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
重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难点: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词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藏书甚富。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又叫“李三瘦”。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偏偏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喝酒,赌博,丧夫,改嫁,休夫,我行我素。她写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词宗,与李后主、苏轼并肩。她写诗,也是中帼不让须眉,豪情天纵。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一座名字就是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用清冷之景抒写女主人公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
下片:用肃杀凄凉秋景,进一步抒写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痛苦。
四、学习课文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
愁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
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5、如何理解“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确: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6、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明确: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7、分析意象
“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2)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3)梧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本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自我检测
1.下列各组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
2.下列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词人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托出了愁苦之深。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4.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B
3.B;
4.“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结尾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解析:
1.B项,“猛”应为“艋”。C项,“陨”应为“损”。D项,“子”应为“字”。
2.“三杯两盏淡酒”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是言酒量之少,词人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3.应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4.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理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再结合全词的内容分析,可知结尾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