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初中八下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 土地改革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初中八下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 土地改革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17:50:19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 右图反映的内容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从中不可能读到的信息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地主的土地
B.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
C.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关心土地问题
D.封建土地制度被推翻
2.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土地
C.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土地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右图农民所作所为的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共“八大”决议
4.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第一个五年计划
5.《暴风骤雨》中关于分马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郭全海和老初带领积极分子们,忙着分牲口。……整个场子里,有二百七八十匹骡马,还有二三十头牛,外加五条小毛驴。牲口都标出等次,人都按着排号的次序,重新分配,他们计算了,全屯没马的小户,都能摊上一个囫囵个儿顶用的牲口。”这样的场景应是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6.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哪些生产资料是你可以在土地改革中分得的( )
①土地 ②农具 ③牲畜 ④房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退出是在(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8.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 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 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没收地主全部土地,只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D. 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材料分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
(1)材料1中“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表明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些阶级中进行?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土地改革要废除和建立的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2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况?
(3)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三、简答题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颁布的一部重要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这一法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
(2)这一法令于什么时间由什么政府颁布?
(3)法令颁布后,便在什么地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B 2.D 3.C 4.B 5.C 6.D 7.C 8.D 9.C 10.C
11.(1)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斤粮食的地租。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2.(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3)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PAGE
1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屏幕的图片是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
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思考:为何要进行土地改革?
2.说出土地改革的目的及对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的时间及内容是什么?
4.土地改革的成果如何?
5.土地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目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对象: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时间:1950年6月。
(2)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土地改革的成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土地改革的意义:
  (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意义可归纳为:
  (1)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4)巩固了政权。
  (5)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试比较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4.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什么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阶级项目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10% 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社会地位 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 被剥削阶级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情况 解放前,旧中国土地的占有情况
2.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孙中山先生把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个要素。时代在发展,而民生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任重而道远。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土地高度集中 土地改革 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 《土地改革法》
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基本内容 废除、巩固、解放、准备
【教后反思】
PAGE
1第3课 土地改革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导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原因: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目的:解放 ,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开辟道路。
3.措施: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4.结果:到 年底,除部分 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5.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消灭了 。
6.农民成为 的主人,在 上、 上翻了身。
7.使 更加巩固,解放了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的
准备了条件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 封建土地制度。
2. 农村生产力 工业化。
3. 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农民。
4. 1952 少数民族。
5. 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阶级。
6. 土地 政治 经济。
7. 人民政权 农村生产力 工业化建设。
PAGE
1第3课 土地改革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试比较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4.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什么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 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有废除这种制度才能真正解放农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2. 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比较:
名 称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私有制)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阶级 地主与农民一起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3.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4. 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的归属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农民,即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在经济上彻底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更加拥护,所以说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同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 供了原料准备。
最容易混淆的两点:
(1)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制,即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没变,不过是由过去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当1953~1956年农业改造时,土地才公有制化。
(2)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等同于封建制度,它仅是封建制度的内容之一,封建制度由多项制度组成,如政治上有封建帝制,这在辛亥革命时已被推翻;经济上有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该制度也被摧毁。因此,从反封建角度上说,土地改革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