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1.1 林黛玉进贾府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3 1.1 林黛玉进贾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7 09: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5张PPT)
高一语文课件:1.1 林黛玉进贾府 课件(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阅读经典,就是与伟人对话,是我们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巅峰。“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总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将下层社会的不幸悲剧描写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老人与海》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它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目标定位】
□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提高小说阅读能力和鉴赏评价水平。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批判现实的态度和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
【文本提要】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其魅力在于以独特手法透视社会生活。“千花百卉争明媚”,浩大的小说花园,美不胜收。本单元撷取的三朵奇葩,就是纵横古今中外的三幅社会生活画卷,就是一首由弱到强的命运交响曲。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描写了贾府的穷奢极侈、气势烜赫、门禁森严,同时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可谓描画得栩栩如生、形神毕肖。
《祝福》主要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鲁迅先生用被压迫、被残害、被侮辱的妇女的血泪写成的控诉书。控诉和鞭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妇女的摧残。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描绘了一位老人勇敢顽强地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表现出老人的英勇无畏的硬汉精神。
面对画卷上的主人公,面对交响曲的演奏者,我们心潮澎湃。我们随黛玉寄人篱下的伤感流泪,对祥林嫂愚昧无知的抗争叹息,被桑地亚哥面对失败的坚强折服。
【学法指津】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人物,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因此欣赏小说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本单元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祥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学习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进行细致地剖析,把握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
当然把握透析小说的内涵和主旨时,还要从故事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还应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其次,理清故事情节
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的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此外,还要注意小说的情节所担负的反映主题的任务。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好准备。
再者,品味小说语言
小说从本质来说是语言的艺术,无论塑造人物还是交代环境都离不开语言。学习时要抓住这一重要环节,注意品味。品味人物的个性和特征语言,品味带有作家本人风格的叙述语言。
第四,尊重独特感受
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天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学习时要尊重个人的理解,从学生各自的感受出发引导他们逐步领会小说的丰富与深刻,学会鉴赏小说。
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 曹雪芹
知识与
能力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成就,把握作品主题,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过程与
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围绕中心事件介绍人物的写法;研究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运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如果说,文学犹如历史的长河,淘尽了多少悲欢离合,那么《红楼梦》就是其中最悲怆的歌,它的余音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让人不忍卒听;如果说,作家犹如天上的繁星,浩瀚难以点数,那么曹雪芹即是其中最亮的启明星,他的成就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我们静心品味这部韵味隽永的经典名著,让《红楼梦》叩开我们心灵的窗扉,掀开我们触摸人生的金页,引领我们走进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①恭肃严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盼神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俊眼修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腮凝新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寻愁觅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不经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辨析
(1)标致·标志
辨析:标致: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为形容词。
标志:①表明特征的记号。②表明某种特征。也作“标识”,可作动词。
例句:①静力试验计划于2008年2月28日前完成,3月15日首飞,这________着我国新支线飞机研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在大众的眼中,“花样”代表的是可爱、漂亮、年轻、阳光、青春和帅气,“美男”则指的是身材玲珑________、性格刚柔并济的年轻男子。
(2)委屈·委曲
辨析:委屈: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②让人受到委屈。
委曲:①(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②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例句:①因“特别费”案被台检方起诉的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回台当天,面对媒体眼泛泪光。媒体调侃说,游锡堃有理由觉得自己________,因为他曾经对阿扁掏心掏肺,没想到就这样被民主党当了垫脚石。
②尽管狂人穆里尼奥在过去3个赛季率领切尔西队取得很大的成功,三年两夺英超联赛冠军,但是在今年开战的英超联赛中,你再也看不到那个让英国首相都为之倾慕的个性教练了。这位功勋教练被抛弃,事情________让人费解。
(3)风骚·风流
辨析:风骚: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②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③指妇女举止轻佻。文中指姿容俏丽。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文中是风韵的意思。
例句:与程式复杂曾是现代“骄子”的话剧比较,充其量算个“小不点”的东北方言小品能独领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的需求,东北方言小品既确立了本身的艺术定位,又找到了市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堂而皇之的在原本属于其他艺术占领的舞台上竞________。
(4)荒诞不经·不经之谈
辨析:“荒诞不经”指言行荒谬,不合情理。“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两个词都有不真实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荒诞不经”强调不近情理,而“不经之谈”则侧重于言语没有根据。
例句:达赖关于“西藏独立”的________,不胜枚举。更有甚者,达赖竟然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语出惊人:“我心中毫无疑问地认为印度比中国更有理由声称领有西藏主权。”达赖这种________的行为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有奶便是娘”的奴才相。
【自主校对】
一、1.wǎn yīnɡ luò kèn  wǔ chén zàn fǔ fú jì wéi ɡuàn měnɡ chēn juàn wěi yí hǎi chī
2.zhènɡ/zhēnɡ lēi/lè pínɡ/bǐnɡ/bīnɡ yè/yān/yàn jiě/jiè/xiè hé/hè/huó/huò
二、虐/谑 拙/绌 厮/撕 梁/粱 殉/徇 谪/嫡 靥/魇 瞋/嗔 揖/楫/缉/辑 觚/斛/觞/觥
三、1.①非常恭敬严肃。
②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神采飞扬。
③形容相貌美好。
④不说话,暂抑呼吸。形容小心害怕的样子。
⑤形容容貌俏丽。
⑥无缘无故烦恼、愁闷或自找烦恼。
⑦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2.(1)①标志 ②标致 (2)①委屈 ②委曲 (3)风骚 风流 (4)不经之谈 荒诞不经
一、作者档案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先原为汉人,
后入满洲旗籍。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难。晚年居北京西郊香山,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年未五十而卒。他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诗人李贺,可惜流传甚少;
他也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常借此寄托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的创作,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回放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侍读,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五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曹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继位后,排除异己,曹雪芹的父亲因受皇室纷争牵连被抄家,曹家从此衰落。曹雪芹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痛苦的回顾。他对社会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为了宣泄自己饱经沧桑之后郁结的情感,他写出了揭示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一个女儿名叫贾敏。贾敏嫁给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一、整体悟读
林黛玉进贾府,贯穿其行踪的指导思路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经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这样?
参考答案: (1)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2)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3)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4)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5)“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6)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小说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二、局部涵泳
1.课文从哪几个层次刻画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刻画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个层次:(1)是人物出场;(2)是肖像描写;(3)是贾母的戏谑之言;(4)是见林黛玉;(5)是回王夫人的话。
(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其泼辣的性格。(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也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泼辣、心狠手毒。(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言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2.为什么贾母要第一个出场?又为什么要显示她的气派和礼仪?
参考答案: 《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还是作为反映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位“老祖宗”(贾母)是祖辈中仅存的宝塔尖儿。
荣、宁二府上下几百人都会环绕在她的周围。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在这个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贾母第一个出场可以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邢、王两位夫人,李纨、迎春三姊妹等,也为后面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作好了铺垫。
第一个介绍贾母,主要是因为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地位最高,同时她又是黛玉最亲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应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贾母和黛玉相见时搂抱痛哭的描写,写出了黛玉初入荣国府便受到贾母疼爱的情景。
3.宝玉出场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宝玉的?展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描写角度 示例说明
外貌描写 作者借助黛玉的眼睛,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着力描写他的外貌,表现了宝玉年轻潇洒,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特点。
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 这两首词模仿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明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表现了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叛逆和反抗精神。
摔玉细节 宝玉摔玉的原因是别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宝玉”,仅他自己有。这一细节体现了宝玉追求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意识,也是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表现形式。
4.文中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贾府环境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说随林黛玉的脚步,从三个方面描写了贾府典型环境:(1)外观,开头一段;(2)布局,以林黛玉行踪为线索,写了贾府的结构布局;(3)陈设。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大石狮子”,
正门匾上的“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二是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如“敕造宁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亲书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无不显示着所受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同时,贾府的豪华建筑,贾府的奢侈生活,也使人们对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开放探究
学习《红楼梦》有利于了解封建社会。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了解到封建社会的哪些特征?
思路提示:(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的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炫目。他们自己不创造财富,却有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人活泼不得,空气十分压抑。
(4)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开始动摇,宝玉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思想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荣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1.情节设计别具匠心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及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2.中心事件凸现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贾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3.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来为人所称道的。
4.环境描写意蕴深厚
《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1)外观。开头一段。(2)布局。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写了贾府的结构布局。(3)陈设。其作用是: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例如,开头写贾府“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②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如“敕造宁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都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解析: A项窄裉(kèn)。
答案: A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播出后,刘教授的精彩演讲,使广大电视观众进一步________了“《红楼梦》文化”的博大精深。
(2)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________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3)无论是奥斯卡、格莱美,还是金球奖,它们在奖项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性上,都________着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艺术准则。
A.领略 标准 固守   
B.领悟 标致 固守
C.领略 标致 恪守
D.领悟 标准 恪守
解析: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意为领会,悟出。“标致”指女子相貌美丽、姿态优美;“标准”指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固守”指一成不变地遵循,多含贬义;“恪守”指严格遵守。
答案: C
解析: B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作谦辞。C项“顾盼神飞”是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神采飞扬。不合语境,应换为“左顾右盼”。D项“出神入化”形容某种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用在这里对象不符,可用“脍炙人口”。
答案: A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B.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C.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D.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解析: A项“以嫂呼之”的“嫂”应加双引号;B项问号应改为句号;C项“三四个”“十七八岁”是概数,两处顿号均应去掉。
答案: D
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8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5.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折,关于这一段的描写,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她对寄人篱下的黛玉的真心喜爱和对弱者的出于人性的同情。
B.表现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地位。
C.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性格特点。
D.表现了她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答案: A
6.王熙凤说林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主要迎合了哪些人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黛玉和贾氏三姐妹。
7.文中王熙凤先后两段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点,阿谀、奉迎、讨好贾母的心理状态。
8.王熙凤的两“携”一“拭”是否对黛玉有真情?这些动作含有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并非对黛玉有真情。其目的是讨好贾母。
二、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黛玉之死
□ 高 鹗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
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
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盂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
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儿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微微的点头,便掖在袖里。说叫:“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上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量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
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
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
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嗔估涞?
9.第1段中“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黛玉的“笑”,表达了她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紫鹃安慰她的话的回应,表达了黛玉此时痛苦欲绝的心理。
10.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试根据文中焚稿的具体描写,具体分析黛玉焚稿的心情。
(1)黛玉焚帕:“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黛玉焚诗稿:“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黛玉焚帕: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她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爱情的向往。她的狠命撕稿、焚稿,表达了她内心极端的痛苦、对宝玉的深深的埋怨和对爱情的彻底决绝。
(2)黛玉焚诗稿:和焚帕不同,黛玉在焚诗稿时犹豫了一下,因为诗稿是她在大观园曾经的快乐生活的见证和记录,她不忍心把那美好的记忆也付之一炬,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但最后她还是毅然把诗稿撂在火上,表达了她对往事的决绝。
11.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的爱,也表达了对宝玉背叛爱情的怨愤。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感人至深。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人,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小说最后一段写黛玉死后,“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以乐写悲,虽然人们对这音乐来自何处的理解不同,但客观上,这音乐之声更加渲染了黛玉死时的悲凉气氛。
C.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D.选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的满腹幽怨。令人为之低回,为之流泪。
E.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 A项“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错,原文中说“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C项“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错,原文说“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
答案: AC
13.(2011·江苏高考题)《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空云似桂如兰”,“似桂如兰”,暗点其名。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堪羡”值得羡慕。
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作者在八十回后原写袭人在宝玉落到饥寒交迫的境地之前,早已嫁给了蒋玉菡,只留麝月一人在宝玉身边,所以诗的后面两句才这样说。
答案: 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
14.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创作了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 《红楼梦》前五回介绍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因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作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 贾府人物关系简图
荣国公贾源
◇《红楼梦》对联选辑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
(2)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吟联)
(3)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智通寺门联)
(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宁府上房联)
(5)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书联)
(6)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宝玉题潇湘馆联)
(7)绕提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宝玉题沁芳亭联)
(8)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荣禧堂联)
(9)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探春房内联)
悲剧人物的赞歌
[文本回顾]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见”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之歌的序曲。然而,这首歌却是一首忧伤的歌——悲剧的爱情。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最让后人叹惋不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一致,
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规定的人生道路。他们的爱情寻求的是一种志同道合、两情相悦,但却忽略了周围环境及周围人。这是普通人的普通悲剧,普通人无法避免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应用角度] “传统和世俗的观念”“生存与环境”“知己”“反叛”“悲剧的爱情”“忧伤的歌”
精彩的肖像描写
[方法点拨]
在课文中,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对人物进行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或工笔雕琢,或虚笔写意,浓妆淡抹,各具佳妙,给文学画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无论是精明狡黠、工于心计的王熙凤,还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贾宝玉和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有整体式的描绘,局部式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1)整体式的描绘,是作家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对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
(2)局部式的描绘,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具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烘云托月式的描绘,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是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这样写不仅省力,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好。
运用肖像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本文中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幅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会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学以致用]
在你的周围一定生活着很多你熟悉的人物,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他们的肖像,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黛玉赞
□ 将和森
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
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
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依人为活的处境,只是使你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你的骨骼变弯。你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
你“心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你身为小姐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一切都随着你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它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直率真。
在你欺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里,你紧张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你怀有歧视和轻蔑。于是,你多疑多感,工愁工病。在你的胸中哀痛繁殖着哀痛,以至挤满得更加显得气量狭小。
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又造成了你浓重的哀伤。“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诗魂”,在你那如花正开的年岁,竟是发出如此苍凉的人生咏叹!
然而,你并不向往空寂,而是一个对生活怀着强烈追求的人。
你把全部智慧都用于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你更把整个生命投向违反礼教的爱情。
一个“混世魔王”闯进了你的生活。他欣赏你的“孤标傲世”,他了解你的“风露清愁”;而你“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更使他对你怀着“深敬”。于是,你成了真正挂在他身上的一块“通灵宝玉”。如果失去你,他就要神魂颠倒、人事不知。而你,也向这个封建家庭的“祸胎”,献上了一颗少女的心。
爱情,成了你生活中的太阳。它给你幽暗的内心带来了光和热。——可是,又有什么比爱情给你带来更多的不幸和痛苦!
当你突破种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使爱情发展得愈是深沉坚定,同时也就愈是加重地感到那压在爱情上的封建势力。你虽然三番五次地取得了那个“逆子”的心,可是却一点也听不到封建家长的“意思”。
在爱情的道路上,你终于走完了你所能走到的最后一步,而停留在包办婚姻的门前。你终于接触到痛苦的事实:你虽然可以把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
爱情,连结着你的生与死。可是,你只能静待封建家长的决定。
你似乎没有看出:上面对你的“脾性儿”早已不满,甚至对你的外表也露出嫌意,更何况又知道了你还害着不可告人的“心病”。
于是,瞒消息,设奇谋,封建势力在暗中对你发出狠毒的一击!
封建势力终于把你驱回到这个铁律的面前:不准有爱情!只准服从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一切!
这是横在你脚下的唯一出路。但是,难道可以在这条出路的面前低下头来?
你立刻做出了回答: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你有太多的怨恨,可是不知朝哪里倾吐;你有太多的话语,可是不知向谁去诉说。当你逝去时,只是这样喊道:“宝玉,宝玉,你好……”
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原文选自《红楼梦论稿》,有改动)
[赏析] 作者从多角度饱含感情地解读了林黛玉的“悲”:幼丧父母,寄人篱下是悲;多疑多感,多愁多病是悲;追求爱情,无法违反礼教是悲。林黛玉的这些悲被作者解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人不得不顿生同情,倍感悲哀。再加上第二人称的巧妙运用,拉近了读者与林黛玉的距离,更亲切,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