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初中地理历年真题汇编10语言宗教和聚落
一、单选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 B.法语 C.汉语 D.俄语
【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总少不了语言.目前世界上共有2 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为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的华人华侨所使用.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故选C.
2.(2016·安溪)下列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及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B.非洲北部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语,信仰基督教
C.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D.美国人主要讲英语,以黑种人为主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A.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故A正确;B.非洲北部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故B不正确;C.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故C不正确;D.美国人主要讲英语,以白种人为主,故D不正确.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世界主要人种以及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区,属于基础题.
3.(2020·福建)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民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从事非农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聚落最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答案】(1)C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的聚落规模小,主要从事种植业,所以是乡村聚落,从事农业生产。故答案为:C。(2)从该地区的民居和植被看,该地区降水丰富,屋顶坡度较大,植被较为茂密,所以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平原多,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人口和城镇稠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浓厚。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提供了生活用水,但丰水期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危害生产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2018·福建)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中部和南部 B.中部和北部 C.南部和北部 D.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水源和土壤 B.气候、矿产和土壤
C.地形、水源和矿产 D.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冰屋 B.高架屋 C.窑洞 D.蒙古包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5.(2012·泉州)以下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图B房屋结构符合南方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所建的特点。南方地区民居特点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房屋墙体较高、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
故选:B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此题让学生了解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得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6.(2012·南平)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集中居住形成了( )
A.乡村 B.城市 C.家庭 D.聚落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故选:D
【点评】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本题考查对聚落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7.(2011·漳州)阿拉伯国家大多数居民信仰(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阿拉伯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故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C
【点评】伊斯兰教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所以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的分布地区,明确伊斯兰教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基础题。
8.(2011·厦门)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 D.便于雨水下泻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南方地区民居特点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由此可见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坡度大是为了便于雨水下泻。
故选: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此题让学生了解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得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9.(2011·厦门)“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 )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东南亚温暖湿润地区
C.北亚寒冷干燥地区 D.东亚夏季多雨地区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地区,如西亚和北非地区,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特点,理解记忆有效。
10.(2011·泉州)反映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景观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毡房是内蒙古草原上游牧人们的传统民居,土楼是客家族的传统民居,骑楼是一种商业建筑,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民居。
故选:D
【点评】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常见基础题目。
11.(2011·宁德)图中适合草原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适合草原游牧民族居住的是蒙古包。
故选:B
【点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读图解答即可。
12.(2011·宁德)世界上流传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分别是( )
A.汉语、西班牙语 B.英语、法语
C.俄语、阿拉伯语 D.英语、汉语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所使用。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种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为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本题考查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分布特点,属于基础题。
13.(2011·南平)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是沿河流分布,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源。
故选:B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14.(2011·南平)从2011年开始,联合国将在每年的4月20日举办“中文语言日”纪念活动。下列关于汉语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语言 B.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主要考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属于基础题。
15.(2011·晋江)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俄语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和其早期的殖民统治相关,早期的殖民地拓展到世界各地,英语也随之传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故选:B
【点评】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本题考查世界的语言,比较记忆即可。
16.(2011·晋江)图是泉州市的清真寺,它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
故选:C
【点评】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本题知识点简单,属于基础题。
17.(2014·漳州)最容易形成团块聚落的地区是( )
A.河流沿岸 B.山谷地带 C.交通干线 D.平原地区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有的呈条带状,有的呈点状,有的呈团块状,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形成团块聚落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等。
故选:D
【点评】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题考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题。
18.(2014·莆田)下列四幅图中,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内蒙古草原以畜牧业为主,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宜游牧民族的生活。图中D是蒙古包。
故选:D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本题 主要考查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
19.(2016·三明)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英语 B.阿拉伯语 C.西班牙语 D.汉语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所使用。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使得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种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最广泛。本题考查汉语的分布特点,属于基础题
20.(2016·莆田)下列四幅景观图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A为北方地区的窑洞,B为南方地区的江南水乡,C为西北地区的蒙古包,D为南方地区的高脚屋.依据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分析解答即可.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 / 1福建省初中地理历年真题汇编10语言宗教和聚落
一、单选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 B.法语 C.汉语 D.俄语
2.(2016·安溪)下列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及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B.非洲北部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语,信仰基督教
C.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D.美国人主要讲英语,以黑种人为主
3.(2020·福建)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民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从事非农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聚落最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4.(2018·福建)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中部和南部 B.中部和北部 C.南部和北部 D.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水源和土壤 B.气候、矿产和土壤
C.地形、水源和矿产 D.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冰屋 B.高架屋 C.窑洞 D.蒙古包
5.(2012·泉州)以下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 )
A. B.
C. D.
6.(2012·南平)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集中居住形成了( )
A.乡村 B.城市 C.家庭 D.聚落
7.(2011·漳州)阿拉伯国家大多数居民信仰(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8.(2011·厦门)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 D.便于雨水下泻
9.(2011·厦门)“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 )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东南亚温暖湿润地区
C.北亚寒冷干燥地区 D.东亚夏季多雨地区
10.(2011·泉州)反映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景观的是( )
A. B.
C. D.
11.(2011·宁德)图中适合草原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
A. B.
C. D.
12.(2011·宁德)世界上流传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分别是( )
A.汉语、西班牙语 B.英语、法语
C.俄语、阿拉伯语 D.英语、汉语
13.(2011·南平)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14.(2011·南平)从2011年开始,联合国将在每年的4月20日举办“中文语言日”纪念活动。下列关于汉语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语言 B.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15.(2011·晋江)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俄语
16.(2011·晋江)图是泉州市的清真寺,它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7.(2014·漳州)最容易形成团块聚落的地区是( )
A.河流沿岸 B.山谷地带 C.交通干线 D.平原地区
18.(2014·莆田)下列四幅图中,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19.(2016·三明)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英语 B.阿拉伯语 C.西班牙语 D.汉语
20.(2016·莆田)下列四幅景观图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总少不了语言.目前世界上共有2 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为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的华人华侨所使用.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A.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故A正确;B.非洲北部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故B不正确;C.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故C不正确;D.美国人主要讲英语,以白种人为主,故D不正确.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世界主要人种以及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区,属于基础题.
3.【答案】(1)C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的聚落规模小,主要从事种植业,所以是乡村聚落,从事农业生产。故答案为:C。(2)从该地区的民居和植被看,该地区降水丰富,屋顶坡度较大,植被较为茂密,所以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平原多,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人口和城镇稠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浓厚。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提供了生活用水,但丰水期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危害生产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答案】(1)A
(2)D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5.【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图B房屋结构符合南方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所建的特点。南方地区民居特点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房屋墙体较高、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
故选:B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此题让学生了解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得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6.【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故选:D
【点评】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本题考查对聚落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7.【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阿拉伯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故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C
【点评】伊斯兰教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所以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的分布地区,明确伊斯兰教起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基础题。
8.【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南方地区民居特点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由此可见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坡度大是为了便于雨水下泻。
故选: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此题让学生了解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得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9.【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地区,如西亚和北非地区,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特点,理解记忆有效。
10.【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毡房是内蒙古草原上游牧人们的传统民居,土楼是客家族的传统民居,骑楼是一种商业建筑,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民居。
故选:D
【点评】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常见基础题目。
11.【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适合草原游牧民族居住的是蒙古包。
故选:B
【点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读图解答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所使用。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种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为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本题考查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分布特点,属于基础题。
13.【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是沿河流分布,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源。
故选:B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主要考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属于基础题。
15.【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和其早期的殖民统治相关,早期的殖民地拓展到世界各地,英语也随之传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故选:B
【点评】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本题考查世界的语言,比较记忆即可。
16.【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
故选:C
【点评】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本题知识点简单,属于基础题。
17.【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有的呈条带状,有的呈点状,有的呈团块状,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形成团块聚落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等。
故选:D
【点评】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题考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题。
18.【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内蒙古草原以畜牧业为主,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宜游牧民族的生活。图中D是蒙古包。
故选:D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本题 主要考查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
19.【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所使用。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使得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13亿。
故选:D
【点评】联合国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种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最广泛。本题考查汉语的分布特点,属于基础题
20.【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A为北方地区的窑洞,B为南方地区的江南水乡,C为西北地区的蒙古包,D为南方地区的高脚屋.依据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分析解答即可.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