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09: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东周
1、了解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特点。
2、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都江堰。
学习目标
动荡的春秋时期
温故知新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政治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地位下降
背景: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经过:春秋霸主
影响:民族交融
兼并中走向一统
变革中富国强兵
创造中造福千秋
“徙木立信”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呢?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巨大变革?
请同学们踊跃回答
新知导入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列国形势图
新课讲解
一、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中来
同时并存




战国七雄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魏国遭重创
桂陵
之战
马陵
之战
长平
之战
魏(庞涓)
赵、齐(孙膑)
魏(庞涓)
齐(孙膑)
秦(白起)
赵(廉颇、赵括)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前4世纪中期
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前4世纪中期
战国后期


桂陵
大梁
桂陵之战
庞涓,快回来!!
围魏救赵

救命啊!
长平之战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
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公元前260年
春秋、战国战争不同点
时期
战争
目的
战争规模
代表战役
春秋
战国
争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城濮之战
兼并
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长平之战
知识链接
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春秋的争霸
1、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
2、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战国的兼并
1、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
2、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
军队数量:
称霸方式:
知识结构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春秋战国的纷争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 评价战争的影响:
消极:●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有利于增进民族交流;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国家统一
铁农具
牛耕
水利工程
大量荒地开垦
生产力
的提高
私田出现
地主
农民
封建剥削
关系产生
实行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背景
二、商鞅变法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变法运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1 背景
2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②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军事
奖励军功
①政治
建立县制,
废除世袭特权,
编定户籍,
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变法内容
废除井田制,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作用
商鞅
支持变法的秦孝公
旧贵族
改革派
秦国变法舌战图
商鞅
秦孝公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荒地开垦
出租
奴隶制
封建制
奴隶主
地主
奴隶
农民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主私田增多
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封建制度确立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材料一: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影响1: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影响2: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各阶层的作用
政治
经济
军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对地主最有利
对农民最有利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最触犯贵族利益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同保守势力进行斗争。
青少年要与时俱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实践。
商鞅变法留给我们的启示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期:
2、地点:
3、修建者:
4、地位:
5、作用:
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
岷江中游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材料一: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上悬江。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依据材料回答,战国时期秦国治理岷江的原因是什么?
1.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
1.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不断。
2.战略位置重要,事关秦统一大业。
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修建
主持者:
时间:
地点: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公元前256年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都江堰
渠首
灌溉网
1.鱼嘴
2.宝瓶口
3.飞沙堰
功能(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综合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者及概况
材料一: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材料二: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
材料三:都江堰因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而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商鞅变法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时局之变
制度之变
生产之变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
课堂小结
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D
课堂小结
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土地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D
3.2016年4月4日上午,2016年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启动仪式在都江堰隆重举行,以恢弘气势重现了已传承千年的放水盛况,吸引了两千余名中外嘉宾观看。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C

3.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B
4.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A
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