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07: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案
学习目标
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难点: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最具代表性。
??
三、总体感知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一、梦之由: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作者对现实天姥的景仰与向往;
二、梦之境:写出作者的梦境之美,表现出坐着的兴奋与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梦之感:写出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士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导读理解
1、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天姥同样神秘而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秘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五岳、赤诚、天台,衬托其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秘天姥的强烈愿望。
3、读②段,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读“洞中仙乐”部分,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解,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奇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读③段,思考段中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人生如梦
6、“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7、“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8、“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自我检测
作业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句,“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下面是分别描写它们的诗句,次序乱了,请选出符合上面排列次序的一组。( )
①西当绝漠雄秦塞,东控深溟壮帝畿。 ②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③翠岭千重色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 ④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
⑤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A.①③④②⑤ B.④⑤③①② C.④⑤②①③ D.④①③②⑤
2.《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3.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2)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C?
2.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3.(1)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2)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