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课题 2、我的母亲(1) 课型 预习自学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仁慈、文绉绉”等词语;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过程与方法目标:3、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情感与价值目标: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学习目标指导在这一篇课文学习中,我们又将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本文的学习目标,又看哪些是个人能完成的,哪些是小组能完成的,哪些又是我们大家才能完成的?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干些什么呢?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见上目标)学生预习、自学速读课文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出示的字词注音和解释糜(méi) 嬉(xī) 绰(chuò) 廿(niàn)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让学生有目标而读,朝着目标读。可由学生来回答。给15分钟时间看课文给10分钟时间抽生回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责罚:处罚。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4、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明确: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产慈母兼严父。”“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如果学生能查到,让学生念读。这一部分由教师亲自朗读,读出感情,从而感化学生。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视时间,可本节课完成,也可留作课余完成,下一节课检查。估计需要下课时完成。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二 2006年2月21日 总第7课时
课题 2、我的母亲(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检查、掌握上节课预习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情感与价值目标:4、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预习检测注音解释:糜( ) 嬉( ) 文绉绉(): 佃()户 轻薄: 质问:面红耳赤: 侮辱: 文意填空:根据你的理解,完成“母亲是一个 的人”。新授回顾:(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明确:……(前课时教案)“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填空: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明确: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3、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学生课堂练习,作业本上承前,订正作业。可叫学生上讲台述说。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然后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见《优秀教案》P16)本堂小结:本文通过一些事例表现了母亲哪些品格呢?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点拨。这些问题都有难度,宜教师逐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来完成。可由学生归纳完成。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体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三 2006年2月22日 总第8课时
课题 2、我的母亲(3)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加强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与价值目标:4、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习题引入:读“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练习: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混”字与文段中哪句话暗中照应?3、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试分析三个“如果”的表达效果。 明确:1、第一句。 2、谦逊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排比4、事实上,作者的这些美德是有口碑的,但前面加上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二、新授 1、上面第4题中谈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哪么,同学们认为自传的语体特点到底是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明确: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感情。课文语言非常朴实,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文章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感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学生课堂练习,作业本上,当堂订正。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提示学生不能狭隘理解,要就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来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2、名句难句理解: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的解析这两句话在课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起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在这里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两字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的解析胡适三岁死父,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担任起了“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近乎苛刻。如……她在严厉管束作者的同时也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的理解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3、写作技法探幽 本文运用怎样一些写作技法呢?(1)以童年的视角作为写作的角度。全文自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佩、理解与热爱之情。 (2)巧设对比,形象鲜明。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的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时,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三、本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固然是难句,但要让学生先尝试理解方能记忆。所以,最好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资料书和教师的理解。这一部分的难度更大,如果学生不能从资料中获得答案,只有靠教师点拨。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根据情况板书。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两组对比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