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B. 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
C. 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 )
A.土地改革方式 B.农业生产合作化方式
C.人民公社化方式 D.公私合营方式
3. 1953年春,河南安阳一个村党支部支书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你知道他说的“社”是指( )
A.人民公社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 D.农村供销社
4.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现象。它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由资本家自已决定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6.“企业的私有制相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 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 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B.新中国的成立
C.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0.三大改造以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 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
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进展
③ 民族资本家基本愿意接受改造
④ 民族资本家通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虫灾等。
材料二:1953年到1959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组织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2)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3) 材料三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4) 谈谈你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三、简答题
12. 有关如何看待三大改造奇奇和明明展开了争论,奇奇:真是了不起!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的了不起!明明: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的缺点和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请你说说对三大改造有什么看法吧!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C 2.B 3.B 4.A 5.D 6.C 7.D 8.B 9.D 10.C
11.(1)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因此只能实行互助合作,农业才能发展。(2)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3)说明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过急,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尤其是农民思想状况不完全适应。(4)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凭主观愿望瞎指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2.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PAGE
1第5课 三大改造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2.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3.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
5.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即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3.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这种最终通过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资本家企业实行没收政策或打击镇压政策。为什么中国政府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呢?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一、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4.三大改造的实质: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5.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PAGE
1第5课 三大改造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记住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引导小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不同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我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导读】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
2.目的:走 和 的社会主义道路。
3.成果: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
(1)方式:参加 。
(2)成果: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5.时间: ~ 年。
6.方式: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 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 。
7.成果:1956年底,实行了全行业的 ,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三大改造的结果:
8.结果: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9.意义:
(1)
(2)
(3)
10.实质:
11.不足: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 农业合作社。
2. 集体化 共同富裕。
3. 1956。
4.(1)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个体手工业者。
5. 1954 1956。
6. 赎买 和平 创举。
7. 公私合营。
8. 1956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9.(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三大改造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11.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PAGE
1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记住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引导小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不同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我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比较法;例证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表明了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那么,在工业化起步的过程中,资金、原料、劳动力等工业化必需的因素由什么来提供呢?怎么样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矛盾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工业化的正常进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阅读课文第23页至24页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土改后国家为何要对农业进行改造?
(2)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目的分别是什么?
(3)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间是哪一年?
2.公私合营(阅读课文第24第3、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方式是什么?何时完成对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意义(阅读课文第2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包括哪三方面内容?何时完成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3)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改造的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
2.公私合营: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2)改造政策及意义: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意义:
(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实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大改造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2.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3.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
5.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过渡时期及其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一化”与“三改造”的关系,也称作“一体两翼”的关系,“一体”是指一个主体,即工业化,“两翼”是指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为三大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革命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从时间上看:
(2)从领导权方面看:
(3)“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①两者的区别是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②两者的联系是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①两者的区别是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②两者的联系是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5)“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4.“四马分肥”:
在我国,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的赎买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1956年以前,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赎买的主要形式是“四马分肥”。到了1956年,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定息”就成为赎买的唯一形式。
何谓“四马分肥”呢?就是企业利润按照国家税收、职工福利费、企业公积金、资本家的红利四个方面分配,其具体的分配比例为国家税收占企业利润的24.5%,职工福利费占企业利润的25%,企业公积金占企业利润的30%,资本家的红利占企业利润的20.5%。
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却换得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抗拒和破坏。因此在整个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中,生产力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有了发展。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三大改造
内容及形式
【教后反思】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完成及意义
1956年底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