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上统编第1单元3我爱这土地 (教案+课件+导学案+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统编第1单元3我爱这土地 (教案+课件+导学案+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3 22:34:10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
(?http:?/??/?zhidao.?/?search?word=%E6%88%91%E7%88%B1%E8%BF%99%E5%9C%9F%E5%9C%B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探究展示: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答案
朗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6)?艺术特色: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三1.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http:?/??/?baike.?/?view?/?5465.htm"
\t
"_blank?)《岳阳楼记》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
(?http:?/??/?baike.?/?view?/?2982.htm"
\t
"_blank?)《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
(?http:?/??/?baike.?/?view?/?5465.htm"
\t
"_blank?)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宋·陆游
(?http:?/??/?baike.?/?view?/?2370.htm"
\t
"_blank?)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班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PAGE
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从朗读诗歌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共25张PPT)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是也引来了豺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在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艾青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
写作背景
2
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营造的氛围,进一步
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朗读。


整体感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细读感悟
诗人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
阅读诗歌第一节
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
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
予了悲愤的爱国者,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他对祖国、
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有何象征含义?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土地
祖国大地正遭受日寇欺凌。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象征中国人民心中的愤怒。
河流、风
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独立自由的曙光
黎明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
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名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
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人愿为祖国
献出一切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阅读第二节,谈谈它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主题,深化感情,呼应标题。
以设问的方式,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到对“我”的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描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在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后,对祖国越发深沉的爱和愈发强烈的痛苦。这是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诗歌赏析方法提示:
借技巧抓关键,透过意象看主题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能抓住意象和关键性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
比较阅读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扩展延伸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背景不同:
《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
《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
《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主题相近:
《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献身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赞美与爱恋的情感。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流”“风”“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对独立自由的曙光的期盼。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文安排在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单元提示里共有三点要求,一是关注具体意象,二是体会思想感情,三是借助朗读手段感受情感。
本课特点:《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0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编者把它安排到第一单元,其导引作用和显著地位可见一斑。
2.在学情方面: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一时已学过多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考虑,我把本课目标设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
(2)能找到诗歌的主要意象,说出土地的象征意义及作品表达的情感;
(3)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认同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标中要求以及本课文体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达到当堂成诵。
4.教学难点:因为作为当代新时期的城市的孩子对土地没有概念,没有感情,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二、
说教法
根据要构建高效和谐课堂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的教法:
一是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深沉悲壮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角色。
二是朗读法。新课标重视朗读,对朗读、默读都有严格要求,还要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律,本文文质兼美,字字含情,适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三是讨论法。讲意象隐含的象征意义时,用讨论法,可以生生讨论,可以师生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是点拨法。就是针对学生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相机点播来突破难点。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用好点拨可以让学生有拨云见日,如梦方醒的感觉。
三、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一是朗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读透,老师讲再多也没用,所以要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汲取知识营养。
四、
说教学流程
我们上课前一般有课前活动。有时轰炸背诵,有时美文积累,有时好书推荐等。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提前让学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天上的街市》《秋天》《沁园春·雪》,上课前进行两分钟轰炸,一般能检查10到20个人的背诵。
一、激情导入。(1分钟)
两分钟课前活动之后,是激情导入,本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有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捍卫她而披肝沥胆,在她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她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自己的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我上课喜欢用精致优美的语言开场,实践证明,它能奠定语文课堂的学习基调,既具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预习检测。(5分钟)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老师再补充。(艾青,原名蒋海澄,他对农民、对土地有儿子般的真情,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轰动诗坛。)然后检查的是字词,我会利用大屏幕检测反馈“喉咙”的“喉”、“黎明”的“黎”,还有“的、地、得”的用法。这样做是为正常的朗读课文蓄势,同时也为阅读课文,默写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读课文。(13分钟)
一读要读准读顺,读对了音,不卡、不重复就行。
二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我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基调去读,在这个环节可以插入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就能读出激昂悲壮的语气。指导学生要放开胆量,张开嘴巴读出来。
三读要从细节入手,读出重音停顿,让学生互相点评。
四读用齐读,用大屏幕上标好重音停顿的诗句辅助一下,尽量读出高潮,读出力量,学生读了这么多遍,有的人应该能背下来了。
有道是“三分诗,七分读”。这个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提高朗读能力,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这一板块,预计用时13分钟。
四、研读赏析。(15分钟)。
学生读完后心潮澎湃,这时顺势抛出问题思考,我在这个环节所设的三个主问题是:
第一个主问题:文章开头出人意料,他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有何用意?鸟结局如何?
在国难当头之时,连鸟都奋力抗争,何况是人呢。让人联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极强的鼓动力。最后鸟死了,连羽毛都化成泥土,让人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甘于为祖国牺牲的精神。
第二个主问题:用笔划出鸟儿歌唱的几个对象,分别指出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这里“土地”象征着被日寇侵犯的国土,或是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着人民内心悲愤的心情,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小日本儿侵略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抗日胜利的曙光!这四个对象的核心是“土地”。
第三个主问题:最后一段的作用。这个题中考常考,启发学生说出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用了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直抒胸臆,抒发爱祖国、爱土地的感情等要点。
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3分钟)
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仿写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学生思维卡壳,那么老师在启发的时候可以随口说几句,如“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带微笑?因为我考试考得实在是好。”“为什么我的心里老是郁闷?因为我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为什么我心中有丝丝伤感,因为我对我的成绩感到不满。”再让学生仿写,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六、课堂小结。(2分钟)
本课的收获,可以让学生谈一谈。
通过本课小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既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熏陶,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从而真正彻底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默写这首诗,并预习《乡愁》,争取三分钟背过。
2.继续背中考要考的六首现代诗。
3.课外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前两个题为备考做准备,最后一个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扩大其知识面。
八、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象征:

=

土地
=
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土地
河流

黎明
主旨:
爱土地
爱祖国
板书设计能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主旨、写法一目了然。
结束语:以上是我的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发言,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兴趣的培养,注重内容的理解,注重写法的借鉴是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课堂鲜活生动,让学生爱学、会学语文,是我的课堂追求。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