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21-2022学年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课时作业(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21-2022学年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课时作业(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04 06: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21-2022学年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同步作业
1.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影响环境
3.蜣螂滚粪球,草生长旺盛,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选择环境
4.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要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茂密的灌木丛和树林中的湿度。获得的数据中起对照作用的一组是( )
A.裸地树林 B.树林 C.茂密的灌木丛 D.任意一组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6.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活动中,最好选择在哪种天气条件下进行( )
A.
B.
C.
D.
7.测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所用的仪器是(???)
A.干湿计?????B.湿度计?????C.气压计?????D.温度计
8.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时段,以下环境中,空气湿度最大的是(???)
A.裸地 B.草丛 C.灌木丛 D.森林
9.以下哪种情形是生物改变环境的实例( )
A.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
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 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
10.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
A.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
11.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选择带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
B.可以用温度计代替湿度计进行测量
C.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把湿度计放在地上
D.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1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现象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 )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莲藕的茎和叶柄是中空的
13.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 )
A.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降雨量 B.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C.提高大气氧含量,减少降雨量 D.降低大气氧含量,增加降雨量
14.在科学探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坪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以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___________;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____________。
15.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的湿度,每地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在表中。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1.为什么每个环境要测个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甲和图乙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请说出图甲和图乙表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图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生物既要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A中说明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B中,蚂蚁的改变了环境,符合题意C中描写的是环境的变化,不符合题意;D中说明的是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故选B。
2.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蚯蚓在土壤中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蜣螂滚粪球,使土壤肥力增强,草生长旺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4.答案:A
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植物越多,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越大。本探究实验中灌木丛和树林为实验组,裸地为对照组。
5.答案:B
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环境对空气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原理。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失水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植物的蒸腾作用受阳光的影响,在晴朗的天气,植物的蒸腾作用旺盛,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7.答案:A
解析: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汽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密度的百分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
一般来说夏季室温为时,相对湿度控制在比较舒适;冬季室温为时,相对湿度在,所以测量空气的湿度一般用干湿计.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8.答案:D
解析:植被越茂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的湿度越大,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三者相比,从茂盛程度上看,最茂盛的应该是森林,然后是灌丛,其次是草地,最后是裸地,因此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是:森林>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9.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
A、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是睡莲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是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是野鸭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氧气,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与能改变环境。地衣能够生长在岩石上,使岩石分解,促进土壤层的形成,为后来的植物提供定居的场所,说明生物能改变环境。
11.答案:D
解析:A、只选择带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只能测量温度,不能测量湿度,因此不能代替.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应把湿度计应放在树杈上,放在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其他的三项体现的是环境影响生物。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是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提供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吸收地下的水分,通过植物表面的气孔,使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从而能增加降雨量。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14.答案:植被不同,空气湿度不同;某处一天空气湿度的变化;三处湿度的不同和变化
解析: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如表格、 曲线、条形图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坪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知道三处的湿度差异;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一天的湿度变化;如果把三处的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图 上,还可以比较三处湿度的不同和变化。
15.答案:1.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2.不能;有雾湿度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天中草地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一天中同一时间裸地、草地和灌木丛的相对湿度
4.①植物对环境空气湿度有影响;②植被状况越好,同一时间空气相对湿度越大
解析:1.每个环境要测三个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会使测定的结果不准确。
3.图中表示的是一天中草地的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图乙表示的是一天中同—时间裸地、草地和灌木丛的相对湿度。
4.从题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植物对环境空气湿度有影响;②植被状况越好,同一时间空气相对湿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