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3节《大气压强》培优训练
(二)生活用品与大气压、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对入体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真空压缩袋、吸尘器等实件,了解某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的关系,了解离心式水泵的原理。
2.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知道高压区形成晴朗干燥天气、低压区形成阴雨天气的原因。
3.了解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知道高票反应、拔火罐及航天服与大气皮的关系。
1.小金元旦去乡下朋友家玩,看到手压式抽水机(如图所示,与离心式水泵的原理相同),感觉很有意思。下列生活中的用具或现象与其原理不同的是(▲)
A.水汽凝结
B.吸盘
C.拔火罐
D.真空压缩袋
【答案】
A
【解析】手压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判断题中的实例是否与大气压有关,主要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否是直接利用了大气压,细心分析其工作过程,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压的有关利用;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详解】手压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将水压上来的,与大气压有关;A、水气凝结是水气从空气中直接凝集在地表或物体上,是一种凝华现象,与大气压无关,故A符合题意;B、吸盘在使用时,先排出吸盘内的空气,使吸盘内成为真空,大气压将吸盘压在墙上,用来挂东西,故B不符合题意;C、拔火罐使用时,先要用火对火罐加热,使火罐内的空气减少,然后利用大气压将火罐压在人体上,属于大气压的应用,故C不符合题意;D、真空压缩袋是利用大气压把袋内空气排出,与大气压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暑假,小明与同学去西藏旅游,刚到达拉萨时,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有恶心、呕吐
等高原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A.高原上气温偏低,经常下雪
B.高原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C.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D.高原上道路崎岖,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主要青藏地区的有关知识。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偏低,小明才会出现头晕、头疼、耳鸣等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C
3.民间常用“拔罐”的方法治疗腰腿痛病。拔罐时,先用火将小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
猛扣在患者的皮肤上,冷却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下后,可观察到皮肤被吸附的部位留下了圆形的血印。上述事实(▲)
A.只说明大气有压强
B.只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C.既说明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D.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也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答案】C
【解析】题目描述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①罐子会吸附在皮肤上;②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圆形的血印。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很多学生只记住了拔火罐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而对人体内也有压强往往会忽略掉。
【详解】①罐子会吸附在皮肤上,是因为罐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故是说明大气有压强。②皮肤上的圆形血印是向外凸起,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体内压强比罐内压强大,导致皮肤向外凸起。故选C.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天气预报瓶”,A为玻璃管,与大气相通,B为密闭的玻璃球,内装有红墨水,随着环境气压的变化,A管内的水位会上升或下降。下列关于该“天气预报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天气预报瓶是利用天气和大气压的关系进行预报的
B.B球和A管液面相平时,显示内外气压一致
C.A管液面明显下降时,说明外界大气压减小
D.瓶中加注的红墨水有利于更方便地观察
【答案】C
【解析】根据装置的结构和特点,结合大气压的大小受天气的变化影响的关系来判断,一般来说,阴天下雨的天气大气压比正常低。
【分析】本题考查天气与气压的关系,“天气预报瓶”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测量天气的,理解其原理是判断的关键。
【详解】A、由装置的结构和特点可知,当液面静止时,B球液面气压等于A管液柱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之和,若外界气压增大,夜柱下降,气压减小,夜柱上升,因此“天气预报瓶”利用天气与大气压的关系进行预报,故A正确;B、A管和B球液面相平时,两液面受到气体的压强相等,说明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故B正确;C、A管液面明显下降时,内外气体压强不等,显示外界大气压增大,故C错误;D、瓶中加注的红墨水颜色鲜艳,有利于更方便的观察,故D正确。故选:C.
5.小明制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易气压计。将橡皮膜平铺在敞口容器上,并用胶带绑紧。检查气密性后,将吸管的A端粘在橡皮膜中心,B端靠近卡纸上的M处。外界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橡皮膜凹凸程度的变化,从而使吸管绕O点转动,指示气压大小变化。(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容器内气压的影响极小)
(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
▲
Pa。
(2)检查该仪器气密性时,将绑有橡皮膜的容器浸没在水中,轻压橡皮膜,若观察到
▲
,则气密性不好。
(3)小明将该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发现吸管B端的指向将向
▲
移动(填“P”或M)。
【答案】(1)1.01×105Pa;(2)橡皮膜边缘有气泡冒出;(3)M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是1.01×105Pa,压强计气密性的检查,以及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
(1)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的汞柱;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1标准气压的值:p=p液gh=13.6×103kg/m3×9.8N/kg×0.76m≈1.01×105Pa;(2)检查气密性时,将绑有橡皮膜的容器浸没在水中,轻压橡皮膜,如果观察到橡皮膜边缘有气泡冒出,说明容器中封住的气体有冒出现象,即气密性不好;(3)因山脚气压大于山顶气压,小明将该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橡皮膜凸起,发现吸管B端的指向将向M处移动。
6.一根有刻度的细玻璃管两端开口,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溶液的玻璃瓶,从管口向瓶内的气压瓶内吹人少量气体后,制成一个简易气压计,如图甲所示。细玻璃管内的液柱是由于瓶内的压
强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外的大气压而形成的。把气压计从山脚拿到山上,细玻璃管内的液柱对瓶底的压强会
▲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在瓶中装满液体,如图乙所示,用力捏玻璃瓶,则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这是因为力可以
▲
。
【答案】
大于;增大;改变物体的形状
【解析】(1)根据在图示的状态下,瓶内的气压大于瓶外的气压,使管内的水面高于瓶内水面;(2)把气压计从山下带到山上时,发生变化的是海拔高度,而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可从瓶内外的气压差来分析;(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大气压与高度关系的掌握,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详解】(1)瓶中水面上方是空气,如果此处的气压等于瓶外的大气压,管内和瓶内的水面应该相平。现在是管内的水面高,说明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大气压;(2)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瓶内空气的压强不变,而外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此时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会有一部分水被压入玻璃管,因此管内水柱的高度会增大;(3)用力捏玻璃瓶,发现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答案为:大于;增大;改变物体的形状。
7.静脉输液技术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是目前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
一。药液通常包装在玻璃的输液瓶或塑料的输液袋中,使用时通过输液管把药液注入静脉,以补充
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为了使输液瓶中的药液能够均匀地流入静脉,下列装置中最合理
的是(▲)
【答案】D
【解析】要使药液保持匀速下滴,应使药液流出时的压强保持不变,分析各图示情景,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的应用,我们要学会用学过物理知识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要认真分析、用心思考。
【详解】A、A图所示装置中,随着瓶内药液流出,输液管出口处药液压强减小,药液下滴的速度减小,不符合题意;B、B图所示装置中,瓶上边与大气相通,故瓶口处液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之和,因药液不断输入管时,药液高度降低,致使瓶口处压强减小,药液的下滴速度将减小;不符合题意;C、C图所示装置中,当药液输入一部分后,液面降低至进气管上端开口以下时,瓶口处液体压强的变化将与B完全相同,因此也不能保证药液匀速下滴;不符合题意;D、D图所示装置中,随着液体的下滴,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之和减小到大气压强之下时,空气就会进入瓶内,因此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瓶口处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强,这样药液便匀速下滴。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如图所示,一支装有水的试管中插入一支直径小一些的试管,小试管内是空的,将大试管迅速倒置,水会从两试管壁的间隙往下流,这时会观察到小试管(▲)
A.掉下来
B.静止不动
C.往上升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在较大试管中注水并插入小试管后,小试管和大试管的底部之间被水填充;迅速倒过来后,水受自身重力影响会改变运动状态,然后再来判断小试管是怎么进行运动的。
【分析】理解试管倒立后,各部位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此题的难点。
【详解】大试管中注水并插入小试管后,水填充了小试管和大试管底部之间的部分,若迅速倒过来,水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两个试管壁之间的空隙流动,从而在小试管底部形成一部分真空区域,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试管会向上运动。故选:C.
9.【青岛】如图所示为盆景的一个自动供水装置。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好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盘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高度。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的原因是(▲)
A.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B.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水的压强
C.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
D.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详解】当把装满水的瓶放入盆景的水中时,由于大气压作用在盆景中的水面上,所以水不会从瓶中流出来;当盆景中的水由于蒸发和盆景的吸收,水面下降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内,瓶内空气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在重力作用下水会流出,瓶内空气压强减小,一旦瓶口再次被水淹没,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瓶中的水又停止外流,如此反复,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已知地面附近高度每升高12m,大气压降低1mmHg.为了观测大气压这一微小变化,某实验小组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瓶的塞子上插入一根两端开口且足够长的细玻璃管,瓶内有一定量的水和空气。由于内外压强差,细玻璃管内水面a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将玻璃瓶放置在地面上,记录下此时管内水面a的位置,再将玻璃瓶放到离地1.2m的讲台上时,则玻璃管内水面将
▲
(填“上升”或“降低”)
▲
mm.(不计水面升降引起的瓶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
【答案】上升;
1.36
【解析】根据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判断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还是下降;根据细玻璃管中高度差产生的压强加上大气压等于瓶中气体的压强列式计算。
【分析】此题考查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详解】讲台比地面的位置高,则讲台处的大气压比地面小,所以玻璃管内水面将上升,上升的水产生的压强应等于减小的大气压强,由题意可知,玻璃瓶放到离地1.2m的讲台上时,大气压降低了0.1mmHg,则细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银
Δh水银=ΔP水/P水g=P水银gΔh水银/P水g=
Δh水银=13.
6×0.1mm=1.36mm。故答案为:上升;1.36.
11.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直观地了解概况并找出规律,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与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像。
(2)根据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
。
(3)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x10Pa,根据图像推测当地的高度约是
▲
km。
高度h/km
大气压p/(×105Pa)
0
1.01
2
0.8
4
0.62
6
0.47
8
0.36
【答案】(1)如图所示;(2)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3)
3
【解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找出对应的5个点,然后连起来,就形成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高度增加时,大气压减小;7.0×104Pa在8.0×104Pa和6.2×104Pa之间,因此高度在2km和4km之间。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物理学中经常使用图象来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要能够从画出的图象中找出规律,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详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找出五个点,用线连起来,就做成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象,如下图:
(2)由图可知: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3)7.0×104Pa在8.0×104Pa和6.2×104Pa之间,因此高度在2km和4km之间,约为3km.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3)
3
12.【台州】如图所示为某人表演的空手“吸”易拉罐魔术,下列有关叙述中合理的是(▲)
A.该魔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挤出易拉罐和手之间的空气
B.该魔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手对易拉罐的摩擦力要大于易拉罐的重力
C.易拉罐保持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和大气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易拉罐保持静止时,易拉罐的重力和易拉罐对手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
A
【解析】(1)空手“吸”易拉罐魔术利用的是大气压;(2)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解答;(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此题考查大气压的应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主要在于: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
【详解】A、表演魔术时,尽可能挤出易拉罐和手之间的空气,易拉罐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吸”起。故A正确;B、易拉罐保持静止时,易拉罐和手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手对易拉罐不存在摩擦力。故B错误;C、易拉罐保持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和大气的压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D、易拉罐保持静止时,易拉罐的重力和易拉罐对手的压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的两个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故选:A.
【永州】五一”期间,小李骑自行车参加“探湘江源头,揽源头胜景”的旅游活动,活动中,他停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车胎爆裂了,小李分析后猜想: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根据猜想,小李做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烧瓶的一端连接在压强计上,用压强计中的水银柱在烧瓶中密闭一定质量的空气,将烧瓶放人水中,给水槽中的水加热,水温上升。每隔一段时间同时用温度计和压强计测量水的温度值(即为瓶中密闭气体的温度值)及密闭空气此时的压强值。在每次测量时都使压强计左侧水银液面保持在图中A点的位置不变,各次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气体的温度/℃
20
30
40
50
...
气体的压强/Pa
1.0×105
1.03×105
1.05×105
1.10×105
...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每次测量时都使压强计左侧水银液面保持在图中A点的位置不变,其目的是保持一定质量密闭气体的
▲
不变。
(2)分析上表中实验数据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在
▲
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
▲
。
(3)在炎热的夏天,载重汽车在盘山公路下坡行驶时,要不断往车胎上喷水,主要是通过水的汽化吸热,使轮胎内气体的
▲
,从而减小轮胎内气体的强,防止爆胎。
【答案】体积;体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降低。
【解析】(1)气体压强与体积和温度有关,探究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气体的体积不变;(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水汽化过程吸热;根据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释;
【分析】该题考查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在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分析清楚气体状态变化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1)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每次测量时都是压强计左侧水银液面保持在图中A点的位置不变,目的是保持一定质量密闭气体的体积不变,探究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在炎热的夏天,载重汽车在盘山公路下坡行驶时,轮胎与地面克服摩擦做功,使轮胎温度不断升高,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强不断增大;不断往轮胎上喷水,主要是通过水的汽化吸热使轮胎内气体的温度降低来减小轮胎内气体的压强,防止爆胎。故答案为:体积;体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的压强,防止爆胎。故答案为:体积;体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降低。
14.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按压式瓶盖
在日常生活中,装有洗手液或洗发液的瓶子,其瓶盖都是按压式的,如图甲所示。按压式瓶盖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液体是怎么被“吸”上来的?
洗手液瓶中有个按压式吸液结构,它由导液管,进液阀门、弹簧、活塞、出液阀门、出液管、储液简等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中进液阀门和出液阀门是塑料小球,进液阀门位于弹簧下地,出液阀门位于活塞上端。
使用时,通过手向下按压,活塞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使得进液阀门关闭,出液阀门打开,储液筒里的液体从出液管流出瓶外;当手松开时,弹簧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使得活塞向上移动,出液阀门关闭,进液阀门打开,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这样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地把液体“吸”出瓶外。
(1)按压式瓶盖的工作原理和
▲
(填字母)的原理相同。
A.活塞式抽水机
B.马桶
C.微小压强计
(2)洗手液能被“吸”上来是利用了
▲
。
(3)向下按压后松手时,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是因为瓶中气压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储液筒中气压。
(4)宇航员在太空舱中按压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
▲
(填“能”或“不能”)挤出洗手液。
【答案】(1)A;
(2)大气压;
(3)大于;
(4)能
【解析】(1)(2)按压式瓶盖利用的是大气压。分别从活塞式抽水机、马桶、微小压强计和汽油机的原理分析做出判断。(3)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是因为瓶中气压大于储液筒中气压。(4)太空舱中也有空气。
【分析】此题以按压式瓶盖为题材,综合考查了大气压的应用,有一定难度,搞明白按压瓶盖的工作原理是关键
【详解】(1)按压瓶盖,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洗手液在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被“吸”上来,利用的是大气压。A、抽水机抽水,通过活塞上移或叶轮转动使抽水机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上来,利用了大气压,符合题意;B、抽水马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的重力,与大气压无关。不合题意;C、微小压强计是用来测量较小的压强的,在U形管内装有色液体,两侧液面都受大气压的作用,两侧液面在同一高度。用橡皮管把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连到U形管一侧,用手指按橡皮膜,手指加在橡皮膜上的压强就由封闭在管内的气体根据帕斯卡定律来传递,而使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与大气压无关。不合题意;D、汽油机是将空气与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在吸气冲程中被吸入汽缸,混合气经压缩点火燃烧而产生内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连杆、曲轴飞轮机构对外输出机械能。与大气压无关。不合题意。故应选A.(2)由(1)知,洗手液能被“吸”上来是利用了大气压;(3)向下按压后松手时,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说明瓶中气压大于储液筒中气压。(4)因为太空舱内也有空气,而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所以如果宇航员在太空舱中按压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能挤出洗手液。故答案为:(1)A;(2)大气压;(3)大于;(4)能。
15.学过大气压的知识后,小明回家做了“瓶吞鸡蛋”实验,如图所示,他先将适量的热水放入硬壳塑料瓶内,振荡后迅速倒掉水并立即将煮熟的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瓶口上,并使它不漏气,等待一会儿后,鸡蛋被吞入瓶中。
(1)请你解释鸡蛋为何被“吞”入瓶中?
▲
。
(2)实验完成后,我们又该怎样将鸡蛋从瓶中取出来呢?
方法一:用筷子捣破鸡蛋,用力甩出。
方法二:剪破塑料瓶取出鸡蛋。
方法三:往瓶内灌入浓盐水,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而上浮,从而使鸡蛋被瓶子完整地“吐”出来。
①以上方法中,第
▲
种不可行。
②你能设计一种方法吗?请简要叙述:
▲
。
【答案】:(1)由于气体热胀冷缩使得瓶口增大,震荡后迅速倒掉水,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就会落入瓶中;(2)①一、二;②将瓶子倒置,让鸡蛋堵在瓶口,用热水浇瓶底,鸡蛋就出来了。
【解析】(1)将适量的热水放入硬壳塑料瓶内,由于热胀冷缩使得瓶口增大,结合大气压的知识,即可知道鸡蛋进入瓶子的原因;(2)当瓶内气压增大时,还有可能将鸡蛋压出,据此分析
【分析】本题围绕“瓶吞鸡蛋”这一课本上的小实验,考查了实验的原理,尤其是对实验后如何将鸡蛋取出进行了拓展,有一定趣味性,值得我们关注。
【详解】(1)将适量的热水放入硬壳塑料瓶内,由于气体热胀冷缩使得瓶口增大,震荡后迅速倒掉水,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就会落入瓶中。
(2)①方法一:用筷子捣破鸡蛋,用力甩出,鸡蛋不完整了。方法二:剪破塑料瓶取出鸡蛋,损坏了瓶子,此两种方法都不合适。方法三:往瓶内灌入浓盐水,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而上浮,从而使鸡蛋被瓶子完全地“吐”出来。方法可行。②将瓶子倒置,让鸡蛋堵在瓶口,用热水浇瓶底,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就会将鸡蛋压出来。故答案为:(1)由于气体热胀冷缩使得瓶口增大,震荡后迅速倒掉水,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就会落入瓶中;(2)①一、二;②将瓶子倒置,让鸡蛋堵在瓶口,用热水浇瓶底,鸡蛋就出来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3节《大气压强》培优训练
(二)生活用品与大气压、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对入体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真空压缩袋、吸尘器等实件,了解某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的关系,了解离心式水泵的原理。
2.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知道高压区形成晴朗干燥天气、低压区形成阴雨天气的原因。
3.了解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知道高票反应、拔火罐及航天服与大气皮的关系。
1.小金元旦去乡下朋友家玩,看到手压式抽水机(如图所示,与离心式水泵的原理相同),感觉很有意思。下列生活中的用具或现象与其原理不同的是(
)
A.水汽凝结
B.吸盘
C.拔火罐
D.真空压缩袋
2.暑假,小明与同学去西藏旅游,刚到达拉萨时,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有恶心、呕吐
等高原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原上气温偏低,经常下雪
B.高原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C.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D.高原上道路崎岖,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3.民间常用“拔罐”的方法治疗腰腿痛病。拔罐时,先用火将小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
猛扣在患者的皮肤上,冷却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下后,可观察到皮肤被吸附的部位留下了圆形的血印。上述事实(
)
A.只说明大气有压强
B.只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C.既说明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D.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也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天气预报瓶”,A为玻璃管,与大气相通,B为密闭的玻璃球,内装有红墨水,随着环境气压的变化,A管内的水位会上升或下降。下列关于该“天气预报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天气预报瓶是利用天气和大气压的关系进行预报的
B.B球和A管液面相平时,显示内外气压一致
C.A管液面明显下降时,说明外界大气压减小
D.瓶中加注的红墨水有利于更方便地观察
5.小明制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易气压计。将橡皮膜平铺在敞口容器上,并用胶带绑紧。检查气密性后,将吸管的A端粘在橡皮膜中心,B端靠近卡纸上的M处。外界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橡皮膜凹凸程度的变化,从而使吸管绕O点转动,指示气压大小变化。(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容器内气压的影响极小)
(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
Pa。
(2)检查该仪器气密性时,将绑有橡皮膜的容器浸没在水中,轻压橡皮膜,若观察到
,则气密性不好。
(3)小明将该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发现吸管B端的指向将向
移动(填“P”或M)。
6.一根有刻度的细玻璃管两端开口,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溶液的玻璃瓶,从管口向瓶内的气压瓶内吹人少量气体后,制成一个简易气压计,如图甲所示。细玻璃管内的液柱是由于瓶内的压
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外的大气压而形成的。把气压计从山脚拿到山上,细玻璃管内的液柱对瓶底的压强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在瓶中装满液体,如图乙所示,用力捏玻璃瓶,则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这是因为力可以
。
7.静脉输液技术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是目前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
一。药液通常包装在玻璃的输液瓶或塑料的输液袋中,使用时通过输液管把药液注入静脉,以补充
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为了使输液瓶中的药液能够均匀地流入静脉,下列装置中最合理
的是(
)
8.如图所示,一支装有水的试管中插入一支直径小一些的试管,小试管内是空的,将大试管迅速倒置,水会从两试管壁的间隙往下流,这时会观察到小试管(
)
A.掉下来
B.静止不动
C.往上升
D.无法判断
9.【青岛】如图所示为盆景的一个自动供水装置。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好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盘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高度。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的原因是(
)
A.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B.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水的压强
C.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
D.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
10.已知地面附近高度每升高12m,大气压降低1mmHg.为了观测大气压这一微小变化,某实验小组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瓶的塞子上插入一根两端开口且足够长的细玻璃管,瓶内有一定量的水和空气。由于内外压强差,细玻璃管内水面a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将玻璃瓶放置在地面上,记录下此时管内水面a的位置,再将玻璃瓶放到离地1.2m的讲台上时,则玻璃管内水面将
(填“上升”或“降低”)
mm.(不计水面升降引起的瓶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
11.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直观地了解概况并找出规律,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与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像。
(2)根据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
(3)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x10Pa,根据图像推测当地的高度约是
km。
高度h/km
大气压p/(×105Pa)
0
1.01
2
0.8
4
0.62
6
0.47
8
0.36
12.【台州】如图所示为某人表演的空手“吸”易拉罐魔术,下列有关叙述中合理的是(
)
A.该魔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挤出易拉罐和手之间的空气
B.该魔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手对易拉罐的摩擦力要大于易拉罐的重力
C.易拉罐保持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和大气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易拉罐保持静止时,易拉罐的重力和易拉罐对手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永州】五一”期间,小李骑自行车参加“探湘江源头,揽源头胜景”的旅游活动,活动中,他停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车胎爆裂了,小李分析后猜想: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根据猜想,小李做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烧瓶的一端连接在压强计上,用压强计中的水银柱在烧瓶中密闭一定质量的空气,将烧瓶放人水中,给水槽中的水加热,水温上升。每隔一段时间同时用温度计和压强计测量水的温度值(即为瓶中密闭气体的温度值)及密闭空气此时的压强值。在每次测量时都使压强计左侧水银液面保持在图中A点的位置不变,各次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气体的温度/℃
20
30
40
50
...
气体的压强/Pa
1.0×105
1.03×105
1.05×105
1.10×105
...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每次测量时都使压强计左侧水银液面保持在图中A点的位置不变,其目的是保持一定质量密闭气体的
不变。
(2)分析上表中实验数据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在
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
。
(3)在炎热的夏天,载重汽车在盘山公路下坡行驶时,要不断往车胎上喷水,主要是通过水的汽化吸热,使轮胎内气体的
,从而减小轮胎内气体的强,防止爆胎。
14.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按压式瓶盖
在日常生活中,装有洗手液或洗发液的瓶子,其瓶盖都是按压式的,如图甲所示。按压式瓶盖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液体是怎么被“吸”上来的?
洗手液瓶中有个按压式吸液结构,它由导液管,进液阀门、弹簧、活塞、出液阀门、出液管、储液简等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中进液阀门和出液阀门是塑料小球,进液阀门位于弹簧下地,出液阀门位于活塞上端。
使用时,通过手向下按压,活塞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使得进液阀门关闭,出液阀门打开,储液筒里的液体从出液管流出瓶外;当手松开时,弹簧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使得活塞向上移动,出液阀门关闭,进液阀门打开,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这样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地把液体“吸”出瓶外。
(1)按压式瓶盖的工作原理和
(填字母)的原理相同。
A.活塞式抽水机
B.马桶
C.微小压强计
(2)洗手液能被“吸”上来是利用了
。
(3)向下按压后松手时,液体从导液管通过进液阀门进入到储液筒,是因为瓶中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储液筒中气压。
(4)宇航员在太空舱中按压这种瓶装洗手液瓶盖,
(填“能”或“不能”)挤出洗手液。
15.学过大气压的知识后,小明回家做了“瓶吞鸡蛋”实验,如图所示,他先将适量的热水放入硬壳塑料瓶内,振荡后迅速倒掉水并立即将煮熟的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瓶口上,并使它不漏气,等待一会儿后,鸡蛋被吞入瓶中。
(1)请你解释鸡蛋为何被“吞”入瓶中?
。
(2)实验完成后,我们又该怎样将鸡蛋从瓶中取出来呢?
方法一:用筷子捣破鸡蛋,用力甩出。
方法二:剪破塑料瓶取出鸡蛋。
方法三:往瓶内灌入浓盐水,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而上浮,从而使鸡蛋被瓶子完整地“吐”出来。
①以上方法中,第
种不可行。
②你能设计一种方法吗?请简要叙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