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03 15:47:18

文档简介

1.3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2.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3.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白气”又消失了,这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4.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汽化
5.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大量“白气”冒出,这种现象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6.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现象,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
①深秋,太阳出来后,雾散去
②冬天,在室外呼吸时有“白气”产生
③春天,冰雪消融
④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冰块冒“白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关于“冷气”和“热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温度较高处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如图1所示,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店员将-196
℃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二、填空题
10.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巾擦干后过一会儿又会变湿,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1.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温度的水烫伤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    要_________热。?
12.如图2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推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温度。?
图2
13.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形成水蒸气,接触塑料薄膜后形成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和     ;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的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图3
14.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15.如图4所示,甲、乙、丙三杯水放在室温为30
℃的同一房间内,一杯是普通自来水,一杯是刚倒的开水,一杯是刚倒的冰水。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开水是    ,冰水是    。?
图4
16.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时,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等防护物资,由于护目镜的镜片起“雾气”,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气”的形成是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雾气”会形成在护目镜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三、实验探究题
17.如图5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
图5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根据       的高度来固定铁圈和石棉网的高度,再将烧瓶用铁夹固定。?
(2)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的水量会减少,这是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
(3)继续加热,在烧瓶口会冒出许多“白气”,“白气”是由       (选填“空气中”或“沸水产生”)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而在金属盘底部会出现水滴,该变化过程需要     热。为了实验效果明显,让“雨”下得更大一些,现有热水和冰块,则可在金属盘中加     。?
18.如图6所示,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图6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19.如图7所示,两个相同的水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出:房间甲的气温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甲      乙
图7
参考答案
1.A
2.D
3.C [解析]
“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后又汽化消失了。
4.B [解析]
暖湿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5.D [解析]
水被加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小水滴。
6.B 
[解析]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镜子上有雾,指的是镜子上出现了小水珠,它是由浴室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的;为了避免水蒸气的液化,防雾镜在背面装有电热丝,这样可以提高镜面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不能放热液化,所以能避免发生结雾现象。
7.D [解析]
①深秋,太阳出来后,雾散去,是凝结在尘埃上的小水珠吸热后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②冬天,在室外呼吸时有“白气”产生,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③春天,冰雪消融,是冰雪吸热后变成了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④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冰块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冰块凝结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综上所述,发生相同物态变化的是②和④,故D正确。
8.C [解析]
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
9.D [解析]
氮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液氮倒入容器后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故D正确。
10.液化 放热 [解析]
由于从冰箱取出的饮料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饮料瓶外壁上,表面会变湿。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饮料瓶外壁发生液化,所以过一会儿又会变湿;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11.液化 放
12.液化 放出 降低
13.汽化 液化 放出
14.液化 放出 上 水蒸发吸热
15.甲 丙 [解析]
甲烧杯内壁上有水珠,是热水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内壁液化而成的,说明甲是一杯刚倒的开水;乙烧杯中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水温与室温相同,所以乙是一杯普通自来水;丙烧杯的外壁上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烧杯外壁液化形成的,说明丙是一杯刚倒的冰水。
16.液化 放热 内侧
17.(1)酒精灯外焰 (2)汽化
(3)沸水产生 液化 (4)放 冰块
[解析]
(1)酒精灯是用来加热的,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较高,组装器材时,通过调整铁圈的位置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
(2)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的过程中,水汽化成水蒸气,所以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的水量会减少。
(3)对烧瓶中的水加热达到沸点沸腾过程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
(4)金属盘底部会出现水滴,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底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为了实验效果明显,要使金属盘的温度变低,可加入冰块。
18.小液滴 ①高 气体 ②液化 ③汽化
[解析]
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白气”实质上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①高温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才发生液化现象,而在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无色的水蒸气,故我们什么也看不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由于遇冷而发生液化,形成“白气”。③“白气”再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后,小液滴又会发生汽化,形成水蒸气散在空气中。
19.低于1.3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
A.铁块变成铁水
B.放入冰箱中的奶茶结成冰
C.春天,小河里的冰消融了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就不见了
2.下列做法中是用来减缓蒸发的是
(  )
A.将衣服晾晒在通风的地方
B.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四周扫开
C.将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洗头后,用电吹风吹头发
3.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蒸发需要吸热,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收热量
4.图1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1
A.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水一直没有达到100
℃,应加大火力
D.水的沸点是99
℃,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5.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2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6.当室内温度为20
℃时,把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3中能基本反映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
图3
二、填空题
7.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就加快了水分从周围物体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8.图4中甲、乙、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图    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速来加快蒸发的;图    主要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的。?
图4
9.如图5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子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
图5
(1)这种“简易冰箱”能起到降温保鲜作用的原因是        。?
(2)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
10.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的熔点和沸点,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物质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固态甲苯

熔点/℃
-38.8
-117
-95
80
沸点/℃
357
78.5
111
218
三、实验探究题
11.小明用如图6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图6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这时小明观察到水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如图    所示。?
(4)图丁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所描绘的水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是因为    (填字母)。?
A.实验操作错误
B.实验误差
C.当地气压低于一个大气压
12.利用如图7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图7
(1)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
(2)在烧杯上放置一个纸板,其目的是?       。?
(3)图乙中a图像是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沸腾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个大气压。?
(4)如果减少烧杯中水的量,水沸腾时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13.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和小林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 。?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滴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
(6)小林同学在公共卫生间洗完手后,用如图8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
 图8
14.如图9所示,A为试管,B为烧杯,两容器中装的都是水,当时的大气压为1.01×105
Pa。(酒精的沸点是78.5
℃)
图9
(1)当B中的水沸腾时,A中的水温度是    ℃,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如果A中装的是酒精,酒精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过程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C [解析]
晾晒衣服时,将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衣服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四周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将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可以使其表面空气不流动,可以减缓蒸发,故C符合题意;用电吹风吹头发,吹出的是热风,头发的温度比较高,同时空气流速增大,加快了头发上水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3.D [解析]
沸腾时尽管温度不变,但是也需要吸收热量。
4.C [解析]
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故A正确;
液体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故B正确;水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关,水沸腾时温度没有达到100
℃,说明气压低,加大火力不能提高沸点,故C错误;水的沸点是99
℃,说明此时大气压低于1.01×105
Pa,故D正确。
5.D [解析]
沸腾需要两个条件,液体达到沸点和能够继续吸热;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由于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这时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烧瓶内的水会再次沸腾。
6.C [解析]
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下降;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恢复到室温。
7.蒸发(或汽化) 吸收 
8.乙 甲 
9.(1)水蒸发吸热 (2)加快水分蒸发
[解析]
在这种“简易冰箱”中,水会沿着纱布“爬”上来,由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空气流速加大,能够促进纱布中水分的蒸发,水蒸发吸收饭菜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使得饭菜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保持较低的温度,这样饭菜就不会变质了。
10.水银或甲苯 酒精 酒精
11.(1)停表 (2)自下而上 (3)93 乙 (4)C
[解析]
(1)在实验中,需要用停表记录时间。
(2)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位置;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要根据温度计的长度确定横杆的位置,因此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实验装置。
(3)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此时是零上,读数为93
℃;图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图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
(4)根据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
℃,小于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因此当时的大气压小于一个大气压,故C符合题意。
12.(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2)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3)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低于
(4)c
[解析]
(1)由图甲知,装置中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2)在烧杯上放置一个纸板,其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3)由图乙知,水在沸腾时,继续从外界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沸点为98
℃,小于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因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故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大气压。(4)因当地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故减少水的量时,只是缩短了加热时间,故水沸腾时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
13.(1)液体表面积
(2)控制两滴水表面积和温度相同
吹其中一滴水
(3)错误 改变水温度的同时,没有控制两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
(4)避免木板吸水对本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5)液体的蒸发速度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
(6)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解析]
(1)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保持了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液体表面积不同,因此,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2)根据控制变量法,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保持两滴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对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3)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应控制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相同,而如果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则空气流动速度和温度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这样做是错误的。(4)实验中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是为了防止因材料吸水影响实验效果。(5)一滴油和一滴水滴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可做出的猜想是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6)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所以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因为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吹的是凉风。
14.(1)100 不会 (2)会
[解析]
(1)当B中的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保持100
℃不变,B中的水会向A中的水放热,所以A中的水也会达到100
℃,根据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A中的水要想沸腾,温度达到100
℃还要继续吸热,但是两容器中水的温度相同,A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2)如果A中装的是酒精,酒精的沸点是78.5
℃,比B中水的沸点低,因此酒精会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