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纲解读
考纲解读
命 题 规 律
命题趋势
能力层级:D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察内容
考察题型
题型分值
1.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会成为考查的热点内容。
2.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词的比例最近也在增加。
3.从题材上看,写景、咏物、送别、边塞、隐逸、怀古等仍是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以主观简答题为主,一般设有两道题。
2.客观题和填空题并不常见
一般为11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为5分和6分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鉴赏诗歌的构思、炼句和主旨
鉴赏诗歌作者的观点并分析评价
三、诗歌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挺拔;傲骨;节操,虚心;隐逸),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 = 杜宇 = 子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美好事物的逝去;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衰,燕子是兴),草木仍在人事移(物是人非)。
四、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
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主旨句。律诗的主旨句一般都是最后一句)
一、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常见题型
1.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答题步骤
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泊秦淮)、恬静优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清新明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悲壮慷慨(观沧海)、萧瑟凄凉(天净沙)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翻译加想象)。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注意乐景衬哀情等情况)。
五、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春景图(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六、随堂练
下面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参考答案:江月,风灯,宿鹭,跳鱼。(步骤一)营造了一个静谧祥和的意境。江面之上,月光皎洁,近在咫尺,作者挑亮风灯,乘夜色出行。天已经三更时分,只见沙滩上夜宿的白鹭并排地站在那里,静静地一动不动;突然船尾的水面上鱼儿跃起,发出“拨剌”的响声。(步骤二)表现了作者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步骤三)
一、常见题型及分值
1.常见题型: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本诗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2.分值:一般为5分或6分。
二、答题模式
1.是一个…………的……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解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尽量答)
三、例题解析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英武自信、渴望受到朝廷重用、希望杀敌报国、不服老的太守形象。(步骤一)从打猎的装备和“亲射虎,看孙郎”可以看出作者的英武自信;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从“会挽雕弓如满月”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迈,依然渴望杀敌保国。(步骤二)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随堂练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作者在丈夫外出做官后,于重阳节所作。“金兽”指兽形的镀金香炉;“瑞脑”是一种熏香。
问题: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加以解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日夜忧愁、孤独寂寞、伤心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从“愁永昼”和“半夜凉初透”可以看出作者日夜忧愁;从“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从“消魂”“人比黄花瘦”可以看出作者的伤心憔悴。(步骤二)表现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问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诗作翻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陆游的《镜湖女》,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在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
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
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诗作翻译】镜湖边居民擅长划桨行船,家家用船作为生产工具。船家女儿粉面红如荷花美,头顶翠荷小伞忙着采菱。傍晚归来时一弯新月初升,采菱女歌声随烟波荡漾。回到到家里再约西邻女伴,明天湖桥去看赛会迎神。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要点】 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诗歌,完后下列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结构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此题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纠结纷乱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
【词作翻译】春风吹拂细雨飘洒围绕着残败的花枝, 凋花落下就被打湿粘在地面无法飞起。 小小池塘里寒水清澈将要滋生起涟漪, 雨过初晴临近傍晚太阳未落已然偏西。 帘幕一半卷起,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归。 要掩抑内心的愁绪却无奈透露在两眉。 转回身子整顿案几上的残棋预备落子, 思忖应对棋局打劫沉吟中却不禁迟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