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燃烧与灭火
—2021-2022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2.为了让煤炭充分燃烧,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碾成粉末 B.升高燃烧温度 C.使之湿润 D.加入石灰石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燃烧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 B.室内起火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煤不完全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4.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为40℃)能发生燃烧的是( )
A.白磷放入70℃的水中 B.白磷放入2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C.白磷放入7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D.白磷放入20℃的水中
5.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6.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7.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 D.楼房着火时,乘电梯逃生
8.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B.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C.该实验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如图所示,往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空间作业,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中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10.粉丝中含有淀粉,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 )
A.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B.热空气增大了粉丝的着火点
C.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
D.粉丝中还含有其他物质,阻止它继续燃烧
1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12.香烟烟气中有多种有害物质,
(1)如含碳物质不充分燃烧产生的________、尼古丁和焦油,
(2)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_________,
(3)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_____(选填字母)
A 提供可燃物 B 提供氧气 C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一旦发生火灾,通常用水来灭火,该方法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
13.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___(填字母)。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4.可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在两个三脚架上分别放置一个铁丝网,在上面放置三团医用脱脂棉A、B、C。棉花B中放置一支温度计,棉花C上罩一只小烧杯,并在A、C处铁丝网下各放置一个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棉花A燃烧,B无变化,C底部变黑但不燃烧。
(1)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2)当把小烧杯拿下后,发现C能燃烧,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15.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甲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2)图乙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4)图丙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图丁中的序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的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选B。
2.答案:A
解析:増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均有利于可燃物的燃烧。将煤炭碾成粉末,能增大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炭燃烧更充分;升高燃烧温度、使之湿润、加入石灰石都不能增大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不能让煤炭充分燃烧,故选A。
3.答案:A
解析:燃烧是剧烈氧化反应,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A正确;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以免因为空气流通而造成火势蔓延,B错误;煤不完全燃烧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不利于节约燃料, C错误;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D错误。
4.答案:C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选项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故能够燃烧。
5.答案:A
解析: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C.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选项错误;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灭火原理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7.答案:C
8.答案:D
解析:该实验使用了白磷、红磷两种不同的可燃物,A错误。白磷、红磷均与氧气接触,该实验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错误。该实验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该实验可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错误,D正确。
9.答案:B
解析: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蜡烛会熄灭,故A正确;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降低,故B错误;在有限的空间作业,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故C正确;实验中发生爆炸,不能使用玻璃瓶,故D正确。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点燃粉丝后,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粉丝的燃烧端上,下端的粉丝温度低,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所以熄灭。
11.答案:D
解析: A图中实验,酒精和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A错误。B图中实验,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左边的红磷不能燃烧,右边的红磷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误。C图中实验,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能证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D图中实验,试管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氧气,D正确。
12.答案:(1)CO(2)分子在不断运动(3)C(4)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 (1)香烟烟气中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含碳物质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尼古丁和焦油;
(2)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是因为提供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该方法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3.答案:(1)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2)AC
解析:(1)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盖,既可以隔绝空气,又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
(2)水蒸发吸热,所以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但是湿毛巾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4.答案:(1)棉花A燃烧,B无变化(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解析:(1)棉花A燃烧,B无变化,是因为棉花B的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
(2)小烧杯中的棉花不能燃烧,是因为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当把小烧杯拿下后,发现棉花C能燃烧,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15.答案:(1)③(2)①(3)②(4)AB
解析:(1)图甲所示实验中小木块能燃烧,玻璃块不能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
(2)图乙中,烧杯将蜡烛与外界氧气隔绝,所以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3)图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4)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低易自燃,应保存在冷水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可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所以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