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47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47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6: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
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
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回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回顾: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农民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
农民阶级
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救亡之路在哪里?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士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 —— 梁启超《释革》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866-1925)
同盟会合影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第19课
课程目标:
①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②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一篇 革命之因
辛亥革命背景与条件
满清末年,由于政治的政体腐败,种族矛盾计划,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致使国家面临覆灭的命运,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马海波
一、革命之因
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材料一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
根据兴中会会员谢缵泰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图
材料二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签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1901年到1905年,先后颁布30多道上谕,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推行新政。1905年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10月,除新疆奏明缓办外,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清廷空前孤立。
【拓展延伸】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皇权由法定;维护封建君权 一场骗局!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内容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材料三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材料四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
—邹容《革命军》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1905年8月,日本东京, 中国同盟会成立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材料五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核心
整理
三民主义
民生
民权
问题:通过漫画发现三民主义有哪些局限性?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 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6)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
材料六
(7)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材料七 保路运动
思考:如何理解?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与条件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
第二篇 革命之路
辛亥革命爆发及过程
武昌起义
二、革命之路
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10.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 南京
清帝退位与清王朝统治的结束:1912.2.1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2.15 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11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革命扩大到全国,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清。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1.武昌起义
二、革命之路
二、革命之路
2.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10.11
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湖北军政府安民告示
五族共和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二、革命之路
3.中华民国的建立
2.1 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月5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次內阁会议召开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影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革命之路
4.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二、革命之路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③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3月11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三权分立
第三篇 革命之思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
三、革命之思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杨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有疑义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革命目标等角度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观点二: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
积极性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国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材料一:“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
材料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主要要原因。“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材料二: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1914年—1918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创办人
地址
企业
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
保兴面粉厂
“状元实业家”张謇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社会生活: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社会生活近代化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
材料二: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
材料: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性质:
积极: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国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风俗文化上: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社会生活近代化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整理
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共和国之基”
辛亥革命祭
百年之前,你傲立街头,高喊着口号为中国而战;百年以后,你成为传奇,静静地守护着历史沉浮。也许,正如约翰·肯尼迪所说:“历史犹如一条船,载着当代人的记忆驶向未来。”
你心中的辛亥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革命之因
革命之路
革命之思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四川保路运动
1.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可以嫁接
1
2
3
4
5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
6

【素养提升】
1
2
3
4
5
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解析 题干材料“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反映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
6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作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兴中会的成立
D.洋务运动
1
2
3
4
5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相关资料,可以用来研究1911年武昌起义相关的保路运动,B项正确。
6

4.“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1
2
3
4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指的是废除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故B正确。
5
6

5.(2020·山东嘉祥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民主共和制
1
2
3
4
5
6

1
2
3
4
5
解析 三权分立在中华民国政体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针对袁世凯的,故A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总统制,故B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架空即将担任总统的袁世凯,故C项正确;
民主共和制本身并不针对袁世凯,故D项错误。
6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前者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后者是指辛亥革命以后,一些社会陋习发生了变化,如剪掉辫子、禁止缠足等等,故C项正确。
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