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基础题(20分)
1.
(8分)(每空一分,每多、漏、错字,扣1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长河落日圆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3分)(每空一分,多、漏、错字,扣1分)
(1)持之以恒
(2)恪守
(3)经世奇才
3.(3分)?D?(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宽广:面积或范围大。宽厚:①?宽容厚道;②?深沉浑厚;③?宽阔厚实。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有优点,各有所长。平分秋色:形容二者一样出色,分不出高下)
4.(3分)D
(删去“左右”)
5.(共3分)答案:(1)示例:漫画左边是四位客人饱享美食后开心地展示自己已经吃光、没有剩饭剩菜的餐盘,并将餐盘向右边投掷;盘子在空中就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呈抛物线状准确地被右边一位酒店的清洁员接住并收人洗碗池中,正上方在空中飞舞的盘子上写着漫画的主题“光盘行动”。(2分)
(2)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具体行动,言之有理即可。(1分)
二、阅读(46分)
(一)(17分)
6.(3分)C(使..劳累。A.出名,有名/命名;B.空白,引申为没有功名/古人罚酒用的酒杯;D.当时/时间)
7.(3分)(1)听从(2)所以,因此(3)⑤
8.(3分)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9.(2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关键词“上”“人”每个0.5分,句意通顺1分)
10.(3分)C(甲文“洁身自好”说法不妥;乙文中“器重”刘禹锡的是王叔文而不是太子)
11.(3分)甲文赞颂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分)乙文流露出作者对刘禹锡才华横溢的热情赞赏(或:由衷钦佩),(1分)以及对其人生经历坎坷的深切同情。(1分)
附参考译文: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
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
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
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
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
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
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
上书给宰相,(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
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12.(3分)B(材料二只能反映刘先生不支持孩子“在作业”中使用网络新词,且一个家长的态度并不“普遍”)
13.(3分)(1)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2)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4)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14.(3分)示例一:我认为网络新词不能在学生作文中使用。(1分)因为网络语言随意、不稳定性大;它追求简便新奇,但也由此出现严重的粗俗化倾向,极大地糟踢了汉语的纯洁与美感;学生如果过早地使用网络语言,会严重损害其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3分)
例二:我认为学生作文中可以使用网络新词。(1分)因为语言从文言文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文,一直是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网络新词体现了网民们对预言更新的期待,如“尬聊”这样的新词很好地表情达意,必将促使越来越多的词汇增强语言的活力。(3分)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持哪种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15.
文章以“父亲的汗水”为题,形象生动,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并揭示了主题;(1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1分)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共3分)
16.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而又具气势地写出父亲割麦发出的声响(1分),表达了对父亲强烈赞颂和深切关注之情(1分)。(共4分)
17.
父亲是一个勤劳坚韧,不畏艰辛,踏实能干,勇于承担家庭重任的农民。(2分,写出两点即可)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热烈的赞美,深挚的同情,努力效仿和追随。(2分)(共4分)
18.相同点:都聚焦父亲的一个细节特点,本文聚焦父亲的汗水,用汗水表现他的辛劳、他的担当;《背影》聚焦父亲的背影,用背影表现他的人生坎坷,他对儿子的关爱。不同点:本文是即时叙述,描写父亲在一个劳动场景中的剪影;《背影》是事后回忆,并且在首位都反复强化父亲的背影。(共5分,相同点和不同点各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
19.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1分)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1分)充分揭示了严监生吝啬的本性,(1分)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1分)(共4分)
20.示例:①小说的讽刺艺术值得借鉴,比如范进中举的故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来表现作者对这一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和对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2分)(共4分)
②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值得借鉴,比如作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沈琼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细节刻画、语言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如“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泼辣大胆、果断沉着、有理有节、毫无忸怩作态的奇女子形象。(2分)(举其他的例子也可)
(如果是答结构、语言方面的特色,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1.
【作文评分等级参考】
作文等级
?
?
?
?
?
?
?
?
?
?
?
?
?
?
评分标准
一类卷(50~45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44~40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39~30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29~15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14~0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1.立意深刻。2.构思独特。3.语言优美。4.富有个性。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没有标题扣2分。2.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最多扣3分。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附件1:
双向细目表
试卷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知识点
试题难度
考查目标(能力)
易
中
难
识记
理解
运用
1
默写题
8
古诗词
√
√
2
词语题
3
字词
√
√
3
选择题
3
词语运用
√
√
4
选择题
3
病句
√
√
5
语言运用题
3
漫画赏析
√
√
6
选择题
3
一词多义
√
√
7
词语解释题
3
重要实词解释
√
√
8
断句题
3
断句
√
√
9
翻译题
2
翻译
√
√
10
选择题
3
文章理解
√
√
11
简答题
3
文本比较
√
√
12
选择题
3
筛选信息
√
√
13
简答题
3
提取信息
√
√
14
简答题
4
开放题型
√
√
15
简答题
3
标题作用
√
√
16
简答题
4
赏析句子
√
√
17
简答题
4
人物形象
√
√
18
简答题
5
课内外比较
√
√
19
简答题
4
情节概括题
√
√
20
简答题
4
艺术特色
√
√
21
作文题
50
写作
√
√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栏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用2B铅笔在每张答题卡的“考场号”栏、“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3.请注意题号顺序。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栏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用2B铅笔在每张答题卡的“考场号”栏、“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3.请注意题号顺序。语文命题大赛试卷
说明:
1.全卷共7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0分)
1.根据语境默写古诗词名句。(8分)
读古典诗词,你会发现诗人笔下就是一个美的世界。“(1)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款款而至;“(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个漫天雪飞的冬季骤然而降;你的眼前还会浮现“大漠孤烟直,(3)
”(王维《使至塞上》)的奇异风光,在诗词里,我们更读到了一种家国情怀之美。有“(4)
,
”(杜甫《春望》)借花鸟抒写忧国伤时之感;有“(5)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情怀。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世,贵在刚毅坚韧,贵在(1)
chí
zhīyǐ
héng,贵在努力奋进。从古至今,不乏(2)kè
shǒu君子之道的人物。他们有的独领风骚,是当时的(3)jīng
shì
qí
caí;有的低调谦逊,是后世的学习典范。
3.?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___而来的。古筝以其多变的指法,________的音域,深受民众喜爱。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________。
?演化??
宽厚??
平分秋色?
?B.?演绎
??宽广??
平分秋色
?演绎?
?宽厚?
?各有千秋?
?D.?演化
??宽广??
各有千秋
4.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化生活领域,虚拟世界正在为我们提供新的文化载体。近年来,各地博物馆纷纷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馆藏内容“搬”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文化热点。B.通过网络,公众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一览故宫全貌,也可以“游览”一系列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通过“虚拟在场”一饱眼福,“云端”的文化生活惠及了广大的人群。
C.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虚拟世界的价值得到尤其显著的体现。D.某线上音乐会创造了数亿人次左右的收看纪录,数以千计的学术讲座通过“云端”免费向公众开放。这说明,“虚拟”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必要辅助,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下,甚至能发挥及时的“补救”功能。
5.中华民族有悯农惜粮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健康节约的粮食观、饮食习惯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请仔细观察下方这幅漫画作品《行之有效》,回答问题。(3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2分)
(2)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的好习惯,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一起努力,请你说说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1分)
二、阅读(46分)
(一)(17
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电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尊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禹锡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往来无白丁/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无案牍之劳形/必先劳其筋骨
D.时无在其右者/时不我待
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所言必从
参考成语法:言听计从
(1)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
课内迁移法: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2)
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查阅词典法:①纵横交错;②接触;③互相;④并,一起;⑤交
往,结交;⑥交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
(填序号)
8.请用三处“/”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9.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下列对于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雅趣三方面展示作者“德馨”;乙文中“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佐证了甲文
“谈笑有鸿儒”的描述。
B.甲文提及诸葛庐、子云亭,是为了以古代名贤自比;乙文提及当时的诗坛领袖白居易,是为了突出传主刘禹锡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如甲文引用孔子的感叹正面烘托自己洁身自好,乙文中以太子的器重、江南文士的称誉侧面衬托刘禹锡的过人才华。
D.甲乙两文写法不同,如甲文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通过强调“陋室不陋”歌咏自己“德馨”;乙文则寓情于事,将作者对刘禹锡的情感蕴含在平实的叙事中。
11.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有同学发现甲文是刘禹锡写的,而乙文是写刘禹锡的,两文所寄寓的情感完全不同。请帮他具体说说有什么不同。(3分)
(二)(10分)
材料一
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
材料二
随着“凉凉”“尬聊”“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中学生更是将这些新词用在了组词、作文中。最近,家住市区的刘先生对读八年级的儿子的语文作业感到困惑。刘先生说,他儿子的作业中有一题是用“尬”组词,他写的答案是“尬聊”,他儿子上半年就曾用过“打call”这个词,当时他叫儿子赶紧改过来,没想到现在又在作业中出现了网络词语,他担心这样会被老师判定为错误。
材料三
拥有一部手机,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拥有一个智袁团。现在,各种各样的拍照搜题App,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只要你有遇到不会的题目,拿出手机,轻轻一点App,对准不会的题目,清晰地拍张照片。接下来点击搜索,这道题的答案和解析立马呈现在你的眼前。答案的步骤精准详细,就像老师的教案一样。如果未能理解答案的内容,还可以联系在线答疑老师,她们会给你认真的讲解与分析,直到你真正的理解为止。不得不说这强大的功能,就像老师一直陪伴你身边样,只要你遇到难题,老师立即帮你解围。现在的学生们,对于这一项新的开发,那是喜欢得不得了。这时候,手机就成了学生们坚强的后盾,给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带来了巨大帮助。给家长们也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请家教老师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呀!不仅经济,而且实用。
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未知的危险和烦恼。
据某报社记者报道过,有一女子因边走边低头玩手机,掉入了江中,不幸身亡。智能手机消耗电量极大,有人曾因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拿着手机玩游戏玩,遭电击身亡。像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还有人心存侥幸,不以为然呢?现在冒出了一个新名词——“低头族”。有人甚至因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导致脑供血不足,昏倒在地。还有青少年因为迷上了手机上的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智能手机的出现,究竟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还是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其实,这要看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如果意志够坚定,就不会沉迷手机上的网络游戏,也就不会荒废学业或影响工作。手机再聪明,它也是由人类发明研究出来的,它也要受人类控制和利用。你控制和利用它的方法选对了,那么你将从中受益匪浅,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之,如果被手机控制和利用了,那么五彩缤纷的人生就会被它悄悄偷走。
12.对于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漫画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反映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古喻今,角度新颖独特,发人深思。
B.材料二刘先生的困惑反映出家长们对于学生使用网络新词普通不支持、不认可的态度,因为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学业表现受影响C.材料三采用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结合的方式,一分为二地阐述了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麻烦,促人深思和警醒。
D.材料一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含蓄的表情达意,材料二以简明的文字陈述了家长对于孩子在作业中使用网络新词的态度,材料三则客观地介绍了智能手机的利与弊。
13.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必要性,请简要列出其中的两条理由。(3分)
14.综合上述材料和实践体验,对于作文中该不该使用网络热词,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三)(16分)
父亲的汗水
胡宝林
①月上半天,凉风起来,乡村的夜安静异常。父亲夹着镰,带着我出了门,顺着小路下到场院,再到河边,进了地。
②麦子已经熟透。黄时,它们一齐黄了,人手少,父亲忙不过来,只得在夜里赶着收割。村里的人已经睡下,或许鼾声已响起来。父亲也乏,也困,但他只能忍住,几片地的麦子等着他。
③北边地头,父亲铺了蛇皮袋,让我坐下,他去割麦。他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俯下身,攥住一把麦子,镰刀轻轻一划,麦子已经像“撖猴”一样提在手里。他把镰刀夹在左腋之下,双手将那把麦子穗头朝下轻轻了两下,然后分成两股,一扭一拧打成腰,铺在地上。然后,正式开割。
④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几镰过后,腰上已是一堆麦子,父亲扔下镰,蹲在地上,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双手将腰有力地拉在一起,扭绞一圈,然后将余把塞到腰里。随后,将麦捆轻轻提起,放在一边,又提起了镰,往前赶割。
⑤身后的空地越来越大,麦捆排成一条线。我感到有些瞌睡。父亲浑身燥热,干脆将长袖脱了,扔在了麦捆上,但他依然戴着草帽。“唰、唰”,
这声音依然那么急促。慢慢,月亮向西,河边的树影愈发浓郁,麦子的声音中渐渐少了清脆,透着一种顽劲,那是露水起来了。但是锋利的镰刀、父亲黝黑的臂膀挥洒出的力量,将这顽劲毫不犹豫地斩断。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这声音,带来一种劳作的节奏,父亲投在地上的身影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声音,父亲一年一年听着,这是他与麦子、与大地的对话,他能听来麦子的声音、土地的心绪。这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岁月里。
⑥父亲,在这急促的声音里,往前挥镰。我一觉醒来,父亲已经割到南头去了,我面前躺着一溜和我一样高的麦捆。我提了水瓶,轻轻走过来,站在父亲身后不远的地方,父
亲没有发现我。两亩地,父亲已割了四五分。我想等到明天早晨,村里的人们起来一看,一定会感到惊讶,他们睡觉前好端端站着的一地麦子,已经倒在了地里。我站在有些凉意的地里,看父亲。父亲弯着腰,左手挥出去搂住一抱麦,右手的镰刀紧跟上去,一下、两下……
⑦他像一个剪影,麦子就在他身子的暗影中。父亲,仰起头的一瞬,我看见他的额头、脸膛、臂膀湿漉漉的。在他俯身的一瞬,大大的汗珠子就一颗一颗滴落在地里,无声无息。父亲继续向前割,没有停歇,一镰一镰,一捆一捆,汗水悄悄滴下,像他干其他活计一样,让这个夜晚特别漫长。
⑧父亲,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的一个黑夜,把一滴滴汗水洒在土地上,洒在一片黑暗中,一如他经历的其他许多的黑夜。这汗水,从额头、从脸、到脊背,释放出他身体的热量。他与活儿展开一场不为人知的搏斗,他在黑暗中挥洒力量。他的汗水从地的北头流到南头,滴在麦秆上,滴在土地上,却捧不住,找不见。这是一个农民的汗水。这是一个农民的力量。这汗水,从他的娃娃脸上流下,从他短暂的俊美的青春脸上流下,从他壮年的红脸膛上流下,后来从他衰老的身躯、萧索的容颜的皱纹里流下,滴在生命中,不为人知,找寻不见。
⑨我,一个农民的九岁的儿子,站在地里,站在父亲的辛劳之外,看着父亲。多年以后,我把我的汗水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洒在不为人知的白天还有暗夜,一如父亲。一个人的汗水,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会渗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在孤独的人生里,却不为人知。这不为人知的汗水,让人生变得更加硬朗,也让随之而来的欢乐变得更加有力。
⑩在父亲的身后站了许久,我终于打开水瓶,呼唤了一声,向父亲走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有删改)
15.文章以“父亲的汗水”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
17.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笔下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4分)
18.本文和《背影》都是写父亲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篇文章选材的聚焦点有何异同?(5分)
(四)(8分)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9.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A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4分)
20.《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请你结合原著说说这部小说在艺术特色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至少两点)(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根据上面文字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也可以……
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中要包含词语“陪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4)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语文试卷
第
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