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初中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初中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18:11:53

文档简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导读】
(一)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开始用 选拔官吏。
2. 时,正式设置 科,按 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 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
(2) 。
(二)科举制的完善:
4.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 、 两科最重要。
5. 、 、 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6. 唐太宗通过扩充 规模发展科举事业。
7. 武则天时,开始了 ,并增设了 。
8. 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三)科举制的影响:
9. 影响:
(1) 。
(2) 。
(3) 。
(4) 。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 分科考试。
2. 隋炀帝 进士 考试成绩。
3.(1)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4. 进士 明经。
5.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6. 国学。
7. 殿试 武举。
8. 诗赋。
9.(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PAGE
1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自从我们跨入校门考试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你们知道吗,考试在我国古代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是,我国古代的考试与今天的学校考试其目的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隋唐政府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就是科举制。你知道科举制是怎么创立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它有什么作用?
2.列表说明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情况。
3.科举制有哪些影响?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作用: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
人 物 贡 献 阶段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 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3.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 。
4. 请你归纳: 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 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 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 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 、
唐玄宗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唐代科举方法举略:
  唐代科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
  “帖经”、“墨义”由于简便易行,一般在应试时常常要问三五十条,更甚者问至一百条之多方可通过。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
2.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说明考中进士之不易。在所有考试科目中,明经、进士最受重视。明经——考帖经,主要考背诵功夫,每年取约百人;进士——虽有帖经,但主要考诗赋,每年取十数人。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
3.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4.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1)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2)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 偏重文科 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根本目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5.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6. 教你一着 学课文,归要点
魏晋做官不用考,只要家庭品位高。
杨坚始创分科选,进士科是杨广搞。
太宗国学明经开,女皇殿试武举到。
玄宗科举诗赋增,真才实学庶民笑。
隋创唐改清末废,世界各国相仿效。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特别是明清时期,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PAGE
1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 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3.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 。
4. 请你归纳: 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 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 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 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 、
唐玄宗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弊端: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原因: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3.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①②③④⑥⑦⑨。
4.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PAGE
1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首创者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武则天
 2.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3. 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4.下列帝王中,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唐太宗 ⑤武则天 ⑥唐玄宗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⑥
5.无论是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还是来自异国的求学者,都可以在唐朝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踏上从政之路,这充分展示了唐朝有别与其他王朝的特点之一是( )
A.经济繁荣 B.政治开放 C.军事强盛 D.人才济济
6.下图中的人物在科举制度方面的创新之举包括( )
①设进士科 ②殿试制度 ③设武举 ④诗赋成为考试重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的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  )
A.科举 B.殿试 C.考核 D.考进士
8. 隋唐五位皇帝为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他们之所以重视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   )
A.促进经济发展 B.维护国家统治 C.公正选拔人才 D.促进文化发展
9. 唐朝时,我国诗人倍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写诗成为时尚
C.举办国学 D.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10. 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能参与治国
B.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三、简答题
12.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有一种题型叫“帖经”,它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就此大家思考讨论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这种题型与我们现在考试的题型有哪些相似之处?
(2)这种考试有何利弊?它与现在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要求有何不同?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B 2.C 3.B 4.D 5.B 6.D 7.B 8.B 9.D 10.C
11.(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2)“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2.(1)这种考试的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死记硬背,它要求将考试内容机械地背下去就可以回答一切问题。与我们现行考试的填空题及只考记忆、不考能力的题型相似。(2)这种考试只能促使学生去依照课本知识和考试要求去机械记忆。一旦试题稍有变化,就不会作答。当然有些知识还必须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现在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就是新课改的要求,它与旧的接受式、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完全不同。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