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如新民学会以“俄国事情急待研究”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希望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开辟一个“黄金时代”。这反映了当时(
)
A.俄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B.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
C.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
3.有人这样评述五四运动:“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4.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而敌人是指"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既是与"人民"相对立的群体,也是"民族"的敌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认识的深化
D.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5.民国十六年1月5日中共江浙区委就最近局势与工作方针发出通知,指出各地应乘此机会尽量做民众工作,发展组织。14日,区委决定:加紧铁路破坏工作,重点是南京和无锡。这一时期革命斗争重在(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6.1923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上海收到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过去在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由此可推知(
)
A.国共合作中出现右倾现象
B.党中央迷信盲从共产国际
C.建立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
D.批评了三大政策的方向性
7.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
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8.1920年,孙中山在《关于五四运动》中指出:“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由此可见,孙中山(
)
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
B.夸大了五四运动的爱国性和长远意义
C.认为出版界对五四运动起了决定作用
D.把五四运动看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9.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在机关报《向导》的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
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
10.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1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结合材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国际控制了中国共产党
B.共产国际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C.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工作
D.使中共彻底丧失发展独立性
12.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3.出席这次会议的“除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代表,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的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4.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外交失败,这引发了爱国青年的极大愤慨。北京的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走上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
掀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下面属于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进步精神
15.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这(
)
A.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正式确立
B.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的认知
C.是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反思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16.五四运动前,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孔教、文学革命、妇女解放、教育改良等”。五四运动后,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平民、劳工、劳动、阶级等。”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无产阶级取得政治权利。
D、反封建任务己经完成。
17.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办的《上海伙友》,主要以店员伙计为读者对象,《机器工人》主要以上海机器工会会员为读者对象,《广东群报》一直实践的也是创刊号上陈独秀说的“做贫苦劳动者底朋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
A.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人民性
B.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
C.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影响
18.中国共产党人李亚农在纪念五四运动的宣言中指出,五四运动值得纪念,不仅因为拥有“能团结能牺牲的反抗精神",更在于其“受了世界革命潮流及民族自决主义的暗示”,“布下了改造中国的种子,产生了中国新生命的新文化运动”。宣言强调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
C.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推动了世界各国革命潮流的发展
19.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此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实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
B.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产物
20.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在所有学校建立“讲习团”,走上街头,宣讲朝鲜、越南、印度国家衰亡史以及1919年的反殖民斗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多次报道了1919年在印度、埃及、土耳其、阿富汗、波兰以及匈牙利所发生的争取民族独立、自决运动的实况。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期间(
)
A.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毛泽东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
C.知识分子的视野具有全球性
D.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互相支持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1916年,以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为首的一批同学好友,在一起研究学术,交流心得。毛泽东作了这样一种概括:“这时候这些人大概有一种共同的感想:“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新民学会的宗旨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宏伟志向。20世纪20年代初,对毛泽东来说,他正在更加完整地了解俄国革命。1921年1月,蔡和森从法国寄来信件,为他分析了共产主义的优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宣称自己对这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表示赞同。
——据[美]瑞贝卡·卡尔《毛泽东传》等整理
材料二
中共一大的纲领是一个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结合所学,概括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抱有的宏伟志向。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旧革命“嬗变”的表现。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2.“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
材料二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及其对孙中山的启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五四运动性质的认定及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具有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材料“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会议是中共一大,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故D项正确;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故排除A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即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希望通过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说明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故B项正确;材料与俄国革命形势无关,排除A项;C项中“共识”以偏概全,排除;马克思主义社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不能说明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由材料“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加紧铁路破坏工作,重点是南京和无锡”,时间是“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革命斗争重在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所述均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发生,与题干时间限定不符,排除。
6.答案:C
解析:
7.答案:A
解析:根据“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
成立制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材料反映了中共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故选A;材料没
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B;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排除C;中国
共产党成立时没有正确分析中国国情,排除D。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出版界觉悟者的舆论宣传带动了全国的学潮,促进了“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即五四运动的发生,这说明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选A项。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B项错误;C项的“决定作用”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与和平,《向导》发刊词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共合作的内容,排除C项;1922年7月中共二大已经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题干并未提及中共成立的意义,故B项错误;“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等信息表明中共成立与在此之前的革命与运动紧密相连,故C项正确;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11.答案:C
解析: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说明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工作,故选C;A“控制”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革命的方向”,排除B;D中“彻底丧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判断此革命指的是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北伐战争的成果,D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革命的前提,A项颠倒了两者的关系,A项错误;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北伐战争的成果不符,B、C两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人物以及“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可知,该会议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排除A;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排除C。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材料中陈独秀对于“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中共“二大”中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前提,故B项正确;A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在八七会议上,排除。
16.答案:B
解析:关注的焦点从“孔教、文学革命、妇女解放、教育改良等”到“平民、劳工、劳动、阶级等”的变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择B项。
17.答案:A
解析:
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受了世界革命潮流及民族自决主义的暗示”“布下了改造中国的种子,产生了中国新生命的新文化运动”,突出强调的是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唤醒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主要信息是:五四运动期间,学界和毛泽东关注世界形势,特别是关注和中国命运相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这表明知识分子的视野发生变化,把中国革命视为全球运动的一部分,意识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独立斗争紧密相连,C项符合题意。A项“开始关注”强调时间的节点,材料无法得出这一时期是“开始”的结论,故排除。B项“国际化战略思维”是指要从国际视野上,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去看世界,材料所述是把中国、中国革命放在世界这一大背景下看联系,另外材料主体是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界,故排除。第三世界的概念在五四运动期间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21.答案:
(1)选择:“走俄国人的路”(或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志向:改造中国与世界。
(2)表现:以无产阶级领导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以社会主义前途取代资本主义前途。影响: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解析:
22.答案:(1)关系:五四运动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启发:改造民众思想。性质:爱国运动。依据:五四运动反对英、美等国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国家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五四运动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政府拒绝在卖国和约上签字。
(2)新特征: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高;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更彻底;等。
原因:新文化运动提高民众觉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剧;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各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等。
解析:(1)关系:根据材料“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可归纳出二者的关系是五四运动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启发:根据材料“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可归纳出改造民众思想。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依据:可从五四运动的口号、目的及导火线等方面分析。
(2)新特征: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可归纳出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高;根据材料“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可归纳出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根据材料“不曾有的姿态……反封建主义”可归纳出反帝反封建更彻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及阶级关系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