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
科目 音乐 课题 《小鼓响咚咚》
班别 一(1) 执教老师
教材
内容
分析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拟人化的歌曲,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求同学们学会用强弱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歌曲的第一段歌词表示小鼓很神气,所以应该用强的声音曲演唱。歌曲第二段的歌词写到妹妹在睡觉,所以小鼓别响了,于是应该唱的弱一些。
学生
情况
分析 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情感丰富,可塑性较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些音乐基础和音乐理解能力,他们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比较强,从心理上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表演创作当中,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谈自己听音乐后的感受。经过一定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学会在课前收集必要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既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理念 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表演活动。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比不同的声音,分辨出强和弱。
2、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并教育孩子们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 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各种打击乐器等
教学
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唱一唱,跳一跳《娃哈哈》课前律动。(使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今天音乐课的学习。(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把学生带入浓浓的充满情趣的音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声练习,打手号复习1、2、3、5、6。(为新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设计意图:通过打手号,减轻了歌曲的难度,更增加了演唱的准确性。
)
(四)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的音乐课上来了位新朋友,请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1、猜一猜,老师介绍小鼓。
2、看一看、敲一敲:请同学上来敲敲。学生上台敲。(认识了小鼓,知道通过敲击小鼓的不同地方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为课中的环节做铺垫。)
3、欣赏歌曲:(出示歌曲)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播放视频《小鼓响咚咚》,欣赏完了,请你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
4、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3拍子怎样打?
5、(出示歌曲)听歌曲范唱,感受小鼓的歌曲。(初次感受歌曲)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聆听歌曲、感受节奏、发现歌词,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由此渗透思想教育。)
师生一起听着歌曲,一起打拍子。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型,3/4拍(强、弱、弱),感受强弱。(设计意图:学唱歌曲前,先让学生拍一拍,体会音乐中的强弱,为新课做铺垫)
6、全班同学拍打整首歌曲的节奏。(注意附点的地方,加强练习)。
7、师:小鼓响咚咚,我们跟琴用“咚”唱旋律,注意附点的地方,加强练习。(由听歌曲到掌握歌曲的旋律)
8、视唱歌谱。(巩固歌曲旋律的学习)
9、读歌词,加上歌词演唱。(第一段,F强、神气的小鼓,第二段,p弱、懂事的小鼓。)(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跟琴演唱,分组演唱。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歌曲)
(五)歌曲表演。(碰铃,叮铃铃;响板,哒哒;三角铁,叮铃铃,双响筒等。)
(六)小结。奖励再看动画的《小鼓响咚咚》,一起跟唱。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后请同学们用《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曲的旋律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
布置作业 课后用集体的智慧,用《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曲的旋律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
板书 设计
f
p
《小鼓响咚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