮的艰辛,而且体现了浓浓的母爱。
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作答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深层含义。“捞月亮”不仅仅指捞水中的月亮,从“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还能体会到题目的深层含义。
故答案为:⑴ “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做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⑶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⑷“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点评】⑴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⑵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1 /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掺杂(cān) 旧茬(chá) 戳破(chuō)
B.驱除(qū) 肥硕(shuò) 撅断(jué)
C.眺望(liào) 嬉闹(xī) 纯粹(cuì)
D.捆扎(zā) 撩逗(liáo) 胆怯(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
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
D.他喜欢吹毛求疪,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疏漏大做文章。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 暴躁 黄梁梦 别无他法
B.旋风 撩逗 试验田 严惩不待
C.篷松 肥硕 明信片 置之不理
D.宣泄 胆怯 压轴戏 流连忘返
5.给空缺处选填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不管生活给我以什么,我都报之以微笑。给我以严寒,我就是一朵清新俏丽的红梅;给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轻盈活泼的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给我以风雨,我就是一弯旖旎绚丽的彩虹
B.给我以狂风,我就是一波汹涌澎湃的巨浪
C.给我以考验,我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斗士
D.给我以阳光,我就是一只轻舞呢喃的燕子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   》,作者是   ,中国   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   ”,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7.填空。
本文展示了主人公   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赞扬了他在生活上能吃苦、精神上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少年朋友们   。
8.判断下列语句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①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②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9.据《黑龙江日报》6月13日报道,我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了二百年来不遇的洪灾。沙宪静老师从肆虐的洪水中先后救出了二十多名学生;镇卫生院解洪权院长一直忙于抢救受伤的学生,而自己8岁的女儿被洪水冲走,至今下落不明。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想对受伤的学生这样说:   。
想对沙老师这样说:   。
想对解院长这样说:   。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想为你,回答问题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横线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谈谈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谈谈他为什么找到了走散的鸭子后,反而哭了呢?
(5)怎样理解“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和“鸭下蛋了”这两句话?鸭在杜小康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但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八点左右,这里的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开始变坏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许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然后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蕴含着人物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哈好。
(3)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根据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12.现代文阅读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们家住宿,了解了她们家的情况;
④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A项中“掺”应读“chān”;
B项中“撅”应读“juē”;
C项中“眺”应读“tiào”。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2.【答案】C
【知识点】孤独之旅;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前后矛盾,“最长、最高”和“之一”矛盾,去掉“之一”;
B语序不当,应改为“ 不再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
C正确;
D成分残缺,“营造”后面缺失宾语,在“跑来”后加上“的气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病句原因很多,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前后矛盾,B语序不当,D成分残缺。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与此处的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4.【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黄梁梦——黄粱梦;B项,严惩不待——严惩不贷;C项,篷松——蓬松;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5.【答案】A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理解和把握句子的意思,注意题干的要求“表达效果最好”。“严寒”“崎岖”意味着“逆境”,“我就是……红梅”“我就是……小溪”体现了“微笑”。B项,体现“逆境”,未体现“微笑”;C项,体现“逆境”,未体现“微笑”;D项,没体现“逆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
6.【答案】草房子;曹文轩;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草房子》出版后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故答案为:① 草房子 ;② 曹文轩 ; ③ 儿童文学 ;④ 国际安徒生奖 。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7.【答案】杜小康;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寂寞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平时学习时要细心,注意识记一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
故答案为:杜小康;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寂寞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课文要多读多看,准确理解。
8.【答案】语言描写;心理、动作描写
【知识点】孤独之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 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首先要搞清描写分为哪几种类型。然后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句”还是分头去找吧“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句中的”感到累“是心理描写,”踩“,“蹦”是动作描写。
【点评】本题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描写手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要加以区分,并正确运用。
9.【答案】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听到你们受伤的消息,我很同情(难过,牵挂),希望你们坚强起来,早日康复,重返校园。;沙老师,您真了不起!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地救助学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解院长,您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祝您早日找到女儿,全家团圆。
【知识点】孤独之旅;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语言得体的考查。面对这样的情境,面对这样的对象。对遭受惊吓的学生要给以安慰和鼓励;对老师的勇敢表达敬仰;对女儿不知下落的院长表达感激和祝福。
【点评】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谦敬词语,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10.【答案】(1)烘托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到自己突然地长大后的欣慰。
(2)照应了上文杜小康在风雨中寻鸭时“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也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
(3)“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作用:这些心理活动串联起来,就是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真实记录了他由恐惧到成熟、坚强的人生历程。
(4)这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了。
(5)写主人的辛苦得到回报,有了收获。鸭群同杜小康一起经历风雨成长起来。借物喻人,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喻。
【知识点】孤独之旅;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常常为情作铺垫。“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到自己突然地长大后的欣慰。
(2)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3)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4)考查学生的理解,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5)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2)此题主要考查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3)此题主要考查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及在文章中的作用。(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5)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1.【答案】(1)苏小童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做人的善良与尊严,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着。
(2)①为父亲只看重钱财不关心自己而气恼、伤心、难过;为自己听从父亲吩咐卖坏鸡蛋而羞愧、难受、委屈。②因儿子吃了不少苦而心疼,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3)①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小童的诚信。②父亲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
(4)“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预示着苏小童要去读高中了。小说以此为结尾,含蓄表达了父子俩经过一个夏天的交流与冲突,在相互影响中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预示着父子俩将迎来新的生活,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第⑧段写苏小童“最后决定……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从上文即可得出苏小童态度转折的原因。由“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可知他怨恨父亲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丢失了做人的尊严,所以他想送离,不再子承父业。
(2)解答此题要弄清事件的缘由,根据人物的处境来分析。①句,出现在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遇到下雨,父亲为了避免苏小童淋雨生病花更多的钱而叫苏小童躲雨时,苏小童为父亲只看重钱,缺乏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到伤心难过。②句,写的是父亲流泪。父亲看到儿子一个暑假受了这么多苦,攒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却没有关心他,内心感到羞愧。同时又为儿子想读书的决心和努力感到自豪。
(3)父亲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本文中父亲的形象主要是突出苏小童的形象特点,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小说思想意蕴,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4)可以从苏小童与父亲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苏小童的角度来看,点出“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表现他的愿望就要实现,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从父亲的角度来看,父亲一直忽视自己的儿子,在得知儿子要读书,并通过努力挣足了学费与生活费后,心里既内波又感动,这时点明“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暗示父亲决心从此开始做一个好父亲,迎来新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苏小童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做人的善良与尊严,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着。
⑵①为父亲只看重钱财不关心自己而气恼、伤心、难过;为自己听从父亲吩咐卖坏鸡蛋而羞愧、难受、委屈。②因儿子吃了不少苦而心疼,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⑶①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小童的诚信。②父亲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
⑷“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预示着苏小童要去读高中了。小说以此为结尾,含蓄表达了父子俩经过一个夏天的交流与冲突,在相互影响中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预示着父子俩将迎来新的生活,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弄清事件的缘由,根据人物的处境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来分析来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用意分析。小说的结尾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往往不点明结尾,以含蓄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想象的空间。
12.【答案】(1)“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做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4)“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知识点】孤独之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从“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可以提炼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⑵第①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我”恐惧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捞月亮”的情节做铺垫。
⑶采用人物描写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情感及心理活动。画线句子对母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不仅表现出捞月亮的艰辛,而且体现了浓浓的母爱。
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作答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深层含义。“捞月亮”不仅仅指捞水中的月亮,从“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还能体会到题目的深层含义。
故答案为:⑴ “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做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⑶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⑷“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点评】⑴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⑵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