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 》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 》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07:33:55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长沙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B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解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设问。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B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解析】 “忆”所支配的对象包括全句,为了强调它要单独停顿;“稠”表达思想感情,应单独停顿。
(202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故选D。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①分析对偶构成:_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②表达效果:_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要实现宏伟蓝图;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解析】 ①处为总领句,可抓住下文“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宏伟蓝图的角度进行解读。②处照应前文“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从劳动的角度进行解读。③处联系前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时代变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7.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
答: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
【解析】 上文语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抓住“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提取关键词“蓝图”“劳动”“开创”,用对偶或排比进行建构。
8.将下面几个句子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该片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答: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解析】 首先确定单句的主干:主语“《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谓语部分“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其他信息可作为句子的枝叶部分插入句子中。
二、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送瘟神(其二)①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 ①本诗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写下的两首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9.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描绘出新时代新中国的画面,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B.颔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
C.颈联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从而体现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具体内涵。
D.尾联点明送瘟神的主题。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深意,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庄严感,表现了毛泽东积极豪迈的情感。
【解析】 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调侃,包含着对瘟神的嘲笑意味,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幽默感,表现了毛泽东积极豪迈的乐观之情。
10.本诗颔联是怎样描写新中国欣欣向荣,战胜瘟神的景象的?
答:示例:拟人。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赋予“红雨”和“青山”以人的主动性。表现出新中国劳动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景象的豪情壮志。
【解析】 全诗以高昂的情绪写新社会劳动人民改天换地、消灭血吸虫病、创造新生活的动人情景,形象说明送瘟神伟大力量的源泉。颔联是写景句,“红雨随心翻作浪”,“红雨”是落花的意思。这里是说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极写风光烂漫。“青山着意化为桥”,“着意”是有意的意思。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为人民作桥梁。“红雨随心”“青山着意”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描写山山水水之驯服,表现出新中国劳动人民的昂扬斗志,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歌颂人民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贺新郎·别友①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 ①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对爱妻的愧疚,表现了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儿女私情的情怀。
C.词的下阕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解析】 “全词一派婉约之风”错,原文“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意思是“凭割断愁丝恨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三句气象雄拔,风骨奇高,豪情万丈,可见这首词婉约为主,婉约中有豪情。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示例:(1)革命夫妻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形容眼角眉梢似乎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一句更是婉转,肠已断,孤旅天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哀伤。
(2)革命者昂扬的豪情。“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离恨的丝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一句气象雄拔,风骨奇高,豪情万丈。
【解析】 联系标题《别友》,“别”字表明离别;结合注释“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写的是革命夫妻的离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意思是“眼角眉梢似乎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以情态的描写刻画出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意思是“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肠已断”“天涯孤旅”,表现出离别的哀伤。“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意思是“凭割断愁丝恨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为实现伟大事业,要割断情意缠绵的“愁思恨缕”,要有“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决心和气魄,表现出革命者昂扬的豪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念奴娇·井冈山①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 ①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B.“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C.“犹记”两句,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阕“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民主革命胜利的喜悦。
【解析】 “词的下阕‘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错误,“万怪烟消云落”使用了夸张和比喻,意思是“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万怪”将旧中国的各种大小反动势力比喻成“妖怪”,这是比喻,“烟消云落”使用夸张,没有拟人修辞。
14.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答:示例:上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描写了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同时通过亭台楼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解析】 词上片前三句中,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井冈山壮丽的总体风景画图。春末夏初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旧地重游,诗人看到的除风景依旧在之外,还“多了楼台亭阁”,在五井碑前面或在黄洋界上汽车往来疾驰如飞,想当年这里曾是浴血战场,如今却成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物随心动,诗人面对如此沧桑巨变发出感叹,化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二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出作者的观览感受,祖国的江山如同图画般美好,抒发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上片所写的景是乐景,所抒发的情也是乐情,所以属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沉 钟
袁可嘉
让我沉默于时空,
如古寺锈绿的洪钟,
负驮三千载沉重,
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
把无垠还诸苍穹,
我是沉寂的洪钟,
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锈绿的洪钟,
收容八方的野风!
1946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传达了“我”面对荒漠时空的孤独感受,起句“让我沉默于时空”,气象宏大有力。
B.“负驮三千载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将深厚的历史感和清醒的现实意识交织在一起。
C.“我是沉寂的洪钟,沉寂如蓝色凝冻”,洪钟沉默不语是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D.作者借“负驮三千载沉重”的沉钟,来写其在对自我与世界平衡点的探寻中的生命体验。
【解析】 “洪钟沉默不语是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错,这两句意在强调洪钟默默地坚持做自己。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洪钟,以洪钟的身份来描写形象,记叙行为,抒发情感。
B.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使用反复的手法,在增强语势的同时,使语言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富有美感。
C.诗歌用第一人称来抒情,有利于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D.诗歌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节的“窗外风雨”与最后一节的“收容”遥相呼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解析】 “使用反复的手法”错,诗歌没有使用反复的手法。
3.“收容八方的野风”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示例:这句话本指洪钟以自己阔大的形体来收聚容纳不同方向的风;象征义是“我”以宽广的胸怀吸收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思想,人生的方向将更为豁然开朗。
【解析】 “收容八方的野风”中“收容”是“接纳”的意思,“野风”是指还没有获得认可的各种各样的风。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是自己有足够阔大的心胸,愿意倾听与接纳不同的思想和声音,来展示自己的豁达和豪迈情怀。
4.诗歌塑造了洪钟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饱经沧桑,锈迹斑斑。由诗中的“锈绿”“负驮三千载沉重”可知洪钟历经三千载,饱经风雨洗礼而锈迹斑斑。②甘愿忍受寂寞。诗中写洪钟“把波澜掷给大海,把无垠还诸苍穹”,甘愿做一个“沉寂的洪钟”。③乐观豁达。由诗歌最后一节可以看出洪钟看淡人生的苦痛,并张开怀抱,接纳八方的野风。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梳理诗歌中对洪钟的描写,从外在的形象特点和深层的形象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锈绿的洪钟”“沉寂的洪钟”等都是对洪钟形象的直接描写,最后一节则是对洪钟意象的升华,“生命脱蒂于苦痛,苦痛任死寂煎烘”表现了生命之沉重,而洪钟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而是“收容八方的野风”,这体现了洪钟的乐观豁达。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黄河落日


等了五千年
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
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
太阳,风风火火
望一眼涛涌的漩涡
终于落下了
辉煌的、凝重的
沉入滚滚浊波
淡了,帆影
远了,渔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树,严肃的鹰
倔强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气息的枯黄的草色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阳
坐在大河上回忆走过的路
历史已成废墟
草滩,爝火
峥嵘的山,固执的
裸露着筋络和骨骼
黄土层沉积着古东方
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
远了,马鸣
断了,长戈
如血的残照里
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
一个字一个字
像余烬中闪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荡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中“染红”一词赋予太阳动态美,同时暗示时间的流逝,语言极为传神。
B.“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沉入黄河的壮美景象,营造了雄浑的氛围。
C.“远了,马鸣/断了,长戈”写第四节所描述的历史风云已经远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D.“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中“闪烁”的不仅有星星还有唐诗,形象地写出了唐诗的辉煌灿烂。
【解析】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错,这两句只是在客观描述历史的风云变幻,没有对战争的反思之情。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等了五千年”以等待的时间之长衬托这一刻的重要性,同时为后文描写黄河落日的壮美做铺垫。
B.“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的/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C.“一个字一个字”运用反复的手法,说明唐诗字字珠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唐诗的礼赞之情。
D.诗歌第二、四节均以四个结构相似的二字词语起首,音韵和谐,给人以回环往复之感,耐人寻味。
【解析】 “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错,这里的景物描写是虚写,主要表现的是黄河流域的沧桑巨变。
7.作者为什么要以“黄河落日”为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黄河”“落日”是本文主要描绘的意象;②“黄河”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落日”具有厚重、沧桑和可再现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礼赞之情。
【解析】 根据诗歌内容,可从内容上和主题上组织答案。从内容上看,本诗主要描写的就是黄河落日。从主题上看,第三节描绘的黄河的特点是气势磅礴,从第一节“辉煌的、凝重的”一句可以看出落日的厚重和沧桑,再结合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第四节中的“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可以看出,写“黄河”“落日”这两个意象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礼赞之情。
8.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答:①运用先静后动、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黄河的不同凡响,颇具震撼力。②“凝思的树,严肃的鹰/倔强的陡峭的土壁”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时黄河周围环境的寂静。③“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非凡气势。
【解析】 “帆影”“大地全在沉默”描写的是静景,“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写的是动景,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用“凝思”形容树,用“严肃”形容鹰,用“倔强”形容土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落日时黄河周围环境的寂静。“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黄河的非凡气势。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月亮里的声音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梁上泉
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抱住了一个
圆圆的月亮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
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
月亮里只有个广寒宫,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
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
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
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
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
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
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1957年3月17日-6月1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你的长裙拖着红霞,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既写月琴手沙玛乌兹的衣着,也交代其演出的地方。
B.“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作者听月琴时产生的联想,也是对美妙的月琴声的赞美。
C.“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写出了月琴手沙玛乌兹凄凉的身世和家庭的贫寒。
D.“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诗人听完月琴归来,琴音还像月光一样萦绕在身边。
【解析】 理解不正确,这是对月琴手深情演出产生的联想,交代月琴演奏的内容。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
B.第四节是描写月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是比喻手法。
C.“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使用了想象、夸张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诗通过一位月琴手的演奏,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解析】 “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错误,“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强调沙玛乌兹演奏的月琴声之美妙,是想象。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两个小题。
①这首诗第一节中“圆圆的月亮”指什么?
②“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的意思是什么?
答:示例:①指月琴。②用月琴的演奏来反映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新生活的美好景象。
【解析】 “圆圆的月亮”是“抱住”的宾语,而该句的主语是“你”,结合诗歌副标题“给月琴手沙玛乌兹”可知,这里指的是“月琴”。“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意为用月琴来反映家乡的一切,再结合下面的具体描写可知,沙玛乌兹的月琴演奏反映了家乡解放前的苦难、解放时的欢乐和解放后的美好景象。
12.诗人在描写美妙的月琴声的时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琴声”是听觉,而“不化的银霜”是视觉,这是用视觉来写听觉,以“郁结”“不化的银霜”来凸显乐曲之沉郁,展现解放前人们生活的沉重。②“一条欢腾的金沙江”,“琴声”是听觉,“金沙江”是视觉,这是用视觉来写听觉,以“欢腾的金沙江”凸显乐曲之欢快,展现解放后人们的欢欣。
【解析】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如“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欢腾的金沙江”“满街的月光”等句,诗人用视觉来描绘听觉,把无形的琴声写得生动感人。1.
沁园春·长沙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02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
8.将下面几个句子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该片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二、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送瘟神(其二)①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 ①本诗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写下的两首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9.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出新时代新中国的画面,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B.颔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
C.颈联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从而体现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具体内涵。
D.尾联点明送瘟神的主题。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深意,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庄严感,表现了毛泽东积极豪迈的情感。
10.本诗颔联是怎样描写新中国欣欣向荣,战胜瘟神的景象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贺新郎·别友①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 ①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对爱妻的愧疚,表现了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儿女私情的情怀。
C.词的下阕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念奴娇·井冈山①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 ①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B.“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C.“犹记”两句,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阕“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民主革命胜利的喜悦。
14.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沉 钟
袁可嘉
让我沉默于时空,
如古寺锈绿的洪钟,
负驮三千载沉重,
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
把无垠还诸苍穹,
我是沉寂的洪钟,
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锈绿的洪钟,
收容八方的野风!
1946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传达了“我”面对荒漠时空的孤独感受,起句“让我沉默于时空”,气象宏大有力。
B.“负驮三千载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将深厚的历史感和清醒的现实意识交织在一起。
C.“我是沉寂的洪钟,沉寂如蓝色凝冻”,洪钟沉默不语是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D.作者借“负驮三千载沉重”的沉钟,来写其在对自我与世界平衡点的探寻中的生命体验。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洪钟,以洪钟的身份来描写形象,记叙行为,抒发情感。
B.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使用反复的手法,在增强语势的同时,使语言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富有美感。
C.诗歌用第一人称来抒情,有利于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D.诗歌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节的“窗外风雨”与最后一节的“收容”遥相呼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3.“收容八方的野风”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诗歌塑造了洪钟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黄河落日


等了五千年
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
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
太阳,风风火火
望一眼涛涌的漩涡
终于落下了
辉煌的、凝重的
沉入滚滚浊波
淡了,帆影
远了,渔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树,严肃的鹰
倔强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气息的枯黄的草色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阳
坐在大河上回忆走过的路
历史已成废墟
草滩,爝火
峥嵘的山,固执的
裸露着筋络和骨骼
黄土层沉积着古东方
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
远了,马鸣
断了,长戈
如血的残照里
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
一个字一个字
像余烬中闪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荡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中“染红”一词赋予太阳动态美,同时暗示时间的流逝,语言极为传神。
B.“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沉入黄河的壮美景象,营造了雄浑的氛围。
C.“远了,马鸣/断了,长戈”写第四节所描述的历史风云已经远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D.“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中“闪烁”的不仅有星星还有唐诗,形象地写出了唐诗的辉煌灿烂。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了五千年”以等待的时间之长衬托这一刻的重要性,同时为后文描写黄河落日的壮美做铺垫。
B.“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的/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C.“一个字一个字”运用反复的手法,说明唐诗字字珠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唐诗的礼赞之情。
D.诗歌第二、四节均以四个结构相似的二字词语起首,音韵和谐,给人以回环往复之感,耐人寻味。
7.作者为什么要以“黄河落日”为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8.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月亮里的声音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梁上泉
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抱住了一个
圆圆的月亮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
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
月亮里只有个广寒宫,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
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
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
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
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
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
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1957年3月17日-6月1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的长裙拖着红霞,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既写月琴手沙玛乌兹的衣着,也交代其演出的地方。
B.“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作者听月琴时产生的联想,也是对美妙的月琴声的赞美。
C.“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写出了月琴手沙玛乌兹凄凉的身世和家庭的贫寒。
D.“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诗人听完月琴归来,琴音还像月光一样萦绕在身边。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是描写演奏的声音亦真亦幻。
B.第四节是描写月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是比喻手法。
C.“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使用了想象、夸张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诗通过一位月琴手的演奏,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两个小题。
①这首诗第一节中“圆圆的月亮”指什么?
②“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的意思是什么?
12.诗人在描写美妙的月琴声的时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