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飞出地球》教学设计
本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体会人类在宇宙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感受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几节认识微观世界的基础上,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并预示着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主要内容有有古人想象的宇宙图景、托勒玫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万有引力使行星绕太阳旋转等。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阳系结构模型。简要了解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万有引力理论,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太阳系图景,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教学目标】
【知道与技能】
1、知道提出“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玫,了解地心说的基本观点。
2、知道提出“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了解日心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实验感受物体绕中心旋转需要拉力,知道万有引力是使行星绕太阳旋转、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力。
【过程与方法】
4、学习、体验人类探索太阳系的过程,知道人们建立宇宙模型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应用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感受人类探索太阳系结构历程的艰辛和曲折,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6、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重点: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提出者及其基本观点、 万有引力。
难点: 太阳系的构成、万有引力。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及其课件、细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宇宙的神秘引发人类去追逐飞天的梦想!千百年来,人类就幻想着飞向宇宙深处,探其奥秘。我国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就是由这类美妙幻想构成的神话故事。富于智慧的中国人终于圆梦了!(展示天宫一号上天的视频画面指导学生观看画面)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渴望离开地球,去探索地球外面的空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飞上了天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10.4飞出地球”。
二、教学内容:
1、古人富有想象的宇宙图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和想象,构建出的宇宙图景。
2、托勒玫精心构作地心说,哥白尼吹响了科学革命的号角
师:到底宇宙结构是怎样的呢?后来,随着对天象的观察的深入和数学的应用,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天文学家运用数学工具构筑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地心说”和“日心说”就是两种典型的模型。
阅读课文第116页至118页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心说”是由哪位天文学家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历史上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链接)
地心说: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月亮、水星、太阳及其他行星都绕着地球转;恒星都镶嵌在最外边的天球上。
历史作用:“地心说”能够解释日食、月食等许多天文现象,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地球不动的观念,为当时教会所利用,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流行1000 多年,严重阻碍着科学前进的步伐。
(2)“日心说”是由哪位天文学家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历史上起着什么作用?
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绕着地球旋转.
历史作用:“日心说”比托勒玫的模型简洁、和谐,能较好地解释当时的许多天文现象,根据哥白尼的学说,算出了各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首次推算了宇宙大小的尺度,掀起了天文学的革命。在思想上它挣脱了教会的束缚,从此,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脱了出来.从而使人类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3)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观察是研究天体运动最基本的方法意大利诗人马赫曾教导哥白尼说:天文学家只有两样法宝: 数学和观察
3、飞出地球去
(1)师:哥白尼对天体的位置作了安排,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地球及其行星为什么会依依不舍地绕着太阳旋转?
(2)介绍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链接:万有引力定律
(3)学生活动————感受拉力的大小:
用一根细线系着一笔帽做圆周运动,感受拉力的大小,加快旋转速度,再感受拉力的大小,理解万有引力。
(在学生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也好像被地球用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拉着,无论我们怎样蹦跳,最终都会落回到地面上,这就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缘故。人们通过不懈地努力研究发现,当地球上的物体有很大的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多媒体播放:“牛顿大炮”
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绕地球运动。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目前发射人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如果再快,那么炮弹甚至还可以脱离地球,太阳的吸引而遨游太空。
链接:三大宇宙速度
师:在当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理想,现在已经进入航天时代,开始了迈向宇宙深处的征途。
教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我国的航天成就,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生练习:
多媒体投影展示
四、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知识,学生汇报本节收获,教师对重点作出强调。
五、布置作业:
上网收集我国神舟系列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和我国的登月工程的资料,课后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10.4 飞出地球
一、两种宇宙模型
1、地心说:古希腊 托勒玫
2、日心说:波兰 哥白尼
二、研究天体运动的方法:数学和观察
三、万有引力:牛顿
四、三个宇宙速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时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通过我国的航天成就,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了解“万有引力”、及人类如何能飞出地球去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