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诸暨市模拟)尽管尚有千头万绪需要理清,还有若干边境争议数十年拖延不决,但西半球毕竟出现了一个资源潜力极大的新国家,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性变化。下列项中,导致这一“革命性变化”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B.英美巴黎和约的签订
C.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D.俄国社会主义的建立
2.(2021春?曲阳县校级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
B.避免了战争伤害
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D.体现了人文关怀
3.(2020秋?滨州期末)某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此条约是( )
A.非战公约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万国公法
D.凡尔赛条约
4.德国史学家兰克认为,基督教传到日耳曼人那里后,日耳曼人根据自身自下而上的民主传统,改良了原有的罗马帝国教会会议程序,逐渐在教会内部形成了自治和自决的体制,补充和完善了罗马帝国在国家权力层面建立的基督教统一性,最终使基督教实现了普及化。根据他的观点可知日耳曼人( )
A.民主化程度比罗马教会更高
B.强化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力度
C.推动了基督教的世界普遍性
D.提高了基督教会的独立地位
5.(2020秋?葫芦岛期末)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6.(2021春?白山期末)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大部分评论,都是用德文撰写,或者很快被翻译成德文,在文体的清晰有力、片语的坦率与尖刻、譬喻的痛快直接、用语的通俗以及迎合民众心理方面,没有哪一个德国作家能够与之相比。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A.推动了德意志文学革命
B.强调因信称义
C.弘扬了德意志民族文化
D.强烈抨击教会
7.(2021春?奉化区期末)1520年8月路德写文呼吁皇帝、诸侯和贵族们把教会改革工作掌握在自己手里,所有缴给罗马方面的钱都应停止缴付。与此同时,他开始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起来的“标准”德语版本。可见,宗教改革( )
A.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B.反映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C.实现了人身与思想的彻底解放
D.推动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
8.(2021春?湖北期末)英国神学教授威克里夫认为:“教皇必须在使徒和王的职分选择其一:如果他想要作王,他就不能宣称自己是使徒;如果他作使徒,他就不能要金子。”由此可知,他( )
A.肯定了因信称义的主张
B.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主张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D.主张将宗教秩序和世俗秩序分离
9.(2021春?河南期末)有人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其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这主要在于宗教改革( )
A.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
B.得到国家王权的支持
C.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0.(2021?丹东模拟)现代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一个社会”和“为了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们自己的利益”,教会是人们自愿组合的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因为他们认为能够用上帝可以允许的方式礼拜上帝,以达到拯救灵魂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 )
A.主张信仰得救
B.实行政教分离
C.建立民主教会
D.建立民族国家
11.(2021?白山模拟)15~16世纪,南欧掀起文艺复兴,北欧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时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社会深刻变革
B.促进了民主意识觉醒
C.冲击了罗马教廷权威
D.继承了文艺复兴思想
12.(2021?焦作四模)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40﹣1786年在位)放弃了“君权神授”“联即国家”的论调,极力宣扬君主是“公民同意将权利赋予他们中的杰出者”,是国家首脑或“国家第一公仆”。据此可知,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政治理念( )
A.开启了人文政治先河
B.继承了路德新教思想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13.(2021?福建模拟)有西方学者指出,“在政治上,那些主要的宗教改革家都倾向于支持世俗权力;虽然路德不是诸侯驯服的工具,但也不像人民有时推断的那样(从他反对农民的著述中引用的话)是人民的敌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 )
A.打击了教皇权威
B.传播了人文主义
C.忽略农民的利益诉求
D.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
14.(2021?漳州模拟)读图,据此推断( )
A.教皇与大众矛盾迅速激化
B.文艺复兴冲击了神权统治
C.自然科学弱化了宗教信仰
D.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权力
15.(2021?沈阳模拟)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法兰西民族认同
B.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C.有利于国王权力的加强
D.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16.(2021春?新乡期中)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 )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B.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D.启发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17.(2021春?湖北期中)美国学者雅克?巴尔赞认为“它改变了围绕信仰慢慢形成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它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材料中的“它”( )
A.彻底否定了神学世界观
B.挑战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C.冲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否定等级权威崇尚理性
18.(2021?淮安模拟)16世纪以前,欧洲天主教徒的洗礼通常只有教士才能实行。但16世纪以后,在德意志的一些地方洗礼则常常由一个俗人来进行。这一变化( )
A.表明路德派简化了宗教仪式
B.导致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C.说明教会的权威被彻底打破
D.彰显了因信称义的宗教理念
19.(2021春?安徽月考)雅克?巴尔赞在论述欧洲历史上的﹣﹣场运动时说“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培养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
A.推动了西欧各国走向了联合
B.增强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认同
C.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成为近代欧洲分裂动荡根源
20.(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认为,16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这说明欧洲宗教改革后( )
①产生了各种新兴的基督派别
②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③出现教会从属于国家的趋势
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21?安徽模拟)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获利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伦理( )
A.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有利于封建民族国家的形成
C.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
22.(2021?鼓楼区校级模拟)如表是15、16世纪英国户籍管理法令(部分)
这一法令变化( )
年代
内容
1495年
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C.解决了流民问题
D.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23.(2020秋?苏州期末)钱乘旦指出,对于德意志来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但是对于英荷等国来说,宗教改革却成了团结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强大中央政府的思想工具。他认为宗教改革( )
A.动摇了宗教神学信仰
B.阻碍了德意志社会进步
C.激发了民族国家意识
D.提升了世俗权力的地位
24.(2021?淮北二模)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本质上是重返信仰纯洁性和普遍理性的一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对文艺复兴导致的感性复兴的否定,但是就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这一论断揭示宗教改革( )
A.淡化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否定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
C.继承了西方哲学理性精神
D.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价值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2021?沙坪坝区校级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法诞生之初,基督教文化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伦理基础。在与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亚非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标榜“进步”与“自由”的文明标准开始进入国际法。按这一标准,西方国家是优越“文明”的代表,其他地区是“半文明”、“野蛮”的状态。主权原则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要素,主权只适用于文明国家之间,“文明标准”成为判断国家是否为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或者合格成员的国际规范。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迎合西方“文明”标准,打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清代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日本与西方国家一道掌握了评判是非的话语权,中国由此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尽管国际社会并不存在统一的文明概念,文明、半开化、野蛮这些说法却被世界人民所公认,一个由西方“文明国家”主导的不平等国际体系建构起来。
﹣﹣摘编自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等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认可。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文明标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6.(2021?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指出教皇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人为的设立,教皇“把自己提高到世俗之上,是不适当的”。路德在《致德意志教会公开书》中指出,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德国宗教改革中,路德提出废除行乞朝呈,减少宗教节日,教会律例和修道院数量,肯定神甫的结婚自主权,反对肉体摧残。路德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教会的职责是用来管理信仰和道德的“上帝用教会做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做他愤怒的工具”,教会不应干涉政府,世俗的权力“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他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等,都不徇情面”。
﹣﹣摘编自欧阳爱权、刁小行《路德宗教改革的世俗化维度及历史影响》
材料二:英国宗教改革是在亨利八世时的1529年开始的,1536年以前,亨利八世曾连续召开八次会议,颁布《限制教士在遗嘱认定时抽取佣金禁止教士兼领圣俸》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教士权力,变革英国天主教会。1530年,检察总长控告教士触犯了为限制教皇权力而制定的《普雷姆奈尔法规》。1531年,英国国王严厉指责教士们的行为,迫使教士们不得不承认国王是他们的“特殊保护人和唯一的最高君主”。从1536年至1539年,英国共关闭修道院645所,所得财产全归英国国王所有。纵然如此,宗教改革后,英国仍然存在既承认因信得救,又允许教徒向教士忏悔,甚至还承认罗马主教可以赦免人的灵魂的现象。
﹣﹣摘编自曹华维《从英国国教建立看英国特色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路德宗教改革世俗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英德两国宗教改革的认识。
27.(2021?莆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
原因
陈述
(1)
“异端分子”的挑战
中世纪的西欧受天主教会神学统治,广大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出现了威里克夫运动、胡司运动等反教会斗争。
(2)
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天主教会收取高额地租、什一税、赦罪费等苛捐杂税,生活腐化,荒淫无度,广大群众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
(3)
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
(4)
德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考生可根据材料“西半球毕竟出现了一个资源潜力极大的新国家”“革命性的变化”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西半球毕竟出现了一个资源潜力极大的新国家”“革命性的变化”等信息可知,这是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在巴黎签署的和平条约引发的变化,B正确;
《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均未涉及边境争议,排除A、C;
俄国社会主义建立属于东半球,排除D。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
【解答】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等被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法体现了人文关怀,故D正确;
国际法确实有助于协调国家间的关系,但题干论述的是国际法对危害人类罪的规定,排除A项;
有战争就有伤害,“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国际法确实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但题干论述的是国际法对危害人类罪的规定,排除C项。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国际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万国公法》是一部国际法著作,不是国际条约,故C项错误;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督教文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基督教文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对教会法的继承和发展,促使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普及化,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和罗马教会的民主化程度的比较,故A项错误;
日耳曼人的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基督教会独立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故选: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国际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可以得知格劳秀斯强调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不属于核心内容,属于影响,排除;
D项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影响,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从对民族文化角度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大部分评论,都用德文撰写、翻译,文体、修辞和语言造诣都很高,而且迎合了民众心理等,这说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弘扬了德意志民族文化,故C项正确;
仅马丁?路德评论文章的文学特点不能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德意志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马丁?路德强烈抨击教会,故D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考生可根据材料“1520年8月路德写文呼吁皇帝、诸侯和贵族们把教会改革工作掌握在自己手里,所有缴给罗马方面的钱都应停止缴付。与此同时,他开始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起来的‘标准’德语版本”分析。
【解答】路德呼吁皇帝、诸侯和贵族们把教会改革工作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开始把圣经译成德语版本。由此可见,马丁路德主张民族宗教,这也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故B正确;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人文主义,故A错误;
启蒙运动实现了人身与思想的彻底解放,故C错误;
“推动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材料“教皇必须在使徒和王的职分选择其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神学教授威克里夫认为英国应该在教职人员的任用权和经济上独立,也就是要使宗教秩序和世俗秩序相分离,故D正确;
“因信称义的主张”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
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对上帝的信仰,故排除B;
宗教改革主要是改变信仰的途径,故排除C。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如瑞士、尼德兰、法国南部,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因而比较彻底。相比文艺复兴运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正确;
宗教改革的方式主要是群众运动,较为激进,而非温和,故排除A;
宗教改革遭到了多数国家王权的反对,故排除B;
宗教改革运动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故排除C。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侧重于考查的是宗教改革的内容。
【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信仰得救,故排除;
B.根据“现代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一个社会’和‘为了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们自己的利益“可知,宗教改革主张的是实行政教分离,故正确;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建立民主教会,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建立民族国家,故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解答】北欧国家通过宗教改革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宗教改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北欧国家的社会变革,故A正确;
宗教改革主要是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和民主意识觉醒无关,排除B;
材料信息中没有对罗.马教廷权威的冲击,排除C;
北欧国家发展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能说明继承了文艺复兴思想,排除D。
故选:A。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启蒙思想对德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极力宣扬君主是‘公民同意将权利赋予他们中的杰出者’,是国家首脑或‘国家第一公仆’”可知弗里德里希二世主张开明的君主制,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可知,他的政治理念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开启了人文政治先河,排除A;
路德新教挑战教皇权威,与材料不符,排除B;
材料强调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政治理念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排除D。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侧重于考查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
【解答】A.根据材料“主要的宗教改革家……工具“可知,宗教改革家都倾向于支持世俗权力,此举将会打击教皇权威,故正确;
B.题干强调宗教改革的政治影响,而传播了人文主义侧重于思想文化层面,故排除;
C.路德是否忽略农民的利益诉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示时间,分析图示信息,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教会的财产比重下降,国王、地方巨头、士绅财产比重上升。依据图示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教会的财产分配到世俗,扩大了世俗力量,故D项正确;
图示只反映了英国一个郡的财产分配,不能说明教皇与大众矛盾迅速激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
自然科学对宗教教会财产没有直接影响,故C项错误。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宗教改革的影响从民族认同角度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签署敕令,将法语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的语言,这就使得法语成为官方语言,有利于强化法兰西民族认同,故A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自由平等的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国王权力的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对天主教会的打击,故D项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宗教改革在其影响下,进一步打破对天主教会的迷信,提出“因信称义”,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选A;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刻画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排除C;
启蒙运动启发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排除D。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
【解答】由材料信息“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可知,“它”指的是宗教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A错误;
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否定等级权威崇尚理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洗礼由教士变为俗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出路德派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后人们仍然信仰宗教,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故B项错误;
C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化,排除;
因信称义强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改变了信仰的形式......提高了方言的地位”进行分析。
【解答】由材料“改变了信仰的形式......提高了方言的地位”,可知这一运动是宗教改革,故B项正确;
A项是德、法和解,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故A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国家利益、宗教矛盾是近代欧洲分裂的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
【解答】从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可推出①正确;
从“把世教权威合到一起”可推出③正确;
从“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及“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可推出④正确;
②在题干材从体现,它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实现的,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获利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教伦理鼓励人们通过劳动获得财富,有利于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故D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资本积累的罪恶,A项排除;
BC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495年,亨利七世法令规定英国户籍由教会管理;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规定英国户籍改由治安官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16世纪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天主教会权力被削弱,世俗王权加强的结果,因此表格信息体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成果,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户籍管理机构的变化,未体现加强了人身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与人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惩罚懒情者,救济贫民,无法体现流民问题得到了解决,故C项错误。
故选:D。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对于英荷等国来说,宗教改革却成了团结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强大中央政府的思想工具”可知宗教改革对英荷等国家来说起到了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作用,故选C;
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并没有动摇神学信仰,排除A;
宗教改革对于德意志来说是灾难是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地区的势力,但实际上是促进了德意志社会的进步,排除B;
材料中没有涉及世俗权力地位的变化,排除D。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进行分析。
【解答】由材料“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可知,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价值,这点和文艺复兴是一样的,故选D;
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信仰,没有淡化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排除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宗教改革的理性精神的来源问题,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第一问结合近代国际法“文明标准”的特点作答;第二问结合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和原因分析;第三问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结。
【解答】(1)特点:根据“按这一标准,西方国家是优越“文明”的代表,其他地区是‘半文明’、‘野蛮’的状态。主权原则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要素,主权只适用于文明国家之间,‘文明标准’成为判断国家是否为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或者合格成员的国际规范”可知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西方国家垄断标准的鉴定权;主权原则是其核心要素;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2)变化:根据“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得出国际法主体增多,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个人等;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根据“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得出国际法新分支(部门法)不断发展;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共同体、环境保护等理念受到重视。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提高;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旧的国际法体系和理念存在问题等都推动了国际法的变化。
(3)认识:根据“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认可”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体系中边缘化、被动的角色转变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体系的倡导者、塑造者和遵循者。这一变化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之下,积极参加国际规则的调整与修正,对人类命运主动担当的结果。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规范,有利于坚持世界多元化原则。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把自己的合理权益和主张上升为新的国际法规则,将中国价值、法治观念和法律思想注入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故答案为:
(1)特点: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西方国家垄断标准的鉴定权;主权原则是其核心要素;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2)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多,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个人等;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国际法新分支(部门法)不断发展;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共同体、环境保护等理念受到重视。
原因: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提高;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旧的国际法体系和理念存在问题
(3)认识:中国从国际法体系中边缘化、被动的角色转变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体系的倡导者、塑造者和遵循者。这一变化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之下,积极参加国际规则的调整与修正,对人类命运主动担当的结果。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规范,有利于坚持世界多元化原则。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把自己的合理权益和主张上升为新的国际法规则,将中国价值、法治观念和法律思想注入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6.【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第一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分析;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二逐一分析概括;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影响分析。
【解答】(1)表现:根据材料中“教皇不是来自于神,而是来自人为的设立”、“上帝用教会做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做他愤怒的工具”,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可以得出禁止教皇居高临下控制德意志民族;简化宗教仪式和反对禁欲主义;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分立。
(2)特点:根据材料“1536年以前,亨利八世曾连续召开八次会议,颁布《限制教士在遗嘱认定时抽取佣金》禁止教士兼领圣俸》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得出由国王主导发起;自上而下;根据“迫使教士们承认国王是他们的'特殊保护人和唯一的最高君主'”可以得出以维护王权为中心;根据“既承认因信得救,又允许教徒向教士忏悔”关可以得出具有一定的妥协性。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的背景、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表现:禁止教皇居高临下控制德意志民族;简化宗教仪式和反对禁欲主义;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分立。
(2)特点:由国王主导发起;自上而下;以维护王权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认识: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宗教改革的完成不仅实现了教会的世俗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俗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7.【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来解答。
【解答】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参照“异端分子的挑战““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两个示例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从当时欧洲各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罗马教廷阻碍王权强化、建立独立教会的需要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围绕“德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从德国的政局分裂情况、罗马教廷压榨最严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3)罗马教廷成为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4)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使其成为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