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
语文(必修3)试题
一、积累运用(1-7题,每小题2分,14分;8题6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潦倒 侯爵 峥嵘 委曲求全
B、寒喧 砯崖 马嵬 放诞无礼
C、桌帷 放诞 谪亲 遍体鳞伤
D、踌躇 缪种 杜撰 雕梁画栋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从她的出场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爱好。
B、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纷纷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3、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西省临汾市“9·8”特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特别恶劣的影响。
4、“四书”包括( )
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 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
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 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5、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高适、王维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厄纳斯特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③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④是情节曲折的小说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③①⑤ C、⑤③①④② D、③①④⑤②
8、诗文原句和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3) ,生长明妃尚有村。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空闻虎旅传宵柝, 。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红楼启示录(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少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甲 、乙 。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
——王蒙《红楼启示录》
1、第三段画了横线的甲乙两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B.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C .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D.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2、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B.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C.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D.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3、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B.《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C.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D.《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4、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B.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地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3题,每小题3分,9分;4题6分,共15分)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D、与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3分)
②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3分)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4分)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2分)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2分)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3分)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艺术创作的绝妙境界,在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时刻,联系你的经历和感受,请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为题,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语文(必修3)(1—3)单元)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1-8题,每小题3分,24分;9题6分,共30分)
1、A 2、B (A、美轮美奂形容建筑C、应为沸反盈天D、应为七手八脚:人多忙乱,动作不协调。)3、C(A缺主语 B有歧义 D 缺谓语)
4、D 5、C 6、A 高适是边塞派。7、B(分析:该语段采用排比、比喻修辞,写出了语文的丰富多样。抓住分号前的“想象”、“目光”、“寓情于物”、“对白”、“意象”几个词语,联系供选句子中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一一对应,例如“戏剧”的特点就是舞台人物有大量的对白,由此可知①应填入第四处横线上。依次类推,可确定B项正确。)
8、答案: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二、阅读:(一)1、甲B乙C 2、D 3、C 4、B
(二)1、A 致仕,官员退休或辞职。 2、D 3、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4、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三)1、【解析】(1)前后两句话,两层意思:一是克服困难是真正人生;二是人的精神不败。 (2)孩子对老人的亲热举动表示深深钦佩老人的不屈精神,并重回老人身边。
【答案】 (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2)孩子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并回到老人的身旁。
2、【解析】一是答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二是典型的硬汉形象。
【答案】老人是个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3、【解析】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的照应,二是突显老人要做精神之王的特点。
【答案】1狮子为百兽之王,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2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4、【解析】B项与主题不符,这篇小说的主题应是积极的、昂扬的;D项无根据,设想牵强附会。【答案】B D
三、作文:依据高考作文评卷标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