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假新课预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暑假新课预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3 16:23:07

文档简介

2021年暑假新课预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
1.(2021·南充)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就社会转型而言,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难度不大,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即可解答该类试题。
2.(2021·荆州)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 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后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
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
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2021·烟台)南京静海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寺名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在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由“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C.《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
D.《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21·娄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统治瓦解 D.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不符合题意;
B.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长技、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统治瓦解 ,不符合史实;
D. 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备选项,主要是分析备选项回答,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2021·安顺)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校计划开展禁毒宣讲活动。以下能列入宣讲内容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黄海御敌 D.聂士成保卫天津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鸦片是毒品,“国际禁毒日”的设置是为了让大家警惕毒品的危害,故选A;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禁毒无关,排除B;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黄海御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保卫天津,与禁毒问题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6.1840年,直隶总督琦善应英国远征军司令之邀前往英军军舰谈判。当他石到军容整齐的英国海军学院实习生在列队时,摇头叹息道:“这样的年轻才俊,为什么不读书做官,而是来当兵呢?”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中英舰员数量的差距 B.清朝的官员索质优势
C.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D.琦善看到科举制弊端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材料提供的历史情境,表面看是中英双方军事思想的差异,深层看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差异,古老闭塞的中国远远落后与世界发展的潮流, 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7.(2021·宝安一模)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说道“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重点掌握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的改变。
8.(2021·大庆模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C.保护正常的鸦片贸易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不符合题意;
C. 保护正常的鸦片贸易,不符合题意;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9.(2021·潮阳模拟)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由此可知,当时清廷(  )
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 D.对地方管理失控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不符合题意;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 ”,由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对地方管理失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1·芜湖二模)林则徐到了广东以后,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这说明(  )
A.林则徐是洋务派代表人物 B.学习西方技术已成为国人共识
C.林则徐深受实业救国影响 D.抗击外国侵略是每个公民责任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到达广东以后,看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距,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为了抗击外国侵略,他积极向西方学习,购买西方船炮,提高军事实力﹔翻译外国刊物,进一步了解西方。因此,题干材料说明抗击外国侵略是每个公民责任,故D项正确;
林则徐不是洋务派代表人物,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只涉及到林则徐(一人)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技术已成为国人共识,排除B项;
甲午战败后,张謇首倡“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林则徐生活年代不符,因此,他不可能深受实业救国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林则徐的事迹。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抵御外来侵略。
11.(2021·成都模拟)下图是 1843 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地赔款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割地赔款,不符合题意;
B.五口通商,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843年和之前相比, 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这导致了中国进口关税的大幅下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领事裁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回答。
12.(2021九下·德庆月考)“英军没有流血就占领了定海。他们占领了定海道头洋炮台时,一看那里的大炮上刻着的制造年代和制造者的姓名,不觉轻松地吹起了口哨。上面刻着‘Richard Philip 1601’。原来炮龄已经二百四十年了。”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英军对清军的蔑视 B.清政府妥协投降
C.定海官兵不战而逃 D.清军武器的落后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英军对清军的蔑视,不符合题意;
B. 清政府妥协投降,不符合题意;
C. 定海官兵不战而逃,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原来炮龄已经二百四十年了 ”,可以看出,清军使用的大炮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清军的武器装备极端落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2021·邓州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能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这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我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后在我国国内发生的变化,即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影响,也不属于最大的不同,A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B项错误;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影响,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即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14.(2021·青岛一模)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中国军民则包围广州城外英商住处。事后,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派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与中国政府交涉”,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资本家团体也频繁发出战争叫嚣,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可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B.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C.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
D.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不符合题意;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可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官员和商人都处心积虑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2021·广饶一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完成变成“洋人的朝廷”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故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
结合所学可知,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A错误;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B错误;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对中国近代的条约进行归纳对比即可解答同类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九下·南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盅了中国必演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
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2)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斗争精神。分析材料二“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 ” 可知,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 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启示等基础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7.(2020八上·南丹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泄泄,弛缓的意思)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请回答: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39年6月林则徐做出这项禁烟壮举的意义?
(3)这场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写出2条以上)
(4)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鸦片战争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1)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征;政治上政府更加腐败;军事力量削弱;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
(2)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的禁烟运动,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从而也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
(3)《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白银2100万两;协定关税。
(4)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⑴根据“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军事、身体健康等角度进行概括。可得出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征;政治上政府更加腐败;军事力量削弱;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
⑵根据所学可得出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的禁烟运动,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从而也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
⑶结合所 学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可根据所学概括得出割让香港岛;赔款白银2100万两;协定关税等。
⑷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启示: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中国的落后,才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
【点评】解答本题第(1)问的关键是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解答本题第(2)问的关键是识记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解答本题第(3)问的关键是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本题第(4)的关键是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2020·郴州)中学生都应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况茶叶大黄(一种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任凭)尔年年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音),恩莫大.
——摘自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婚土稿》
材料二: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如西人极藐水师.
——摘自(魏源集)(上册)
材料三: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一边进行海防的整顿工作,逮捕烟販,一边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期三天,将所有鸦片尽数上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抗拒禁烟,唆使英商拒交鸦片。林则徐下令封仓,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洋馆。义律无奈之下命令英商上缴鸦片。从4月至5月,林则徐收缴了110多万千克鸦片。从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面对英国借端武装侵略的局势,积极进行战备,以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在广东一度无隙可乘而北上发难。由于投降派诬害被年职遣戍新疆,他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建策防备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萌州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精忠爱国的写照。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评价林则徐。
【答案】(1)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
(2)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⑴材料一中林则徐仍然停留在对西方世界陌生错误的认识中,仍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外国人如果不食用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没命,因此他主张通过禁止出口茶叶、大黄来制裁“外夷”。但是在材料二中他却“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如西人极藐水师”认识到我方水师的势弱,积极倡导了解西方。
⑵概括材料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材料四反映的是林则徐在广州积极备战,防范英国入侵。在被遣戍新疆后仍然忠心为国,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并远见卓识的献策防备沙俄。综合来看,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故答案为:⑴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
⑵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点评】本题以“ 中学生都应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幅。 ”为主线,考查了林则徐的相关史实。四段材料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问题的设置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 / 12021年暑假新课预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
1.(2021·南充)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就社会转型而言,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21·荆州)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3.(2021·烟台)南京静海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寺名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在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21·娄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统治瓦解 D.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2021·安顺)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校计划开展禁毒宣讲活动。以下能列入宣讲内容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黄海御敌 D.聂士成保卫天津
6.1840年,直隶总督琦善应英国远征军司令之邀前往英军军舰谈判。当他石到军容整齐的英国海军学院实习生在列队时,摇头叹息道:“这样的年轻才俊,为什么不读书做官,而是来当兵呢?”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中英舰员数量的差距 B.清朝的官员索质优势
C.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D.琦善看到科举制弊端
7.(2021·宝安一模)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说道“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8.(2021·大庆模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C.保护正常的鸦片贸易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9.(2021·潮阳模拟)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由此可知,当时清廷(  )
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 D.对地方管理失控
10.(2021·芜湖二模)林则徐到了广东以后,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这说明(  )
A.林则徐是洋务派代表人物 B.学习西方技术已成为国人共识
C.林则徐深受实业救国影响 D.抗击外国侵略是每个公民责任
11.(2021·成都模拟)下图是 1843 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地赔款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
12.(2021九下·德庆月考)“英军没有流血就占领了定海。他们占领了定海道头洋炮台时,一看那里的大炮上刻着的制造年代和制造者的姓名,不觉轻松地吹起了口哨。上面刻着‘Richard Philip 1601’。原来炮龄已经二百四十年了。”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英军对清军的蔑视 B.清政府妥协投降
C.定海官兵不战而逃 D.清军武器的落后
13.(2021·邓州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能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2021·青岛一模)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中国军民则包围广州城外英商住处。事后,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派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与中国政府交涉”,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资本家团体也频繁发出战争叫嚣,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可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B.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C.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
D.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
15.(2021·广饶一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完成变成“洋人的朝廷”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九下·南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盅了中国必演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
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2)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17.(2020八上·南丹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泄泄,弛缓的意思)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请回答: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39年6月林则徐做出这项禁烟壮举的意义?
(3)这场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写出2条以上)
(4)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鸦片战争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8.(2020·郴州)中学生都应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况茶叶大黄(一种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任凭)尔年年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音),恩莫大.
——摘自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婚土稿》
材料二: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如西人极藐水师.
——摘自(魏源集)(上册)
材料三: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一边进行海防的整顿工作,逮捕烟販,一边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期三天,将所有鸦片尽数上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抗拒禁烟,唆使英商拒交鸦片。林则徐下令封仓,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洋馆。义律无奈之下命令英商上缴鸦片。从4月至5月,林则徐收缴了110多万千克鸦片。从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面对英国借端武装侵略的局势,积极进行战备,以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在广东一度无隙可乘而北上发难。由于投降派诬害被年职遣戍新疆,他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建策防备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萌州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精忠爱国的写照。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评价林则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难度不大,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即可解答该类试题。
2.【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 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后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
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
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由“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C.《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
D.《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不符合题意;
B.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长技、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统治瓦解 ,不符合史实;
D. 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备选项,主要是分析备选项回答,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鸦片是毒品,“国际禁毒日”的设置是为了让大家警惕毒品的危害,故选A;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禁毒无关,排除B;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黄海御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保卫天津,与禁毒问题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材料提供的历史情境,表面看是中英双方军事思想的差异,深层看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差异,古老闭塞的中国远远落后与世界发展的潮流, 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重点掌握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的改变。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不符合题意;
C. 保护正常的鸦片贸易,不符合题意;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不符合题意;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 ”,由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对地方管理失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到达广东以后,看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距,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为了抗击外国侵略,他积极向西方学习,购买西方船炮,提高军事实力﹔翻译外国刊物,进一步了解西方。因此,题干材料说明抗击外国侵略是每个公民责任,故D项正确;
林则徐不是洋务派代表人物,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只涉及到林则徐(一人)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技术已成为国人共识,排除B项;
甲午战败后,张謇首倡“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林则徐生活年代不符,因此,他不可能深受实业救国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林则徐的事迹。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抵御外来侵略。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割地赔款,不符合题意;
B.五口通商,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843年和之前相比, 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这导致了中国进口关税的大幅下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领事裁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英军对清军的蔑视,不符合题意;
B. 清政府妥协投降,不符合题意;
C. 定海官兵不战而逃,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原来炮龄已经二百四十年了 ”,可以看出,清军使用的大炮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清军的武器装备极端落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这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我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后在我国国内发生的变化,即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影响,也不属于最大的不同,A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B项错误;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影响,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即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14.【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不符合题意;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可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官员和商人都处心积虑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故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
结合所学可知,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A错误;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B错误;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对中国近代的条约进行归纳对比即可解答同类试题。
16.【答案】(1)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斗争精神。分析材料二“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 ” 可知,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 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启示等基础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7.【答案】(1)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征;政治上政府更加腐败;军事力量削弱;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
(2)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的禁烟运动,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从而也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
(3)《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白银2100万两;协定关税。
(4)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⑴根据“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军事、身体健康等角度进行概括。可得出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征;政治上政府更加腐败;军事力量削弱;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
⑵根据所学可得出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的禁烟运动,增加了中国人民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从而也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
⑶结合所 学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可根据所学概括得出割让香港岛;赔款白银2100万两;协定关税等。
⑷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启示: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中国的落后,才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
【点评】解答本题第(1)问的关键是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解答本题第(2)问的关键是识记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解答本题第(3)问的关键是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本题第(4)的关键是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答案】(1)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
(2)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⑴材料一中林则徐仍然停留在对西方世界陌生错误的认识中,仍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外国人如果不食用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没命,因此他主张通过禁止出口茶叶、大黄来制裁“外夷”。但是在材料二中他却“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查)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如西人极藐水师”认识到我方水师的势弱,积极倡导了解西方。
⑵概括材料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材料四反映的是林则徐在广州积极备战,防范英国入侵。在被遣戍新疆后仍然忠心为国,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并远见卓识的献策防备沙俄。综合来看,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故答案为:⑴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
⑵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达到他那时代和所处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峰。为此,后人崇敬和纪念他,把他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同时林则徐具有历史前瞻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点评】本题以“ 中学生都应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幅。 ”为主线,考查了林则徐的相关史实。四段材料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问题的设置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