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3 16:0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说:“传统儒学强调的最高境界是为全社会明道立法、制礼作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立意为国际社会‘明道立法、制礼作乐’。”下列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2021春?丽水期末)有史家言:这是中国通过大型国际会议争取和平协商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首次尝试和运用多边外交的开端。它的成功使亚洲和世界局势得到进一步缓和。该“会议”(  )
A.首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D.成功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21春?衢州期末)在一次国际会议的碰头会上,赫鲁晓夫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会议,但不要抱过高希望。结局很难预料,但我们仍然重视这次会议,因为中国、朝鲜、越南一齐出席这样的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就不寻常,就是一种胜利……”。下列关于此次国际会议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C.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会议指导原则
D.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2021?浙江模拟)周恩来曾在某次会议前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中国是一个大国,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材料所说的此次“正式国际会议”(  )
A.主要解决西藏地方的双边关系问题
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
C.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D.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2021春?泰安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  )
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6.(2021春?浙江月考)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发展
B.西方利用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实现了其目的
C.中国借助此会增进了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合作
D.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推动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7.(2020?青岛一模)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B.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
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
8.(2021?朝阳区二模)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提出下列原则。据此可知,该会议的诉求是(  )
●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
●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亚洲各国人民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A.谋求维护自身独立
B.成立区域经济集团
C.发展亚非统一文化
D.建立军事同盟组织
9.(2021?浙江模拟)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宣布“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六年后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规定了参会国家的条件包括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和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这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B.亚非拉国家成为国际舞台的新兴力量
C.万隆会议为不结盟运动提供政治启示
D.中国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影响力
10.(2021?徐州二模)中国领导人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  )
A.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联系
D.推动了新兴国家走向国际政治中心
11.(2021春?林州市校级月考)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12.(2021?九江一模)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会议,以“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普合作,探讨和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睦邻关系”,并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中提出各国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该会议(  )
A.将民族独立与改革国际旧秩序相结合
B.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C.促进了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13.(2021春?德州期末)如表为1949﹣197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总额
出口
进口
进出口差额
1949
41
20
21
﹣1
1954
84
40
44
﹣4
1959
149
78
71
7
1964
97
55
42
13
1969
107
60
47
13
1974
292
139
152
﹣13
1979
454
211
243
﹣32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凸显
B.持续逆差降低人民生活水平
C.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序推进
D.外交空间拓展利于经济发展
14.(2021春?渝北区期末)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以总统名义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月12日,国务卿艾奇逊发表长篇演讲,介绍俄国在历史上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并声称台湾不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内。这些行为(  )
A.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B.客观上推动了中苏结盟
C.使中国与苏联关系迅速恶化
D.预示美国亚洲战略的收缩
15.(2021?山东)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16.(2021春?河南期中)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在外交上强调“一边倒”,后来毛泽东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毛泽东主席的革命外交思维尚存
B.外交政策随实际情况而变化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国家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17.(2021?嵊州市模拟)在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进行了投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次投票中,整个欧洲21个国家,竟几乎全部投了支持票,只有马耳他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两极格局下,欧洲独立意识增强
B.欧洲实现了政治、外交上的统一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国地位提升
D.不结盟运动推动发展中国家崛起
18.(2021?浙江模拟)1971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发起的一份提案。该提案表决如下: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苏联、英国、法国等76票赞成,美国、日本等35票反对,西班牙等17票弃权。史称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该决议能通过,主要原因有(  )
①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力支持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
③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④基辛格秘密访华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21春?河南期末)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通过《纽约时报》声称:美国与中国“走到一起来的关键因素……是我们对苏联威胁的共同担忧和我们的下述认识,即如果我们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用合作来替代敌视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遏制那种威胁”。这一论断(  )
A.推动了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
B.确立了中美友好互助战略的关系
C.消除了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D.适应了美国建立多边外交的需要
20.(2021?辽宁模拟)1959年10月,以松村谦三为首的日本自民党众议员代表团访华,会谈之余,数次与陈毅对弈,当时陈毅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松村建议,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松村欣然同意,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围棋外交”(  )
A.意在推动两国围棋界的友好往来
B.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C.有利于打开两国之间的外交僵局
D.促进了党际关系的国际交流
21.(2021春?沈阳期末)在刚刚结束的G7会议上,西方国家迫不及待的提出了与中国“一带一路”针锋相对的替代方案﹣﹣“清洁绿色倡议”。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超强发动机
B.加强区城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C.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D.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日益增强
22.(2021春?郑州期末)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外交(  )
A.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B.反对其他国家之间的结盟
C.坚决采用和平方式处理问题
D.把和平共处作为终极追求
23.(2021春?漳州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主张(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24.(2021春?湟中区校级月考)胡锦涛同志曾多次提出,中国要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习近平主席强调:“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说明当前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  )
A.与时俱进和坚持原则相结合
B.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
C.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相结合
D.和平外交和多边外交相结合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宁波期末)现代中国外交体现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新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而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间,就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就国际话语权而言,万隆会议成为集中传播新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多边舞台。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
﹣﹣张屹峰《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宗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万隆会议“集中传播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表现。万隆会议中国与亚非国家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对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重大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合组织对构建当代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意义。并概括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哪些外交贡献?
26.(2021春?临高县校级期中)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发展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刘德斌《国际关系》
材料二: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2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要求;简述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7.(2021春?无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
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国际社会‘明道立法、制礼作乐’”。
【解答】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立意为国际社会‘明道立法、制礼作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故C正确;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它并不能为国际社会“立法制礼”,故A错误;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六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推动了会议顺利进展,故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关键信息“这是中国通过大型国际会议争取和平协商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首次尝试和运用多边外交的开端”。
【解答】A.首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954年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国通过大型国际会议争取和平协商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首次尝试和运用多边外交的开端”“成功使亚洲和世界局势得到进一步缓和”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及有相关国家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的进展,并最终达成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B项正确;
C.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日内瓦会议,C项错误;
D.成功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20世纪70年代,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日内瓦会议的概况和中心议题以及意义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会议,但不要抱过高希望。结局很难预料,但我们仍然重视这次会议,因为中国、朝鲜、越南一齐出席这样的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就不寻常,就是一种胜利……”,结合所学可知,该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有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B项正确;
1972年中国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1954年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拥护,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的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涉及的万隆会议,排除;
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是万隆会议的内容,故排除D。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万隆会议的背景和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当时冷战环境下,随着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国外交逐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探索体现了新中国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判断,故A正确;
万隆会议涉及的是亚非国家,没有西方大国参加,故B错误;
C错在“开始”,故C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故D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判断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然后结合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意义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在1954年底以后召开,并且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会,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合作,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是万隆会议,A项涉及的是日内瓦会议,排除;
万隆会议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会,故B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和苏联建交,“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在当时来讲是正确的,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解答】A.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
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
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D.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已经材料“20世纪50年代”“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万隆会议,故A合题意;
“成立区域经济集团”不符合万隆会议的内容,故排除B;
C项“统一文化”说法片面,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六年后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规定了参会国家的条件包括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和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信息可知万隆会议对不结盟运动政治主张影响深远,故C正确;
A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中国只是以观察国的身份关注不结盟运动,故排除D。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要求学生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可以看出这次大会是要讨论反对殖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应该是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的表现,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联系,C符合题干的要求;
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其同的内涵包括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是台湾问题,而且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与中日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
D项是日内瓦会议的结果,排除。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判断出该会议是万隆会议,然后结合该会议的内容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该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其内容体现了将民族独立与改革国际旧秩序相结合,故A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正式是在1961年,故B项错误;
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9”“1979”。
【解答】从表格数据来看,1949﹣197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趋势不断发展提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说明外交空间的拓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项;
进出口贸易不断提高,不能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排除A项;
人民生活水平高低与顺差逆差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外贸状况与工业化有序推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台湾不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内”。
【解答】“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台湾不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内”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故A正确;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生可结合材料“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故D正确;
A项错误有二,第一,材料并没有特别强调西方,只是说要和国外联系,国外不一定就是西方;第二,材料强调加强和国外联系,并不一定就是借鉴经验,如材料中的利用国外的市场就和借鉴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和国外的联系,并不是强调“自力更生”,排除B;
加强和外国交流,和放弃“一边倒”政策并无直接关联,二者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排除C。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
【解答】“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不矛盾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恰恰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始终是坚持独立自主,C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外交,A排除;
我国外交政策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排除;
国家利益大于意识形态,D排除。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目的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在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投票中,欧洲国家几乎全部投了支持票,只有马耳他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以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两极格局下,欧洲独立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
1971年时,欧洲国家只是实现了经济上的合作,并没有实现政治、外交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
中美关系缓和开始于1972年,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主要原因。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力支持是外部重要因素,故①正确;
“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的内部因素,故②正确;
“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故③错误;
“双重代表权”由美国、日本联合推出,基辛格访华是只是在此方面试探中国,遭到周恩来的严正拒绝,故④错误。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即如果我们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用合作来替代敌视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遏制那种威胁”。
【解答】A.根据“即如果我们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用合作来替代敌视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遏制那种威胁”可以看出,美国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发出了积极的信号,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A项正确;
B.当时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因此不可能确立友好互助战略的关系,排除B;
C.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C;
D.美国并不是要建立多边外交,排除D。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中日邦交正常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围棋外交”。
【解答】“围棋外交”是以小棋带动中日关系友好这步大棋,有利于打开两国之间的外交僵局,故C正确;
“围棋外交“并不是单纯的推动中日两国围棋界的友好往来,而是以小棋带动中日关系友好这步大棋,故A错误;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9月25日至29日,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后,并签署了《联合声明》才正常的,故B错误;
题目中注重的仍是两国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的表现,国家信息是“一带路”。
【解答】“清洁绿色倡议”是为了为抗衡中国“一带路”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日益增强,故D正确;
“清洁绿色倡议”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故排除A;
B项“共识”说法片面,排除;
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依据材料“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等信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故A正确;
题干只是强调中国自身对“国家集团结盟”的态度,故排除B;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并没有明确中国外交的“终极追求”,故排除D。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解答】从材料中的“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信息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A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明确只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出的主张,排除B项;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改革的主张,排除D项。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解答】由“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可知,中国践行和平外交原则,同时展示外交的灵活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由“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可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根本性原则,故A项正确;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B项错误;
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相结合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
和平外交和多边外交相结合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
故选:A。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第一问,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和结果分析;作用结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概况解答;第二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结合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分析;贡献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或活动解答。
【解答】(1)表现:依据材料一“而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间,就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就国际话语权而言,万隆会议成为集中传播新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多边舞台”,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作用:结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概况可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提案,1971年联合国大会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意义:依据材料二“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贡献: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或活动解答,如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核心理念一共商、共建、共享,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故答案为:
(1)表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作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提案,1971年联合国大会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意义: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贡献: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核心理念一共商、共建、共享,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6.【分析】(1)本题考查20世纪50~2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依据材料“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亚非合作的相关知识,“诉求”从亚非会议内容的角度回答,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1)变化:根据“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密切到降温甚至冷淡,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则从对立到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根据“中苏关系日益紧张”、“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主要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有关,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开始与民主德国关系密切,与联邦德国关系对立。但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而民主德国紧随苏联导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一并恶化;而中国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改善,加之联邦德国调整对外政策,因此与联邦德国关系改善。本题考查亚非会议和国际组织的情况。
(2)关于“诉求”:依据材料“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关于时代背景:依据材料“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等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从亚非会议内容的角度回答,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故答案为: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时代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竟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历程及历史影响。
【解答】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竟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成就”。确定论题后,利用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对象、方式和作用等方面,任选3个角度展开论述,证明个人观点。最后,在阐述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升华。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故答案为:
论点
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成就
论述
新中国外交政策从重视意识形态到注重务实(考虑现实利益)
50年代前期,向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援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向亚非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提供援
助;对外援助财政支出下降,强调经济规律,互利合作。
任选3个角度进展开论述
注重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50年代,与柬、尼、巴、也等亚洲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0年代扩大与非洲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以不同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50年代初抗美援朝与援越抗法;先后与蒙古国、柬埔寨等邻国签订合作协议。
开展全方位外交,发挥主导作用
21世纪初,先后建立多个以中国为核心
的合作论坛。
更多的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外交成就不断突破
从50年代到21世纪初,受援国数量增
加到100多个
总结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