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4节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能表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的依据。
2.识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区分它们的不同点。
3.能用科学的方法推测物质的组成。
1.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冰、干冰、食醋
B.氮气、氧气、空气
C.水银、水、大理石
D.金刚石、高锰酸钾、盐酸
2.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选项
单质
氧化物
化合物
混合物
A
铝合金
五氧化二磷
盐酸
空气
B
水银
水
硝酸铵
冰水混合物
C
金刚石
干冰
氧化铜
生理盐水
D
钢
生石灰
火碱
煤
3.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a
B.转化c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4.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关于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
D.①单质、②化合物
5.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
B.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C.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6.过氧化钠(Na2O2)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可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潜水艇遇到紧急情况时,也使用过氧化钠来供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获取的以下信息中,正确的是(
)
①过氧化钠属于氧化物
②实验室可利用这一原理制取纯净的氧气
③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反应前后部分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7.将一定质量的CaCO3和Cu粉置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后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内CaCO3和Cu粉的质量之比为(
)
A.11:4
B.25:44
C.25:16
D.14:25
8.同学们从科学课本和课外资料中获悉:有些元素有多种不同的单质,如O2、O3;C60、C90、C240等。由此他们做出了推测:①同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结构;③单质的研究前景广阔;④同种元素形成的这些单质也可能是同种物质,如红磷、白磷只是颜色不同。你认为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①
9.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同一种物质,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以“水”为例,下列各组物质中,水均与其他三种物质所属类别不同。
(1)依据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在H2O、CO2、MgO、CaO中,水属于
。
(2)依据所含物质种类数目: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
。
(3)依据物质所含元素种类:在H2O、H2SO4、Na2CO3、NaOH中,水属于
。
10.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1.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对所学物质的分类归纳,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C组物质所属的类别:
。
(2)在分类所列举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归类错误,这种物质是
。
(3)选择分类物质中的一种,写出一个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条件所需物质不受所列物质限制)。
12.有一种物质A,经实验测定,A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则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若碳、氧在物质A里都以游离态存在,则A-定是混合物
B.若在物质A里氧有两种存在形态,则A一定是混合物
C.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一定是化合物
D.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可能属于混合物
13.在实验室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锌
14.已知: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既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H2O
B.CO
C.
SO2
D.
Fe2O3
(2)Al2O3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Al2O3+6HC1=2AICI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则Al2O3是一种
氧化物。偏铝酸钠(NaAlO2)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其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
。
15.如图表示某国际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萨巴蒂尔系统”能把氢气和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水和甲烷气体;液态水即循环利用,甲烷排放到外太空。
(1)图中化学式标注的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
(2)已知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约0.8kg的氧气,请计算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多少质量的水?(已知二氧化碳足量)
16.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实验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1m3可燃冰可转化成约160m3常温常压下的甲烷气体和0.8m3的水,常温常压下,1m3甲烷气体完全燃烧可以释放3.6×107J的热量。
材料二: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
材料三:甲烷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下表为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指数及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百分比。
温室效应气体
温室效应指数
对地球温室效应贡献百分比
二氧化碳
1
55%
甲烷
21
15%
备注:温室效应指数是指以二氧化碳为基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来看,可燃冰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甲烷极难溶于水,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甲烷,甲烷应
从
(填“a”或“b”)通入。
(3)已知一定体积的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小敏选择D装置探究两种气体的温室效果,在相同的光照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指数比甲烷小,但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大,其主要原因是
。
17.(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菠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小明同学为了研究菠菜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称取10g新鲜菠菜,用小刀切成碎块,放在研钵中加入10mL丙酮(一种液体溶剂),研磨成浆状物。
②将①中得到的浆状物进行过滤。
③将②所得到的汁液,放在小烧杯中。
④将一张滤纸条的一端垂直放入上述小烧杯中(如图甲所示)。3∽5min后可观察到液体沿滤纸上升,并分成明显的色带(如图乙所示)。从下到上依次为绿色、黄色和橘黄色等。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菠菜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人们常说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铁质,这里的“铁质”指的是
(填字母)。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3)请从分子的角度说明,滤纸上依次出现不同颜色色带的原因是
。
(4)实验步骤②中需要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5)你认为此实验的方法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
18.(2019·嘉兴、舟山)小明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O、Fe2O3、FeS
B.钙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由大到小:CaCl2、CaCO3、Ca(OH)2
C.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NO3、NH3、NO
D.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O2、N2、CO2
19.(2018·雅安)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氧化物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
D.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20.(2018·呼和浩特)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4节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能表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的依据。
2.识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区分它们的不同点。
3.能用科学的方法推测物质的组成。
1.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干冰、食醋
B.氮气、氧气、空气
C.水银、水、大理石
D.金刚石、高锰酸钾、盐酸
【答案】C
【解析】根据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按题目要求的物质分类顺序依次分析选项中的每一种物质,若有一种不符合题意即排除。
【详解】】A.冰(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B.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意;C.
水银(Hg)是由汞元素组成的单质,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氧化物,大理石是由碳酸钙以及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D.
高锰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选项
单质
氧化物
化合物
混合物
A
铝合金
五氧化二磷
盐酸
空气
B
水银
水
硝酸铵
冰水混合物
C
金刚石
干冰
氧化铜
生理盐水
D
钢
生石灰
火碱
煤
【答案】C
【解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铝合金、盐酸、空气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铝合金、盐酸、空气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
误;B、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C、金刚石属于单质,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氧化物,氧化铜属于化合物,生理盐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D、钢属于混合物,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3.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a
B.转化c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分析】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如果从分子的角度看(针对由分子构成物质而言),在物理变化中原物质分子没有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原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或微粒。
【详解】根据图示可得: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a,正确;B、转化c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C、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确;确;D、转化b是分离,一定不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D
4.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关于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
D.①单质、②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物质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和不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又包括氧化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物的分类,以及所分类别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这在层次上比简单的分类更为深入一些。
【详解】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由此图可看出:①代表单质②代表化合物③代表含氧化合物④代表氧化物故选A
5.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
B.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C.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的化学性质,及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合金的特性,并能结合题意正确提取信息解答问题。
【详解】A、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故正确;B、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正确;C、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片,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D、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故正确。故选:C.
6.过氧化钠(Na2O2)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可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潜水艇遇到紧急情况时,也使用过氧化钠来供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获取的以下信息中,正确的是(▲)
①过氧化钠属于氧化物
②实验室可利用这一原理制取纯净的氧气
③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反应前后部分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②二氧化碳和氧气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气体;③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反应类型;④氧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负价,在单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化合价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从氧化物和化合价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①过氧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对②因为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气体,用这一原理制取的氧气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故错③生成物中,碳酸钠属于化合物,氧气属于单质,但是反应物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都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④在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在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在碳酸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氧气的化合价为零,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对故选C.
7.将一定质量的CaCO3和Cu粉置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后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内CaCO3和Cu粉的质量之比为(▲)
A.11:4
B.25:44
C.25:16
D.14:25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碳酸钙加热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高温CaCO3CaO+CO2↑,铜加热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完全反应后,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说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假设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都为x,反应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a,反应消耗铜的质量为b,则CaCO3CaO+CO2↑
100
44
a
x
100/a=44/x
a=25x/11
2Cu+O22CuO
128
32
b
x
128/b
=32/x
b=4x
则容器内碳酸钙与铜粉的质量比为25x/11:4x=25:44,故B选项符合题意。
8.同学们从科学课本和课外资料中获悉:有些元素有多种不同的单质,如O2、O3;C60、C90、C240等。由此他们做出了推测:①同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结构;③单质的研究前景广阔;④同种元素形成的这些单质也可能是同种物质,如红磷、白磷只是颜色不同。你认为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①
【答案】A
【解析】可根据信息结合单质的概念及所学过的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的知识迁移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当然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根据我们熟悉的课本知识来解答,可知①是正确的,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所以组合型选择题,一般要从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出发进行选择。
【详解】①从元素组成和单质的概念分析,C60、C90、C240都是C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所以正确。②根据分子的概念,可知这些单质都是有不同结构的物质,对组成复杂的如C240肯定是复杂的分子。所以正确。③从我们课本熟悉的C60可知这些新物质都有着特殊的性质,所以研究这些物质前景广阔。所以正确。④同种元素形成的这些单质不能是同种物质,如氧气与臭氧。所以错误。故选A.
9.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同一种物质,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以“水”为例,下列各组物质中,水均与其他三种物质所属类别不同。
(1)依据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在H2O、CO2、MgO、CaO中,水属于
▲
。
(2)依据所含物质种类数目: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
▲
。
(3)依据物质所含元素种类:在H2O、H2SO4、Na2CO3、NaOH中,水属于
▲
。
【答案】(1)液体;(2)纯净物;(3)氧化物;
【解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在H20、H2SO4、Na2CO3、NaOH中,水属于氧化物,其它都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在H2O、CO2、MgO、CaO中,水属于液体,二氧化碳是气体,氧化镁、氧化钙是固体;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纯净物,空气、土壤、海水都属于混合物。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状态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1)在H2O、CO2、MgO、CaO中,水属于液体,二氧化碳是气体,氧化镁、氧化钙是固体;故答案为:液体;(2)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纯净物,空气、土壤、海水都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纯净物;(3)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在H2O、H2SO4、Na2CO3、NaOH中,水属于氧化物,其它都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氧化物;
10.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解析】根据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组成和性质可知,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类别的认识和药品的存放,学生应明确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
【详解】(1)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2)锌粒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故填:(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11.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对所学物质的分类归纳,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C组物质所属的类别:
▲
。
(2)在分类所列举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归类错误,这种物质是
▲
。
(3)选择分类物质中的一种,写出一个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条件所需物质不受所列物质限制)。
【答案】(1)碱;(2)碳酸铵;(3)
2H2022H2O+02↑
【解析】(1)C组物质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B组物质应属于酸,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碱盐与氧化物的特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C组物质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均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碱。
(2)B组物质应属于酸,碳酸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022H2O+02↑.故答案为:(1)碱;(2)碳酸铵;(3)
2H2022H2O+02↑.
12.有一种物质A,经实验测定,A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则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A.若碳、氧在物质A里都以游离态存在,则A-定是混合物
B.若在物质A里氧有两种存在形态,则A一定是混合物
C.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一定是化合物
D.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可能属于混合物
【答案】C
【解析】A、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叫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叫化合态;B、若在物质A里氧有两种存在形态,则A一定是混合物正确;C、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一定是化合物错误,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D、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可能属于混合物正确。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若碳、氧在物质A里都以游离态存在,那么可以是单质碳和氧气,则A一定是混合物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若在物质A里氧有两种存在形态,则A一定是混合物正确,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一定是化合物错误,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D、若碳、氧都以化合态存在,则物质A可能属于混合物正确,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
13.在实验室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锌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4.已知: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既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
A.H2O
B.CO
C.
SO2
D.
Fe2O3
(2)Al2O3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Al2O3+6HC1=2AICI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则Al2O3是一种
▲
氧化物。偏铝酸钠(NaAlO2)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
▲
(填离子符号),其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
▲
。
【答案】(1)C;(2)两性;AIO;+3
【解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2)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既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偏铝酸钠(NaAlO2)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AlO2;其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氧化物的分类、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合物等,综合性比较强,要加强理解,综合记忆。
【详解】(1)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故答案为:C;(2)既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则Al2O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偏铝酸钠(NaAlO2)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AlO2;其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故答案为:两性;AlO2;+3价;
15.如图表示某国际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萨巴蒂尔系统”能把氢气和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水和甲烷气体;液态水即循环利用,甲烷排放到外太空。
(1)图中化学式标注的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
。
(2)已知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约0.8kg的氧气,请计算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多少质量的水?(已知二氧化碳足量)
【答案】(1)CH,(或“甲烷”);(2)13.5
kg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本题中宇航员消耗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但水有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外补充的水,另一部分为萨巴蒂尔系统产生的水。这一部分的水由第一部分水电解得到的氢气生成。所以需要根据1天消耗的氧气的质量0.8kg来求算消耗水的总质量及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由氢气质量可以求算出产生水的质量。做差即可求得1天需要补充的水的质量,再计算30天的即可。
【分析】【详解】(1)CH,(或“甲烷”);(2)解法一:解:设要生成0.
8kg的氧气,需要消耗水的质量为x.通电2H202H2↑+02↑36
32
x
0.8kg
36/x=0.9kg
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CH4+2H2O;结合两个化学方程式可知:水气整合系统中电解的水有一半可以循环利用,所以需要补充水的质量为0.9kg×0.5×30=13.5kg.解法二:设要生成0.8kg的氧气,需要消耗水的质量为x,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y.2H202H2↑+02↑
36
4
32
x
y0
.8kg
36/x=32/0.8kg
x=0.9kg
4/y=32/0.8kg
y=0.1kg
设反应0.1kg的氢气能产生水的质量为z.4H2+CO2CH4+2H2O
8
36
0.1kg
z
8/0.1kg=36/z
z=0.45kg
需要补充的水的质量为(0.
9kg-0.45kg)×30=13.5
kg
16.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实验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1m3可燃冰可转化成约160m3常温常压下的甲烷气体和0.8m3的水,常温常压下,1m3甲烷气体完全燃烧可以释放3.6×107J的热量。
材料二: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
材料三:甲烷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下表为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指数及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百分比。
温室效应气体
温室效应指数
对地球温室效应贡献百分比
二氧化碳
1
55%
甲烷
21
15%
备注:温室效应指数是指以二氧化碳为基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来看,可燃冰属于
▲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甲烷极难溶于水,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甲烷,甲烷应
从
▲
(填“a”或“b”)通入。
(3)已知一定体积的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小敏选择D装置探究两种气体的温室效果,在相同的光照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水柱向
▲
(填“左”或“右”)移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指数比甲烷小,但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大,其主要原因是
▲
。
【答案】(1)
混合物
;(2)a
;
(3)右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远远大于甲烷含量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学习知识,考察物质分类,甲烷、二氧化碳气体对造成温室效应的比较,热机效率,功和机械能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应
【分析】难点:需要认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点解决新问题。
【详解】(1)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可燃冰可以转化为甲烷和水,属于混合物。(2)甲烷气体极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图C)“短管进气,长管排水”,从玻璃导管a口进气。(3)由材料信息可知,相同条件下甲烷温室效应指数大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指数,发现D装置中的水柱向右移动。(4)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远远大于甲烷含量。(5)100L可燃冰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Q=0.1×160×3.
6×107J=5.76×108J,汽车做功W=30%×Q=30%×5.76
×108J=1.728×108J,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牵引力F=f=0.
05×2×103kg×10N/kg=1000N,则汽车行驶的距离S=F/W=(1.728×108J)/1000N=172.8km,小于50000km,所以1000N报道不科学。
17.(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菠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小明同学为了研究菠菜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称取10g新鲜菠菜,用小刀切成碎块,放在研钵中加入10mL丙酮(一种液体溶剂),研磨成浆状物。
②将①中得到的浆状物进行过滤。
③将②所得到的汁液,放在小烧杯中。
④将一张滤纸条的一端垂直放入上述小烧杯中(如图甲所示)。3∽5min后可观察到液体沿滤纸上升,并分成明显的色带(如图乙所示)。从下到上依次为绿色、黄色和橘黄色等。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菠菜汁属于
▲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人们常说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铁质,这里的“铁质”指的是
▲
(填字母)。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3)请从分子的角度说明,滤纸上依次出现不同颜色色带的原因是
▲
。
(4)实验步骤②中需要的仪器是
▲
(填仪器名称)
(5)你认为此实验的方法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
。
【答案】(1)混合物;(2)
C;(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色素的分子在滤纸上运动的速率不同;(4)铁架台(带铁圈)(或漏斗架)、烧杯、漏斗、玻璃棒;(5)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
【解析】本题针对现实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菠菜,通过实验方法提取其汁液而展开的探究。既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又考查了混合物分离中的过滤,还考查了分子的微观运动等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家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详解】(1)菠菜提取液属于溶液,故答案为:混合物;(2)菠菜中丰富的铁质是指存在于菠菜中的铁元素,故选C;(3)由于不同颜色物质的分子在滤纸上的运动速度不同,所以依次出现不同颜色的色带,主要考查分子的微观运动,故答案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色素的分子在滤纸上运动的速率不同;(4)考查过滤所用的主要仪器,故答案为:铁架台(带铁圈)(或漏斗架)、烧杯、漏斗、玻璃棒;(5)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从菠菜的汁液中得到不同颜色的色素,因此我们可以在生产和科研中用此法分离混合物。故答案为: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答案:(1)混合物;(2)
C;(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色素的分子在滤纸上运动的速率不同;(4)铁架台(带铁圈)(或漏斗架)、烧杯、漏斗、玻璃棒;(5)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
18.(2019·嘉兴、舟山)小明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O、Fe2O3、FeS
B.钙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由大到小:CaCl2、CaCO3、Ca(OH)2
C.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NO3、NH3、NO
D.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O2、N2、CO2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在FeO、Fe2O3、FeS三种含铁化合物中,将化学式变形得①6FeO②3Fe2O3③6FeS,因32×6>16×3×3>16×6,含铁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为FeO>Fe2O3
>FeS,故A正确;B.
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能溶于水,故B错误;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HNO3、NH3、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5、-3、+2,故C错误;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约为21%,二氧化碳约为0.
03%,故D错误。故选:A.
19.(2018·雅安)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氧化物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
D.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常见的带正电荷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详解】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推理正确;D.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C.
20.(2018·呼和浩特)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固态单质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甲是碳,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
【分析】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详解】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固态单质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甲是碳,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带入框图涂端合理;A.
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
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
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错误,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D.
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