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
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乡愁》说课稿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
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共21张PPT)
乡愁是深切的思乡之情,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在一轮明月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在一封家书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在迷蒙的烟水中……
无形的乡愁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万般形态,在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诗歌《乡愁》。
新课导入
3
乡愁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
烈的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2017),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和翻译工作,将这四项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代表作】《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常处于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朗诵课文
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朗诵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初步感知
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来读呢?
请大家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诗歌通过什么顺序来表现“乡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时间顺序,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恰恰就是诗人的一生。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借助什么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借物抒情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意象包含的情感: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哀
恋国之思
思乡爱国之情,渴望祖国统一。
把乡愁浓缩到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分析意象前的修饰词的表达效果。
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情感,更具一种崇高美。
思考:本文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最后一节诗是主旨的体现,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的《乡愁》美在哪里?
寓变化于统一。统一,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诗人注意了长句、短句的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1.结构美
写法探究
除了“头”字有规律的重复外,尾韵并不严格,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更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2.音乐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乡别。
3.对称美
时
间
空
间
意
象
情
感
小时候
母子异地
邮
票
母子之情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
票
夫妻之爱
后
来
坟墓内外
坟
墓
丧母之哀
现
在
海峡两岸
海
峡
恋国之思
乡
愁
思念故土和亲人
期盼祖国的统一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春天遂想起
阅读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歌《春天,遂想起》,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乡情结和爱国情怀,探究其在意象、语言、结构上与《乡愁》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2
能够理解本诗内容,学习诗歌美的形式,美的意象,会运用凝练含蓄的语言。3能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
理解本诗内容,学习诗歌美的形式,美的意象,凝练含蓄的语言
难点
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法
情境激趣、引导点拨
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预习导航】1
资料积累A学生整理作家档案B
了解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2
课前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乡愁。提示:可以朗诵诗句,哼唱歌曲,展示画面,表演小短片等。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朗读要求: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深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自主学习】(时间8分钟)1分析余光中的《乡愁》本诗采用了什么顺序表现乡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愁?作者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分别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形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析席慕容的《乡愁》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用了哪三种意象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主题,语言和结构等方面思考。)【合作共赢】读完两首《乡愁》,你一定为诗中浓浓的思乡情所打动,内心也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长居海外的游子说,请将你内心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在下面,以表达故乡人对他们盼归的心理。请从这两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作赏析。【小试牛刀】席慕容在诗中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首表达自己对故乡情感的诗,不少于三节。【反思】
八
年级第一单元_《
乡愁
》_经典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生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
《乡愁
》答案:
【预习导航】
A作家档案
余光中,台湾诗人。席慕容,台湾女作家。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自主学习:
1分析余光中的《乡愁》
(1)本诗采用了什么顺序表现乡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时间顺序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愁?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母子分别)给母亲寄信;
(夫妻分别)乘船去看新娘;
(母子死别)祭拜母亲;
(游子与大陆分离)遥望祖国
作为诗歌,前三种离别都不是实写,都是隐喻和铺垫,最后所表现的背井离乡之愁才是中心。
(3)作者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分别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形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有限的时空里蕴涵了无限的深厚的思乡情感。
2?
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用了哪三种意象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
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②
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③
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合作探究: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主题,语言和结构等方面思考。)
主题上,都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余光中的《乡愁》结构和语言很讲究,全诗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都相同,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每节之中长句与短句错落搭配,这样就使得整首诗既工整又活泼,寓变化于统一。而且每节的第二、三、四句的语言基本一样,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音乐的回环往复和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全诗形成了一种隽永悠长、低回怅惘的美感。
可以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幅布局严谨的画。
而席慕容的《乡愁》着眼画意,随意挥洒,更像一幅写意水墨画。
【合作共赢】略
【小试牛刀】略乡 愁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
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
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三、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故乡情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不足之处
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经历有限,对乡愁的理解和体会较浅显、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