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春?聊城期末)“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制度健全完备
B.圣君明主众多
C.政策开明务实
D.民族交融推动
2.(2021春?汕尾期末)钱穆先生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 )
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
B.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
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
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3.(2021春?聊城期末)《北史?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4.(2021春?平顶山期末)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5.(2021春?安徽期末)“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 )
A.妇女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B.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
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
6.(2021春?顺德区期末)唐三彩造型丰富,且多女性形象,如胡装女俑、女着男装俑、骑马女乐俑、狩猎女俑和打马球女俑等。如图为骑马女俑。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制瓷业比较发达
B.民族政策开明
C.社会风气较开放
D.对外交往频繁
7.(2021春?南充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凸现华夏正统地位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8.(2021春?丽水期末)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新罗人崔致远。他十二岁入唐,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居唐十六年后回国,被后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从上述描述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
B.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C.唐朝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D.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9.(2021春?吉安期末)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有大臣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这一建议被隋文帝所采纳,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这一做法( )
A.维护了隋朝的统一
B.整顿了机关作风
C.提高了地方官品级
D.精简了国家机构
10.(2021春?龙岩期末)自东晋南朝起,胡人发明的“胡床”由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在中原兴起,逐渐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B.游牧民族必然为先进的文明所同化
C.南北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11.(2021?鲤城区校级模拟)如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
记述
出处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
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12.(2021春?乐山期末)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反映了( )
A.骆驼已取代耕牛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
B.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
C.已形成西部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的浪潮
D.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
13.(2021春?辽宁期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唐朝时期,“1”达到了交通的巅峰
B.“2”加强了西南与内地、中外之间联系
C.唐朝中期后,“3”的交通地位下降
D.“4”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通道
14.(2021春?菏泽期末)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教:“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抵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礅(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杂兵。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A.引进了具有异域风格的制瓷技术
B.使封建社会的传统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C.为明初航海壮举提供了物质基础
D.促进中国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5.(2021春?湖北期末)著名僧人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由长安取道西域到达锡兰时,看到一把中国产的白绢扇,思乡之情渐起。于是他从锡兰搭乘商船回国,经90多天的航行到达广州。途中听商人们说,正常情况下航行50天便可到达。据此可知( )
A.广州成为了南海的贸易中心
B.广州到锡兰已经有成熟航线
C.中国商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D.魏晋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16.(2021春?枣庄期末)如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
﹣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注:1贯=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
﹣﹣据陈尚胜《开放与闭关?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A.明朝对外贸易呈现出超局面
B.上述物品我国缺乏不得不高价买进
C.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D.明朝闭关政策下的商品走私现象
17.(2021?湖北模拟)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中国帆船纵横东西二洋,川行于远东海域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列强荷兰和英国,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这( )
A.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
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
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
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
18.(2021?青岛模拟)如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载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
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19.(2021?天河区校级模拟)《明会典》中记载日本国朝贡物品为20种,而明代宁波地方志中记载日本国进口到中国的物品清单有248种之多,“贡物”仅占日本国进口货物的8%。这反映了明代( )
A.天朝上国观念形成
B.民间海外贸易发达
C.官方主导对外贸易
D.对日贸易处于逆差
20.(2021?房山区二模)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洲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2021春?厦门期末)明代编制《大统历》时,只推算京师一地的日出入和节气时刻。清代《时宪书》则加入了各直省及蒙疆西南等地的时刻列表。对地域广袤的蒙疆各部而言,钦天监推算的时刻实际参考价值有限,但其仍须接受。由此可见,清朝( )
A.对蒙疆地区的管理流于形式
B.天文历算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
C.力图构建大一统的国家认同
D.边疆和内地行政体制高度一致
22.(2021?辽宁三模)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 )
A.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
B.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新疆主动学习中原文明
D.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
23.(2021?嵊州市模拟)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为此明政府( )
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
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
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
24.(2021?全国模拟)清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就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前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B.强化对边疆统治的分而治之政策
C.实施维护国家统一的督抚制度
D.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赣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62年2月台湾光复后,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政府,废除了荷兰人的殖民机构,在台湾“定府县”、“任职官”,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并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颁布“屯田”、“建政”、“司法”三大法,之后在台湾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大力迁移内地流民至台湾。台湾的建设时代开始了。完备的政府机构陆续建立了起来,垦荒工作遍及台湾全岛,数万军队以“寓兵于农”的政策,在台湾岛上定居了下来,大片的良田以惊人的速度,在台湾全岛扩展。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陆续传入高山族部落中。
﹣﹣摘编自张嵚《郑成功开发台湾》
材料二: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建省,以抗法有功的刘铭传充任第一任台湾巡抚。他任职台湾巡抚的6年中,增设府县,台湾由过去的2府8县,增至3府1直隶州11县5厅。他自兼台湾抚垦大臣,在全台部落地区置抚垦局及分局,积极开展招抚民众和开垦“番地”的工作。他整顿军备,增强防卫能力;发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繁兴商务;清理田赋,以清除积弊,增加财政收入;倡办实业,发展生产,以繁荣经济;发展教育,以培养人才。这一切,不仅是为了“使孤岛自强,固七省海疆门户”,而且要使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为朝廷建远大之谟。”
﹣﹣摘编自郑仁木《论刘铭传治理台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成功和刘铭传治台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郑成功和刘铭传治台措施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共同的治台功效。
26.(2021春?许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突厥、吐谷浑、党项、嘉良夷、附国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成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于阗乐、高昌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蕃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隋唐时期,佛教在新疆地区鼎盛。同期袄教流行于新疆各地。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
材料二: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7.(2021春?泰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可知,隋唐的制度借鉴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推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可知,唐初的统治者存在汉族和少数民族联姻的事实,即体现了民族融合,故D正确;
题中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史实,不是制度的健全,故A错误;
“圣君明主众多”不反映材料主旨,故B错误;
“政策开明务实”不反映材料主旨,故C错误。
故选:D。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分析。
【解答】材料强调北朝制度对隋唐的影响,隋唐政府对北朝创设的新制度的效法与承袭,促进了隋唐时期的繁荣,故选B项;
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
材料没有对比南北朝的制度差异,排除C项;
南朝内部基本统一,只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是分裂割据的,排除D项。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主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加之,各人的书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李大师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李大师是经历过南北分裂到隋、唐初两度统一的人,饱受了南北对峙的苦楚,热切希望统一、安定。其修撰史书具有统一的倾向,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B项错误;
材料与区域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政权更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在新疆地区发现大批唐代的钱币,说明唐代时期新疆地区与内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大量唐代钱币才能流入新疆,故选B;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使用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
仅根据钱币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否中断,更不能说明政府已经有效管辖西域,排除CD。
故选:B。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文化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文化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可知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
材料仅涉及妇女可参加踏歌,无法得出唐代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排除A项;
踏歌是由民间发展到宫廷,但不能说明民间文化已经失去原有特色,排除B项;
材料描写了唐代宫廷生活中组织踏歌舞会,但并非所有踏歌都是宫廷舞会,且踏歌原本流行于民间,排除D项。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文化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文化发展和民族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唐三彩上的女性形象,妇女穿胡装、男装,骑马、狩猎、打马球等,说明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C;
唐三彩属于陶器,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显然凸显了华夏正统地位,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B正确;
材料中的做法主要目的在于凸现华夏正统地位,“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不属于主要目的,所以A错误;
“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C错误;
材料内容不能直接推论出有助于缓和南北政权矛盾,所以D错误。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新罗人崔致远。他十二岁入唐,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可知,崔致远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考并担任官职,说明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说明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崔致远……居唐十六年后回国,被后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可知,崔致远作为外国人,回国后被自己国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说明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说明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没有体现唐朝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问题,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并且允许外国人吸收中国汉文化,说明唐朝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隋朝出现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对此,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这一做法精简了国家机构,故选D项;
这做法和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
地方官的品级被降低,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机关作风问题,排除B项。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促使高足家具在中原兴起,逐渐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北方少数民族“胡床”流行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家具和汉人坐立习惯发生了变化,说明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A项正确;
游牧民族必然为先进的文明所同化说法绝对,且与汉人习惯改变等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南北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C项错误;
胡床流行产生的影响不能说明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D项错误。
故选:A。
11.【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体现的是唐代互市行为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发展,D正确;
材料中的互市是民间行为,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也有少数民族作乱,排除;
吐蕃位于西南地区,C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骆驼主要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体现了唐代兼容并包的时代特色,说明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故选D;
骆驼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中,没有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排除A;
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不代表出现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排除B;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生需熟知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发展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应该为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朝后仍有发展,唐时并没有达到巅峰,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的位置大约在今和田、喀什,能够联系西南与内地、中外,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位于西域,唐安史之乱后对西域无力管控,交通地位下降,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位于玉门关、哈密的北部,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通道,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贸易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中国瓷器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尼西亚的饮食文化,而国外市场的需求也丰富了中国的瓷器造型,说明明朝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
题干提及的是瓷器造型而非技术,排除A;
材料未涉及到海禁政策,排除B;
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基础是农耕经济的发展而非海外贸易,排除C。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正常情况下航行50天便可到达”。
【解答】从商人们所说的情况来看,当时这条航线已普遍被使用,是一条成熟的航线,否则他们不会如此准确地了解航程所需的时间,故B正确;
A、D与材料不符合,与史实也不符合,故排除;
C中的“开始”不对,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贯=1000文”。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的价格远远高于规定价格,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出口货物的数据,故排除A;
材料中的做法并不符合正常的市场规律,故排除B;
D项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故排除。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中国帆船纵横东西二洋,川行于远东海域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列强荷兰和英国”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荷、中英海上贸易兴起,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反映了传统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体制”指封建制度,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封建社会无法自行解体,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在洋务运动期间系统阐述商战思想,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丝绸、茶叶、药材、瓷器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换回大量白银,居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B;
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排除D。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朝贡”。
【解答】根据“日本国朝贡物品为20种,而明代宁波地方志中记载日本国进口到中国的物品清单有248种之多”可得出明代的朝贡贸易是在政府控制之下的,故C项正确;
“形成”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证明,排除A;
材料不能证明发达,排除B;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逆差,排除D。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
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
故选:D。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巩固国家统一,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清代《时宪书》则加入了各直省及蒙疆、西南等地的时刻列表。对地域广袤的蒙班各部而言,钦天监推算的时刻实际参考价值有限,但其仍须接受。”可得出从明代的一地,到清代的全国,反映出统治都通过历法的完善,力图构建大一统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
清朝对边疆的管理并不是流于形式,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技术,且也无法体现,排除B;
D项太绝对,排除D。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从而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由此可知开发治理新疆是符合民心民愿的,故选B;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陆防重于海防,更不能说明新疆发达程度胜于内地,排除AD;
C项说法由题意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结合材料“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朝贡马市贸易”指的是官方间的互通有无,而材料“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则体现了仅仅官方的贸易不能满足双方需求,为此明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故C正确;
A不符合材料“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排除B;
会馆并不能满足蒙古和明朝的贸易需求,排除D。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结合清朝前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很好地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正确;
A中“民族自治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
B不符合清朝的边疆政策,排除;
C主要是在汉族和内地地区实行的政策,排除。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第一问结合郑成功和刘铭传治台的不同背景分析;第二问结合“1662年2月台湾光复后,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政府,废除了荷兰人的殖民机构,在台湾‘定府县’、‘任职官’,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并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分析。
【解答】(1)郑成功:结合材料郑成功的治台措施和荷兰近代殖民扩张的基本特征,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开发台湾的时代背景是,台湾地区社会比较落后,荷兰殖民者长期的掠夺使经济遭受破坏,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军需困难,台湾对外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清朝为统一台湾而实行海禁和军事上的威胁等等。
刘铭传: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铭传在台湾实行新政的时代背景要从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清政府也重视海防等方面的史实进行综合分析背景即可。
(2)相似之处:根据材料“1662年2月台湾光复后,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政府,废除了荷兰人的殖民机构,在台湾‘定府县’、‘任职官’,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并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和“他任职台湾巡抚的6年中,增设府县,台湾由过去的2府8县,增至3府1直隶州11县5厅”可知,改革行政体制,完善的政府机构;根据材料“垦荒工作遍及台湾全岛,数万军队以‘寓兵于农’的政策,在台湾岛上定居了下来,大片的良田以惊人的速度,在台湾全岛扩展”和“他自兼台湾抚垦大臣,在全台部落地区置抚垦局及分局,积极开展招抚民众和开垦‘番地’的工作”可知,开垦土地,发展农业;根据材料“之后在台湾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和“发展教育,以培养人才”可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根据材料“大力迁移内地流民至台湾”、“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陆续传入高山族部落中”和“发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可知,密切与大陆的交流。
功效:根据郑成功和刘铭传治台措施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共同的治台功效,可从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巩固了对台湾统治;推动儒家文化传播;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联系等方面总结。
故答案为:
(1)郑成功:台湾社会较为落后;荷兰殖民者长期掠夺使经济受破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军需困难;对外贸易萎缩;清朝军事威胁;清朝海禁政策。
刘铭传: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开展;清政府重视台湾防务。
(2)相似之处:改革行政体制,完善的政府机构;密切与大陆的交流;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功效: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巩固了对台湾统治;推动儒家文化传播;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联系等等。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清朝晚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措施:根据“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得出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力度;根据“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成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得出通过“绢马互市”进行商业往来;根据“是当时新疆地区蕃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隋唐时期,佛教在新疆地区鼎盛。同期袄教流行于新疆各地。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得出文化艺术语言互通互用;宗教政策宽松,多种宗教并行。
(2)新发展:根据“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得出边疆治理研究强化;根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得出在边疆地区设立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治理;根据“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得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根据“‘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得出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力度;通过“绢马互市”进行商业往来;文化艺术语言互通互用;宗教政策宽松,多种宗教并行。
(2)新发展:边疆治理研究强化;在边疆地区设立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治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7.【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提取论题,即统一政权的出现推动跨区域交流。然后结合丝绸之路的背景、发展以及影响进行阐释。作答时,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结合所学可以从统一政权的出现推动跨区域交流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发展以及影响进行阐释,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统一政权的出现推动跨区域交流。
阐释:大一统的汉帝国建立后,汉武帝时期,朝廷派遣张倩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随后在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频繁,促进了汉朝物质和文化的西传,同时也有大量西域乃至欧亚其他国家的物质或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人类跨区域文化交流。唐朝建立后,本着开放包容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传统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频繁,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兴盛,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国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远播海外,外来的物品或思想也在中国广为传播。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