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信息,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通过数据解读、比较分析,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中,发展统计观念,初步体验到数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信息,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会统计的价值。
评价 关注点 知识迁移、独立思考,完整表达。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生活导入,感知表征 1.从生活中的统计图介绍,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表象特征;
2.体验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
2.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二、新知探究,合理读图
1.选择贴近生活的情境图,通过“读一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指导规范读图;
2.学会使用“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不变、缓慢下降、大幅下降”的数学语言规范解读数据的变化;
3.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源自真实生活的数据记录,并通过解读新《人口 计划生育法》,初步体会解读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1.读一读
——出示主题图,这个折线统计图中,你读到了什么?
2.选一选
2016年上海某区人口数量会是怎样的呢? 根据你的猜测,选择你认为可能的统计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自2016年1月1日以来,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能用数学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比较分析,感悟特点
1、通过动态演示折线统计图到条形统计图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两种统计图的基本结构没变,变的只是数量的呈现形式。
2、通过改变条形统计图中统计项目的排列次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特点。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一般要依时间或先后次序排列 1.第一变: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观察并思考:
从折线统计图到条形统计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用线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第二变: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观察并思考:
改变条形统计图中统计项目的排列次序,统计的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
小结: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即使改变排列次序也不会影响统计结果。
3.第三变: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先想象后验证:
如果改变折线统计图中统计项目的排列次序,是否会影响统计的结果呢?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能改变横轴先后次序,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改变数据本身表示的意义。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信地表达观点。
四、类比升华,体会价值
1、初步感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作用。
2、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辨中,明晰折线统计图更适用于统计同一类别,按一定次序的数量变化情况
实际应用
①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并说明你的理由。
②如果选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参加全班跳绳比赛,你会怎么选?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除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直观显示数量的变化。
2.类比升华
①为了公平选拔,小巧和小红又进行了一次比试,每人各跳四次,每次一分钟,你会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说说你的理由。
② 根据统计结果,你会选择哪位同学作为代表?为什么?
③ 同样都是四个数据,为什么四个同学的跳绳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不好呢?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自信地表达观点。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在统计时,不能盲目推测。统计是数据的真实记录
展示某人0-10岁身高变化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推测10年后他的身高情况
能用数学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点: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增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