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比喻就是用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 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啃”、“啧啧”、“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和满面油腻的特点,强调了 “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的……(感情)。
例1: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例2:“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的……(感情)。
例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 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和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2: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例3:“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设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常用于表示强调。一般有三种形式:一问一答,几问一答,连续问答。
答题模式:(在开头)以设问开篇,设置……的悬念,领起下面对……的叙述。
(在中间)文中设问,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在结尾)结尾设问,令人回味/引发人们对……的思考/突出……(主旨或情感)。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_???è??_,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析】文中设问,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四、夸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强调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的……(感情)。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析】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对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答题模式:运用对偶,……对……,对仗工整,音乐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例1:“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韩偓《残春旅舍》
【析】运用对偶,“树头蜂”对“池面鱼”,“抱”对“吹”,“花须”对“柳絮”,“落”对“行”;对仗工整,音乐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例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析】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六、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答题模式:……和……是谐音双关,用……来写……。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例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七、借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答题模式:运用借代的手法,以……代指……,写出了……。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6:“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八、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答题模式:运用互文的手法,把……和……融为一体/写了……,写出了……(内容或画面),表现了……(情感)。
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析】运用互文的手法,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朦胧凄清的画面,烘托作者淡淡的哀愁。
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
【析】运用互文,写秦汉时的边关和明月依旧,战事依旧,但能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良将却不复存在。首先点出了战事经久未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国无良将的感慨。
九、排比
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了……的(人/物)……(特点),突出了……(人)的……(感情)。
十、反复
两个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一、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1: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例2: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冕《白梅》)
【析】 此诗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3: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析】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二、衬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正衬:烘托,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景衬情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析】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反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例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析】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例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析】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例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析】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三、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定义: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托蝉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四、动静结合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析】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五、虚实结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析】全诗只有首句和尾句为实写,其余均为虚写,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妻儿的思念之情。
六、正侧结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例:“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析】正侧结合。前面正面细致入微地描绘琵琶曲的美妙,最后用周围人们的沉醉侧面烘托琵琶曲的好深入人心。
七、借景抒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析】借景抒情,借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既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又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八、情景交融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情景交融,将作者的孤寂之情、对大漠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中。
九、直抒胸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析】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十、渲染烘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日漠漠向昏黑。)
十一、借用典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用语
【析】“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2:“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用神话故事
【析】“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诗句,都是引用神话传说,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李凭琴弹得好。
例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用历史故事
【析】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答题模式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例题解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步骤一)上片主要写碧云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秋景图;下片主要写旅思愁肠,相思泪,抒发羁旅之愁和思乡之苦。(步骤二)全词借凄美的秋景抒发作者旅途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步骤三)
四、随堂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答案】(1)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2)①对偶,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拟人,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问题:“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夸张,想象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起兴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衬托,对偶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双关,对偶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对偶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渲染烘托,反衬/衬托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拟人,情景交融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情景交融
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渲染烘托
10.俄顷风定云墨色,秋日漠漠向昏黑。 渲染烘托
1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情景交融
1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比,直抒胸臆
1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
1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反衬/以动衬静
1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想象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夸张,衬托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1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比喻,视听结合
1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想象;对偶
1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渲染烘托
2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正侧结合
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比喻,用典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借代
2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
2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拟人,夸张,虚实结合
2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象,用典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对比,情景交融
二、基础性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案:(1)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任选其一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歌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6分)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排比,前四句排比,增强气势。③拟人,如说新月“学”扇。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l)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试题分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题: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8.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2)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9.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运用《滕王阁序》的典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以景结情,给读者以较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