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培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培优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3 14:1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学习目标:
1.能表示有机物的含义,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说明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一些简单的有机物的性质。
3.说明生物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组成、转化、氧化分解等基本知识。
4.判断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1.2016年里约奥运会吉祥物叫维尼修斯(Vinicius),以此纪念波萨诺瓦著名音乐家
Vinicius
de
Moraes.有一种“维尼修斯”(如图)的面料为羊毛(绒),内充物为无毒聚酯纤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聚酯纤维是有机物
B.这种“维尼修斯”不宜用碱性强的洗涤剂清洗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可以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与聚酯纤维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纤维的一些性质进行的考查,主要涉及到纤维的分类、区分等知识,属识记型基础考查题
【详解】羊毛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聚酯纤维灼烧会产生刺激性气味且冒黑烟。羊毛遇碱会脆化对其有损伤,故不能用强碱性溶液清洗
2.衣服上粘有碘极难洗净。由下表分析,在家庭去碘渍最好选用(▲)
溶质
溶剂

酒精
苯(一种有机物,有毒)
汽油

难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苯
C.汽油
D.碘酒
【答案】C
【解析】根据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各溶剂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溶解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碘微溶于水,不能用水清洗来清除碘,故选项错误。B、碘易溶于苯,但是苯有毒,故选项错误。C、碘易溶于汽油,可用汽油快速除去碘渍,故选项正确。D、碘可溶于酒精,能用于清洗碘,但是速度不是最快,故选项错误。故选:C.
3.《新闻联播》曾报道:河南省天冠集团20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工程顺利投产,车用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汽油按1:9比例混合而成。下列有关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醇汽油的价格高于油料价格
B.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C.乙醇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D.有助于促进粮食转化,提高农民收入
【答案】C
【解析】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发酵法可制乙醇,所以乙醇是可再生资源,汽油中加入乙醇可减小污染物的排放但对油料的价格影响不大,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此题是对乙醇汽油的考查,根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不但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便可顺利解题。
【详解】A、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汽油按1:9比例混合而成,乙醇含量较小且乙醇价格也不太低,所以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大大降低油料价格;B、汽油中加入乙醇可减小矿物燃料的燃烧,从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改善大气环境;C、乙醇可由粮食发酵制的,所以乙醇是可再生的资源;D、制取乙醇可消耗大量的粮食,从而有助于促进粮食转化,提高农民收入;故选C
4.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
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
[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CCI4和HCI
B.CCI4和H2
C.CH2CI2和H2
D.C和HCI
【答案】A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
解答本题时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氧气和甲烷反应的产物,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
【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详解】氧气和甲烷反应是生成的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可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中也应该都含有氯元素,即形成碳和氯的化合物,以及氢和氯的化合物,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符合这一要求。故选:A.
5.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据探测,在钓鱼岛海域底部有大量的天然气积冰丘(即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环境下形成的固体)。下面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目(▲)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和氢元素组成
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
C.采煤矿井有无色、无味的甲烷气体逸出,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实验室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D
【解析】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植物残体分解可以生成甲烷,甲烷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不溶于水。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详解】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和氢元素组成。故A正确;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故B正确;C、甲烷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故C正确;D、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不溶于水。所以实验室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D.
6.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推广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白色污染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A.
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故A不符合题意。B.
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废弃塑料会引起白色污染,需要考虑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故B不符合题意。C.
塑料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需要考虑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故C不符合题意。D.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推广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不需要考虑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故D符合题意。答案选:D
7.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②①甲乙丙丁A碱烧碱氢氧化钾纯碱B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C溶液糖水生理盐水泥浆D化石燃料石油煤酒精
【答案】B
【解析】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产生的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属于盐。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的使用主要指这三大合成材料的利用。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碱、合成材料、溶液、化石燃料的种类,掌握好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进行解答;2、根据碱的种类及纯碱的成分进行分析判断A;3、根据三大合成材料的种类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进行分析判断B;4、根据溶液是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C;5、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是煤、石油、天然气进行分析判断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能根据要求的分类依据对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详解】A.烧碱、氢氧化钠都属于碱,但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糖水、生理盐水都是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而泥浆不属于溶液,则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石油、煤属于化石燃料,而酒精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中国是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的材料中,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2)受电弓的材料必须具备导电性、润滑性、化学稳定等性质,该材料可用你熟悉的

来制造。
【答案】(1)橡胶密封条;(2)石墨。
【解析】(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分析】此题主要是对化学材料以及物质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的分类以及碳的化学性质和能量转化的有关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详解】(1)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橡胶密封条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2)石墨具有导电性、润滑性、化学稳定等性质,受电弓的材料是石墨。故答案为:
9.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字母)。
A.鱼肉
B.牛奶
C.猪油
D.蔬菜
(2)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的衣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


(3)甲醛(CH2O)是一种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有剧毒且能致癌。用含有甲醛的材料装修房子,人进入后会闻到特殊气味,这主要与甲醛分子

有密切关系,因此新装修的房子最好通风透气一段时间后才入住。
(4)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高温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如下:2X+SiCl4Si+4HCl.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答案】(1)AB;(2)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天然纤维;(3)有机物;不断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4)H2
【解析】(1)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2)鉴别物质时,利用物质之间的性质不同,通过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加以区别;(3)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性质来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详解】(1)鱼肉和牛奶中富含蛋白质,猪油中富含油脂,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填:AB;(2)蚕丝成分是蛋白质,灼热有烧焦羽毛味,合成纤维燃烧有特殊气味;故填: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天然纤维;(3)由甲醛(CH2O)的化学式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所以会闻到特殊气味;故填:有机物;不断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4)反应前:1个硅原子,4个氯原子;反应后:1个硅原子、4个氯原子和4个氢原子,因此2X中含有4个氢原子,故1个X的化学式为H2;故填:H2.
10.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的是用聚乙烯制成的,有的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小风对包装食品的塑料袋进行探究,以验证其成分。
【做出猜想】①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②该塑料袋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小风将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燃烧没有

(填化学式)气体生成。B装置的作用是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①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


②连接实验仪器时,

(填“能”或“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理由是


【答案】【实验探究】HCl;检验是否有水生成;CO2+Ca
(OH)2=CaCO3↓+H2O;【实验结论】①;【交流反思】①白色污染;②不能,因为将B、C位置交换,气体经过C装置时,会带出水,无法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了
【解析】【实验探究】盐酸和硝酸银反应能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①是正确的。【交流反思】塑料污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实验有一定的顺序,如果顺序颠倒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组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三是写上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有“↑”或“↓”。
【详解】如果燃烧产物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装置中的现象是变浑浊,C无明显现象,说明产物中没有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用来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水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
(OH)2=CaCO3↓+H2O。【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塑料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聚乙烯塑料,猜想①是正确的。【交流反思】①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白色污染;②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因为如果将B、C位置交换,气体经过C装置时,会带出水,无法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了。答案:【实验探究】HCl;检验是否有水生成;CO2+Ca
(OH)2=CaCO3↓+H2O;【实验结论】①;【交流反思】①白色污染;②不能,因为将B、C位置交换,气体经过C装置时,会带出水,无法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了。
11.举办大规模的运动会时总要传递火炬,火炬的燃料往往使用丙烷,丙烷的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
(1)丙烷的化学式是


(2)一个丙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试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结构相似的一类有机物,统称为“烷烃”。在CnHy中y=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C3H8;2.11;3.C3H8+5O23CO2+4H2O;4.2n+2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示信息答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所给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而且能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解答的能力。
【详解】1.由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它由3各碳原子和8各氢原子构成,故丙烷的化学式为C3H8。故答案为:C3H8;2.由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它由3各碳原子和8各氢原子构成,故一个丙烷分子中有3+8=11个原子。故答案为:11;3.丙烷燃烧,须有氧气参与,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故答案为:C3H8+5O23CO2+4H2O;4.根据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的关系可知y=2n+2.故答案为:2n+2.
12.化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改造周围的世界,促进社会发展。
(1)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每100克含有营养成分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C
7.6克
7.6克
7.4克
18毫克




201毫克
18.2毫克
30.8毫克
8.1毫克
①上述营养物质中属于供能物质的是

;属于储能物质的是

;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放出能量最多的是

;
②维生素C易溶于水,向其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变红色,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

;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烧煮时最好加一点


(2)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用灼烧法可初步鉴别三种纤维,给三种纤维编号后,分别灼烧产生的气味如下:
纤维编号



灼烧时的气味
特殊气味
烧纸气味
烧焦羽毛气味
则羊毛、棉花的编号分别为


【答案】(1)①蛋白质;油脂;锌;②不要高温加热;食醋;(2)③②.
【解析】(1)①根据蛋白质的代谢过程、油脂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的分类依据回答;②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维生素C的性质回答。(2)根据棉花、羊毛、涤纶的成分和燃烧气味判断。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考试热点之一。
【详解】(1)①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在体内酶的作用下,它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油脂是人体的贮备能源,每克油脂在人体内氧化时放出能量39.
3kJ,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时放出能量15.
6kJ,每克蛋白质在人体内氧化时放出能量16.
7kJ,油脂最多;②向维生素C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变红色,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说明维生素C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所以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不要高温加热;由于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烧煮时要保持酸性条件为好,最好加一点食醋;(2)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气味。故答案为:(1)①蛋白质;油脂;锌;②不要高温加热;食醋;(2)③②
1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一男孩在排污井盖上燃放鞭炮,点燃了排污井内的气体,井盖被炸飞,男孩被井盖击伤。
【提出问题】排污井内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排污井内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了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CO2、CH4等。
【提出猜想】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排污井内气体含有
上述气体中至少2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I:有CO2、CH4;猜想II:有CO、CH4;
猜想皿:有CO、CO2;猜想IV:有CO、CO2、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
【问题讨论】
(1)装置A出现浑浊,证明猜想

不成立。
(2)小明通过装置C处

的现象,证明猜想II不成立。小芳对此提出了疑义,小芳认为要在

的位置,再增加一个上图中

(填字母)装置,才能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认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明将装置C处气体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D、E.经实验测定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2g,因此证明猜想

成立。
(4)小明认为要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是否含有CO,可以不用装置B,小芳认为需要使用装置B,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答案】(1)II;(2)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装置B和C之间的;D;(3)I;(4)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2)根据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3)根据实验装置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4)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实验现象、生成物质量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解答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再分析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详解】(1)装置A出现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猜想II中没有二氧化碳,是不正确的。故填:II;(2)猜想Ι中的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水,如果实验现象中出现水珠,就能够证明猜想Ⅲ不成立。故填: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如果气体经过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会进入气体中,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应该在装置B和C之间的加一个吸收水的装置,装置中的试剂应该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填:装置B和C之间的;D;(3)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CH4+202CO2+2H2O
44
36可以计算出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36:44=9:11,
D增重的1.8g是水,E增重的2.2g是二氧化碳,质量比是:1.8g:2.2g=9:11,所以猜想|成立.故填:I;(4)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故填: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1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超市中的许多食物用保鲜膜包装后出售。保鲜膜为什么可以“保鲜”呢?
【设计实验】在A、B、C三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并在各玻璃杯外壁标明刻度,如图所示放置一周。
【实验现象】一周后发现:A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而C杯中的水量减少较多;B杯中的现象是


【解释】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C杯中水量减少的原因:


【结论】保鲜膜除了可以阻止食物中水分流失,还能隔绝

,防止食物腐败。
【提出新问题】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热固性塑料还是热塑性塑料呢(物质在加热时能发生流动变形,冷却后可以保持一定形状的性质叫热塑性)?
【实验】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由此得出: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
【反思】(1)保鲜膜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但大量使用后丢弃会造成

,所以要控制使用。
(2)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再举一例说明:


【答案】[实验现象]:水量减少比A杯多,比C杯少;[解释]: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杯中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结论]:氧气(或空气);[实验]:热塑性;[反思]:(1)白色污染;(2)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但也能产生温室效应(含磷洗衣粉给人带来干净卫生的同时污染了水源;手机电池给人提供电能的同时,废弃电池的重金属污染了土壤和水体)。
【解析】[实验现象]根据塑料、纸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回答。[解释]根据水的结构和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回答。[实验]根据塑料的透水、透气性很差的特点是回答。[反思]根据“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的信息回答。(1)根据塑料的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回答。(2)根据辩证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从身边的化学举例子,如洗衣粉、手机电池、食品添加剂、装饰材料等。
【分析】塑料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物质分类,材料的分类,白色污染的产生和防治,塑料的特性,可降解塑料的研制,以及塑料这一传统材料的发展前景,都是化学考查的热点。
【详解】实验现象塑料不透水,纸的透水性差,可以透过少量的水,所以B杯中的现象是:水量减少比A杯多,比C杯少。[解释]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杯中的水分子运动到了杯外。[实验]塑料的透水、透气性很差,可以阻止食物中水分流失,还能隔绝氧气(或空气),防止食物由于缓慢氧化而腐败。[反思]根据“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的信息可知,这种塑料有热塑性。(1)难降解塑料长期堆积会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生存,燃烧还会产生有害气体。(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化学物质也是这样,有利的同时也有害,可以从身边的化学举例子,如含磷洗衣粉给人带来干净卫生的同时污染了水源;手机电池给人提供电能的同时,废弃电池的重金属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但也能产生温室效应等。故答案为:[实验现象]:水量减少比A杯多,比C杯少;
[解释[: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杯中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结论]:氧气(或空气);[实验]:热塑性;[反思]:(1)白色污染;(2)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但也能产生温室效应(含磷洗衣粉给人带来干净卫生的同时污染了水源;手机电池给人提供电能的同时,废弃电池的重金属污染了土壤和水体)。
15.(2018·绍兴、义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加热后不能燃烧,如水,无机盐,氧等,这类物质是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碳,加热后能够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物质是有机物。
【分析】知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详解】A.
塑料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A错;B.
泡沫饭盒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B错;C.
易拉罐属于金属材料,由金属单质构成或合金组成,不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D.
垃圾袋属于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属于有机物,故D错。故选:C.
16.(2018·湖州)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①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②;(2)C3H8+5024H20+3C02
【解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甲烷物理性质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丙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要记忆有关甲烷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1)甲烷物理性质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故答案为:①②;(2)丙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3H8+5024H20+3C02;
17.(2019·湖州)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2)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乙酸(CH3COOH),在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


(3)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1.8g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答案】(1)①③④;
(2)2:4:2(1:2:1);
(3)C:H=12:1
【解析】(1)根据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2)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相应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和无机化
合物类似,归为无机化合物进行研究;属于有机物的是:①③④;
(2)在乙酸(CH3CO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3)8.8g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100g=2.4g;8.8g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g-2.4g=6.4g;
1.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8g×2/18×100%=0.
g;
1.8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6g;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之和为8g,正好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该有机物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2.4g:
0.2g=12:1.故答案为:(1)
①③④;(2)2:4:2(
1:
2:
1);(3)
C:
H=12:
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学习目标:
1.能表示有机物的含义,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说明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一些简单的有机物的性质。
3.说明生物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组成、转化、氧化分解等基本知识。
4.判断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1.2016年里约奥运会吉祥物叫维尼修斯(Vinicius),以此纪念波萨诺瓦著名音乐家
Vinicius
de
Moraes.有一种“维尼修斯”(如图)的面料为羊毛(绒),内充物为无毒聚酯纤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聚酯纤维是有机物
B.这种“维尼修斯”不宜用碱性强的洗涤剂清洗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可以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与聚酯纤维
2.衣服上粘有碘极难洗净。由下表分析,在家庭去碘渍最好选用(
)
溶质
溶剂

酒精
苯(一种有机物,有毒)
汽油

难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苯
C.汽油
D.碘酒
3.《新闻联播》曾报道:河南省天冠集团20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工程顺利投产,车用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汽油按1:9比例混合而成。下列有关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的价格高于油料价格
B.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C.乙醇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D.有助于促进粮食转化,提高农民收入
4.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
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
)
[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CCI4和HCI
B.CCI4和H2
C.CH2CI2和H2
D.C和HCI
5.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据探测,在钓鱼岛海域底部有大量的天然气积冰丘(即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环境下形成的固体)。下面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目(
)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和氢元素组成
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
C.采煤矿井有无色、无味的甲烷气体逸出,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实验室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6.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7.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②①甲乙丙丁A碱烧碱氢氧化钾纯碱B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C溶液糖水生理盐水泥浆D化石燃料石油煤酒精
中国是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的材料中,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2)受电弓的材料必须具备导电性、润滑性、化学稳定等性质,该材料可用你熟悉的
来制造。
9.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字母)。
A.鱼肉
B.牛奶
C.猪油
D.蔬菜
(2)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的衣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

(3)甲醛(CH2O)是一种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有剧毒且能致癌。用含有甲醛的材料装修房子,人进入后会闻到特殊气味,这主要与甲醛分子
有密切关系,因此新装修的房子最好通风透气一段时间后才入住。
(4)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高温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如下:2X+SiCl4Si+4HCl.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10.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的是用聚乙烯制成的,有的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小风对包装食品的塑料袋进行探究,以验证其成分。
【做出猜想】①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②该塑料袋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小风将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燃烧没有
(填化学式)气体生成。B装置的作用是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①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

②连接实验仪器时,
(填“能”或“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理由是

11.举办大规模的运动会时总要传递火炬,火炬的燃料往往使用丙烷,丙烷的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
(1)丙烷的化学式是

(2)一个丙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试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甲烷、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戊烷(C5H12)···n烷(CnHy)等分子结构相似的一类有机物,统称为“烷烃”。在CnHy中y=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2.化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改造周围的世界,促进社会发展。
(1)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每100克含有营养成分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C
7.6克
7.6克
7.4克
18毫克




201毫克
18.2毫克
30.8毫克
8.1毫克
①上述营养物质中属于供能物质的是
;属于储能物质的是
;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放出能量最多的是
;
②维生素C易溶于水,向其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变红色,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
;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烧煮时最好加一点

(2)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用灼烧法可初步鉴别三种纤维,给三种纤维编号后,分别灼烧产生的气味如下:
纤维编号



灼烧时的气味
特殊气味
烧纸气味
烧焦羽毛气味
则羊毛、棉花的编号分别为

1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一男孩在排污井盖上燃放鞭炮,点燃了排污井内的气体,井盖被炸飞,男孩被井盖击伤。
【提出问题】排污井内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排污井内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了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CO2、CH4等。
【提出猜想】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排污井内气体含有
上述气体中至少2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I:有CO2、CH4;猜想II:有CO、CH4;
猜想皿:有CO、CO2;猜想IV:有CO、CO2、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
【问题讨论】
(1)装置A出现浑浊,证明猜想
不成立。
(2)小明通过装置C处
的现象,证明猜想II不成立。小芳对此提出了疑义,小芳认为要在
的位置,再增加一个上图中
(填字母)装置,才能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认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明将装置C处气体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D、E.经实验测定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2g,因此证明猜想
成立。
(4)小明认为要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是否含有CO,可以不用装置B,小芳认为需要使用装置B,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1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超市中的许多食物用保鲜膜包装后出售。保鲜膜为什么可以“保鲜”呢?
【设计实验】在A、B、C三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并在各玻璃杯外壁标明刻度,如图所示放置一周。
【实验现象】一周后发现:A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而C杯中的水量减少较多;B杯中的现象是

【解释】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C杯中水量减少的原因:

【结论】保鲜膜除了可以阻止食物中水分流失,还能隔绝
,防止食物腐败。
【提出新问题】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热固性塑料还是热塑性塑料呢(物质在加热时能发生流动变形,冷却后可以保持一定形状的性质叫热塑性)?
【实验】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由此得出: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
【反思】(1)保鲜膜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但大量使用后丢弃会造成
,所以要控制使用。
(2)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再举一例说明:

15.(2018·绍兴、义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16.(2018·湖州)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①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7.(2019·湖州)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2)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乙酸(CH3COOH),在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

(3)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1.8g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