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选择题
1.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最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民主思想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风俗习惯
2.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3.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教授经学、史学、理学和文学四门课程,后来院长朱一新将化学、光学等也加入课程中,并增加对国家治理政策的探讨。广雅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 )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科举制度的变化 D.民主思想的传播
4.“经过三十年洋跃进,清朝陆军洋枪数量‘甲乎天下’,海军位列‘亚洲第一’……”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天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某校的历史专用教室中,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展板上展出下列一图片,据此可知这一栏目的标题应是( )
A.民权民生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自强求富
6.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7.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创办轮船招商局
8.1875年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海军,到1894年分别建成了福建、南洋和北洋三支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举办洋务已经取得一致共识
B.军事实力已经匹敌欧美
C.海防建设取得一定规模
D.海军建设旨在保护海外贸易
9.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其中“杰出人物”包括( )
A.魏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詹天佑
10.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C.限制民族资本 D.抵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12.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13.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14.“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作用
C.性质 D.目的
15.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说:“正名办物枪炮之料,所需甚多,求之于夷,莫若求之于己,求富于己,方能自强不息,一时之费,得我万世之利也。”材料表明( )
A.汉阳铁厂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初衷
B.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全力支持
C.汉阳铁厂从根本上打破了外国的垄断
D.汉阳铁厂实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振兴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工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9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5 15 29696 100
材料三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请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上述认识,李鸿章等洋务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15 CBBBD DDCBA DDCBA
16.(1)变化: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运动:洋务运动。
(2)变化:农业税收减少,工商业税收(工商杂税收及其他收入)增加;工商业税收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答案必须体现农业税收和工商业税收的比较);关系: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列强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
措施: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同时兴办了轮船、铁路、电报等新式民用工业。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