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5节
物质的转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表示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相互转化规律。
2.根据物质相互转化规律,判断物质制取的方法途径。
1.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根据铁、氧化铁会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铁会转化成铁,硫酸会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可以相互反应进行分析。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先根据转换图中的现象,推出各种物质,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铁、氧化铁会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铁会转化成铁,因此乙是氧化铁,丁是稀硫酸;硫酸会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可以相互反应,因此甲和丙是氢氧化钙、碳酸钠中的一种,因此:A、根据推断,丙可能是碳酸钠,故判断合理;B、丁是稀硫酸,故判断错误;C、氧化铁可以和一氧化碳反应产生铁,不是置换反应,故判断错误;D、甲和丁的反应可以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或碳酸钠的反应,因此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判断错误;故选项为:A.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②停止加热;③通入氢气;④停止通入氢气。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为:①通入氢气,排净试管内原有空气;②加热氧化铜;③停止加热;④停止通氢气。第①②步不能颠倒,防止发生爆炸;第③④步不能颠倒,防止刚还原出的铜又会被氧化。
【分析】本题主要探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各个步骤不能颠倒,防止发生事故或使实验失败。
【详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是: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实验开始时,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点燃酒精灯时,使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防止点燃酒精灯时,使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应先通入氢气,先将试管中的空气排出,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结束时,为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再次被氧化,应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然后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D
3.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且pH<7,对人体、牲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以下是4份整改方案考虑过的试剂,出于回收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等角度,你认为可以采用的是(▲)
A.
Mg和NaOH
B.Na2SO4和MgCl2
C.CaO和Fe粉
D.石灰石和Ag
【答案】C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溶液的pH小于7,则溶液呈酸性,加入的物质能与酸反应,且能将铜离子除掉,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废水的处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详解】A.
镁虽然能将铜置换出来,但是镁的价格较高,其使用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故不合适;B.加入Na2SO4和MgCl2既不能与废水中的酸反应,也不能和可溶性铜盐反应而达到回收铜的目的,故不合适;C.
加入铁的活动性排在铜的前面,能将铜置换出来,生石灰能与酸反应从而降低水的酸性,故合适;D.
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铜的后面,不能置换出铜,故不合适。故选C.
4.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①一定不含有CuSO4;②一定不含有NaOH;③一定含有CaCO3;④该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可能,其中正确的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解析】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铜;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说明白色沉淀一定不是硫酸钡,则氯化钡与硫酸钠不能同时存在;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详解】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铜;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说明白色沉淀一定不是硫酸钡,则氯化钡与硫酸钠不能同时存在。根据上述分析:①一定不含有CuSO4;②一定可能含有NaOH;③碳酸钙难溶于水,则一定含有
CaCO3;④该白色粉末的组成有CaCO3、BaCl2;
CaCO3、Na2SO4;
CaCO3、BaCl2、NaOH:
CaCO3
、Na2SO4
、NaOH;CaCO3、NaOH;共5种可能。故①③④说法正确。故选:C.
5.物质R既能与某些酸反应,又能与某些碱反应,既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又能与某些金属反应。在下列物质中,R可能是(▲)
A.NaNO3
B.AgNO3
C.HC1
D.CO2
【答案】B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推测可知AgNO3与酸:HCL,碱:所有可融碱,盐:NaCl,金属:金属性比Ag强的都可以,联系所学知识用排除法解答。
【分析】本题题主要考查某些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需要熟练掌握典型化合物的性质。
【详解】A.NaNO3有Na+和NO,假设“能与某些酸反应,又能与某些碱反应,既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则生成物都为可溶性的,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不反应,故A不选;B.AgNO3与酸:如HCl反应,与碱:如所有可溶性碱反应,与盐:如NaCl反应,与金属:如金属性比Ag强的都可以反应,故B选;C.
HCl不与酸反应,故C不选;D.CO2与酸、盐不反应,故D不选.故选:B.
6.多数食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湿,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O粉末,可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已研究成功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材料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成铁锈,从而保护食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勿食”字样
B.CaO干燥剂保护食品的效果比铁粉干燥剂好
C.铁粉干燥剂能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D.生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答案】B
【解析】根据铁生锈的因素以及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分析,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可以作干燥剂,铁生锈需要有氧气和水并存,在食品包装中加入铁粉不仅能吸水,还能除去氧气。
【分析】本题考查了氧化钙和铁粉作食品干燥剂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氧化钙及铁粉的性质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A、氧化钙具有腐蚀性,铁粉不能食用,所以两种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勿食”字样,故A正确;B、铁生锈需要有氧气和水并存,在食品包装中加入铁粉不仅能吸水,还能除去氧气,故其干燥效果比氧化钙好,故B错误;C、铁生锈需要水和氧气并存,故铁粉干燥剂能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C正确;D、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B.
7.小明同学利用自制仪器模拟工业炼铁实验,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制取CO,然后用CO还原Fe3O4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甲酸(HCOOH)具有挥发性,在热的浓硫酸中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1)位置4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
(2)位置5处的化学方程式是
▲
。
【答案】(1)
Fe304+4CO3Fe+4CO2;
(2)Ca(OH)2+CO2=CaCO3↓+H2O.
【解析】根据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原理以及产物检验方法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Fe3O4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高温Fe304+4CO3Fe+4CO2;
(2)由于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会生成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答案为:(1)
Fe304+4CO3Fe+4CO2;
(2)Ca(OH)2+CO2=CaCO3↓+H2O.
8.某白色固体可能由CaCO3、NaCl、BaCl2、NaOH、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实验记录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不含BaCl2、Na2SO4
B.原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BaCl2、NaOH
C.步骤②中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
D.为了确定固体中是否有NaCl,可以取无色溶液A直接滴入
AgNO3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以及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得到的白色固体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消失,而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盐酸的沉淀,故沉淀一定不含有硫酸钡,一定含有碳酸钙,没有硫酸钡,则氯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同时存在;无色溶液A通入二氧化碳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故一定不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钠可能存在,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混合物成分的推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
【详解】白色固体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消失,而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盐酸的沉淀,故沉淀一定不含有硫酸钡,一定含有碳酸钙,没有硫酸钡,则氯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同时存在;无色溶A通入二氧化碳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故一定不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钠可能存在;A、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钠,一定含有氯化钡,错误;B、原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BaCl2、NaOH,正确;C、步骤②加入的是过量的稀盐酸,故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和HCl,错误;D、氯化钡中含有氯离子,不能使用加入硝酸银溶液的方法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钠,错误;故选B.
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他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交流评价】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2A1+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
。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答案】【探究过程】步骤二:铁;步骤三:①锡纸表面产生气泡;【交流评价】①取一定量锡纸,用盐酸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取出后用蒸馏水清洗并晾干,称得质量记为m1.②将锡纸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饱和ZnSO4溶液浸没锡纸,充分反应后,取出锡纸用蒸馏水清洗并晾干,再次称得锡纸总质量记为m2.③如果m2>m1,则锡纸中金属为铝;如果m2=m1,则锡纸中金属为锡。
【解析】【分析】【详解】【探究过程】步骤二:铁能够被磁铁吸引,而锡纸不被磁铁吸引,说明锡纸中的金属不是铁。步骤三:锡纸条放入20%的盐酸中,盐酸与锡纸表面的氧化膜反应,当观察到锡纸表面产生气泡时,说明锡纸表面的氧化膜反应完全。【交流评价】若锡纸中的金属是铝,去掉氧化膜后,加入一定量饱和ZnSO4溶液,反应后,金属质量将会增加;若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去掉氧化膜后,加入一定量饱和ZnSO4溶液,由于不发生反应,金属的质量不变。据此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及预测实验结果。
10.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用干燥纯净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所需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上图连接成整套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B→
▲
→
▲
→
▲
→E(填字母)。
(2)某同学用E装置增加的质量来计算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的结果会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A装置中实验前混合物质量为2.5g,实验后的剩余固体质量为2.1g,则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
【答案】(1)D→C→A;
(2)偏大;(3)
80%
【解析】(1)按照要求需要制取、除杂、干燥、还原、吸收的步骤分析;(2)根据反应前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从而再计算氧化铜的质量分数;(3)根据氯化钙增重的原因分析误差.
【分析】本题考查了气体制取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收集、除杂、干燥及相关的计算,可依据题干的信息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完成。
【详解】(1)要用干燥纯净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要求制取的气体显除杂(氢氧化钠溶液学生氯化氢)再干燥(浓硫酸吸水),然后通过氧化铜装置发生还原反应,用氯化钙吸水产物水,故连接装置的顺序为:B→D→C→A→E;(2)氯化钙吸收的水分来自反应的产生的水和空气中的水,因此结果会偏大;(3)实验前混合物质量为2.5g,实验后的剩余固体质量为2.1g,减少了0.4g就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故氧化铜的质量为:0.4g÷16/80=2g,故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2g/2.5g×100%=80%;故答案为:(1)D→C→A;
(2)偏大;(3)
80%.
11.(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测定钢铁中的含碳量,设计如下装置,钢铁样品在装置A中煅烧时,气体产物只有CO2和SO2。
(1)钢样处理成粉末的主要目的是
▲
。钢样中的Fe3C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Fe3C+302
▲
+CO2
(2)实验室用KC1O3和MnO2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MnO2中Mn的化合价为
▲
。
(3)装置B的作用是
▲
。装置B中的现象是
▲
。
(4)装置C的作用是
▲
。若无装置C,则测定结果
▲
(填“偏大”“无影响”或“偏小”)。
(5)装置D的作用为
▲
装置E的作用为
▲
。
(6)钢样中加入某物质可降低煅烧温度,为不影响测定结果,该物质在组成上需满足的条件是
▲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Fe3O4;
2.2KCIO32KCl+302↑,
+4;
3.验证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硫,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吸收水蒸气,偏大;5.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6.不与钢中的各种成分反应;
【解析】【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详解】1.【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Fe3O4;钢样处理成粉末的主要目的是:【解析】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3个铁原子,6个氧原子,1个碳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空白处是Fe3O4.2.【答案】2KCIO32KCl+302↑,
+4;【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2KCIO32KCl+302↑,在二氧化锰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
x+
(-2)
×2=0
x=+4
所以锰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3.【答案】验证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硫,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验证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硫,装置B中的现象是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答案】吸收水蒸气,偏大;【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若无装置C,装置D会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测定结果偏大;5.【答案】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解析】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6.【答案】不与钢中的各种成分反应;【解析】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和水蒸气,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2.(2019·嘉兴、舟山)用久的热水瓶内胆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兴趣小组为了解具体成分进行了实验。他们取样品25g放入质量为100g的锥形瓶中,置于电子天平上,往瓶内加入15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此时天平示数如图。对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4.2g.请回答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结束时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答案】(1)CaCl2和MgCl2
;(2)
60%;(3)
5.8%.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钙的质量,进而确定氢氧化镁的质量,然后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化镁质量,进而求算其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详解】恰好完全反应时,碳酸钙转化为氯化钙,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所以对应的溶质的化学式为CaCl2和MgCl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50g-268.4g=6.6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
x
6.6g100/44=X/6.6g
x=15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5g/25g×100%=60%
则样品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5g-15g-4.2g=5.8g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y
Mg(OH)2+2HCl=MgCl2+2H2O
5895
5.8gy
58/95=5.8g/y=9.5g
反应结束时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
9.5g/(25g-4.2g+150g-6.6g)×100%=5.8%故答案为:(1)CaCl2和MgCl2
;(2)
60%;(3)
5.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5节
物质的转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表示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相互转化规律。
2.根据物质相互转化规律,判断物质制取的方法途径。
1.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②停止加热;③通入氢气;④停止通入氢气。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且pH<7,对人体、牲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以下是4份整改方案考虑过的试剂,出于回收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等角度,你认为可以采用的是(
)
A.
Mg和NaOH
B.Na2SO4和MgCl2
C.CaO和Fe粉
D.石灰石和Ag
4.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①一定不含有CuSO4;②一定不含有NaOH;③一定含有CaCO3;④该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可能,其中正确的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物质R既能与某些酸反应,又能与某些碱反应,既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又能与某些金属反应。在下列物质中,R可能是(
)
A.NaNO3
B.AgNO3
C.HC1
D.CO2
6.多数食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湿,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O粉末,可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已研究成功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材料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成铁锈,从而保护食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勿食”字样
B.CaO干燥剂保护食品的效果比铁粉干燥剂好
C.铁粉干燥剂能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D.生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7.小明同学利用自制仪器模拟工业炼铁实验,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制取CO,然后用CO还原Fe3O4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甲酸(HCOOH)具有挥发性,在热的浓硫酸中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1)位置4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位置5处的化学方程式是
。
8.某白色固体可能由CaCO3、NaCl、BaCl2、NaOH、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实验记录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不含BaCl2、Na2SO4
B.原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BaCl2、NaOH
C.步骤②中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
D.为了确定固体中是否有NaCl,可以取无色溶液A直接滴入
AgNO3溶液
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他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交流评价】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2A1+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10.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用干燥纯净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所需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上图连接成整套装置,连接顺序依次为B→
→
→
→E(填字母)。
(2)某同学用E装置增加的质量来计算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的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A装置中实验前混合物质量为2.5g,实验后的剩余固体质量为2.1g,则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11.(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测定钢铁中的含碳量,设计如下装置,钢铁样品在装置A中煅烧时,气体产物只有CO2和SO2。
(1)钢样处理成粉末的主要目的是
。钢样中的Fe3C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Fe3C+302
+CO2
(2)实验室用KC1O3和MnO2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中Mn的化合价为
。
(3)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B中的现象是
。
(4)装置C的作用是
。若无装置C,则测定结果
(填“偏大”“无影响”或“偏小”)。
(5)装置D的作用为
装置E的作用为
。
(6)钢样中加入某物质可降低煅烧温度,为不影响测定结果,该物质在组成上需满足的条件是
。
12.(2019·嘉兴、舟山)用久的热水瓶内胆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兴趣小组为了解具体成分进行了实验。他们取样品25g放入质量为100g的锥形瓶中,置于电子天平上,往瓶内加入15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此时天平示数如图。对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4.2g.请回答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结束时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