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chóng) 彼此(b ) 塑像(sù)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不朽(xi )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懦夫(nuò)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中伤—— zhòng;B.豢养——huàn;D.樵夫——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D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军舰擅自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消息传来,如雷贯耳,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B.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10%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C.嚣张一时的暴徒,四处求援而未果,走投无路,只得放弃武力,出来向警方投降!
D.卢梭曾说,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正体现了一种大义。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适用对象错误;
B.不省人事,意思是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正确;
C.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正确;
D.嗟来之食,意思是侮辱性的施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平凡与平庸”都含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意思,不同在于,平凡是中性词,平庸则带有贬意。据此可知第①句应选填平凡。故排除AC。鲁莽: 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言行的。鲁钝: 愚笨迟钝。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智慧的。根据语境第②句应选填鲁钝。故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填空题
7.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 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噴式”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答案】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此类问题要紧扣题意,抓住某项科技的核心功能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来写。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这些新科技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注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即可。
故答案为: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结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注意要紧扣题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理解。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 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抱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⑥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建功立业、书写有价值的人生,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选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选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创新精神的
(5)结合选文谈一谈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答案】(1)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5)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通读本文,抓住第②段结尾句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概括为: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通读全文,抓住选文第①段分析可知,选文第①段列举“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的事例,既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运用了典型的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观点句(分论点),即“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
⑷本题可提取第③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第④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第⑤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作为答案。
⑸ 文章写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而对学习文化知识时,同样要培养创新精神。如我们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创新”。
故答案为:⑴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⑷ 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⑸ 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段落的开头句与结尾句。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选文,谈出自己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答案】(1)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
(3)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4)(示例)①坚持每天阅读;②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③要读有价值的东西;④静下心来挤时间读;⑤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⑥多读书,读好书。(任答出三点,合理即可)
(5)B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注意题目中“用原文语句回答”的提示。论点是作者对论题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归纳概括。全文共七段,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作者着重阐述“读书”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了论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②③段都是在讲述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的事例,即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这一中心论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标志的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连缀作答。理清第⑤段的层次可知,首句引用古人的名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谈到我们,明确利用碎片时间也可以读书。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首先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理论来谈怎样谈书。文章主要强调的是坚持读书,利用碎片时间读书,挤时间读书,除此之外,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来谈,比如选择有意义的书来读,运用浏览、跳读等方法来读,做读书笔记等。(5)B.表述有误。“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不正确,应该是“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他们不抓紧时间读书”。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⑵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 ⑶ 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⑷ ①坚持每天阅读;②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③要读有价值的东西;④静下心来挤时间读;⑤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⑥多读书,读好书。 ⑸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要求考生在平时总结议论文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通读文章,找准能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句的特点进行判断,阐述作用时要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语段的中心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论证思路的分析。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恰当的层次,用串联的语句结合每层的内容进行阐述。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迁移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阐述,注意要紧扣文章的内容,阐述的语言要简洁,清楚,流畅。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1 /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chóng) 彼此(b ) 塑像(sù)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不朽(xi )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懦夫(nuò)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军舰擅自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消息传来,如雷贯耳,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B.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10%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C.嚣张一时的暴徒,四处求援而未果,走投无路,只得放弃武力,出来向警方投降!
D.卢梭曾说,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正体现了一种大义。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5.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二、填空题
7.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 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噴式”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理解。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 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抱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⑥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建功立业、书写有价值的人生,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选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选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创新精神的
(5)结合选文谈一谈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中伤—— zhòng;B.豢养——huàn;D.樵夫——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D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3.【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适用对象错误;
B.不省人事,意思是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正确;
C.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正确;
D.嗟来之食,意思是侮辱性的施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平凡与平庸”都含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意思,不同在于,平凡是中性词,平庸则带有贬意。据此可知第①句应选填平凡。故排除AC。鲁莽: 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言行的。鲁钝: 愚笨迟钝。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智慧的。根据语境第②句应选填鲁钝。故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6.【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7.【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8.【答案】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此类问题要紧扣题意,抓住某项科技的核心功能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来写。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这些新科技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注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即可。
故答案为: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结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注意要紧扣题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9.【答案】(1)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5)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通读本文,抓住第②段结尾句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概括为: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通读全文,抓住选文第①段分析可知,选文第①段列举“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的事例,既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运用了典型的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观点句(分论点),即“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
⑷本题可提取第③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第④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第⑤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作为答案。
⑸ 文章写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而对学习文化知识时,同样要培养创新精神。如我们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创新”。
故答案为:⑴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⑷ 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⑸ 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段落的开头句与结尾句。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选文,谈出自己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即可。
10.【答案】(1)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
(3)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4)(示例)①坚持每天阅读;②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③要读有价值的东西;④静下心来挤时间读;⑤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⑥多读书,读好书。(任答出三点,合理即可)
(5)B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注意题目中“用原文语句回答”的提示。论点是作者对论题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归纳概括。全文共七段,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作者着重阐述“读书”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了论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②③段都是在讲述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的事例,即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这一中心论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标志的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连缀作答。理清第⑤段的层次可知,首句引用古人的名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谈到我们,明确利用碎片时间也可以读书。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首先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理论来谈怎样谈书。文章主要强调的是坚持读书,利用碎片时间读书,挤时间读书,除此之外,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来谈,比如选择有意义的书来读,运用浏览、跳读等方法来读,做读书笔记等。(5)B.表述有误。“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不正确,应该是“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他们不抓紧时间读书”。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⑵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 ⑶ 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⑷ ①坚持每天阅读;②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③要读有价值的东西;④静下心来挤时间读;⑤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⑥多读书,读好书。 ⑸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要求考生在平时总结议论文中心论点常出现的地方,通读文章,找准能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句的特点进行判断,阐述作用时要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语段的中心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论证思路的分析。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恰当的层次,用串联的语句结合每层的内容进行阐述。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迁移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阐述,注意要紧扣文章的内容,阐述的语言要简洁,清楚,流畅。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1.【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