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尊重科学、敢向权威挑战、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作者简介: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叙述袁隆平探索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具体过程,表现了他深入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二部分(创新是料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介绍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用事实证明了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叙写袁隆平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谣言,表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重点介绍袁隆平的“梦想”和“战略设想”,表现了他目光远大、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
四、学习课文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1)事件: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2)事件: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品质: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3)事件: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品质: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4)事件: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品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事件: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品质: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本文选材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1)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3.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
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正标题:(1)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4.第18段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1)权威的否定;(2)有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朝笑;(3)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5.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6.联系上下文,分析第21、22段袁隆平的性格特点?
明确:
这两段集中体现了袁隆平敢于捍卫真理的特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从稻田里走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当听到不同的声音与发现的事实不符时,他能够不计得失地去澄清事实。有人否定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时,袁隆平并没有恼火,而是通过报纸,用详实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给了有力的回应,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而对湖南盲目大面积推广“玉米稻”一事的坚决阻止,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忠于真理的勇气。
7.第31段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明确:
用一连串具体、真实、客观的数据来展示袁隆平所从事的研究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粮食问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袁隆平在开罗会议上所进行的发言的科学性;同时还照应了本段的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竟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了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带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都窝到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选自庄志霞《袁隆平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土。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E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4.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可以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②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③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解析:
1.B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E项中的“不计名利”虽然符合袁隆平的实际,但在原文中表现并不充分,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C项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A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广为人知,不是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D项“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因而B、E两项为最恰当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