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一)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一)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04 07: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一)

共1课时 第 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 时

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 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法 疑探导学,自主合作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3+2+3+2+6+4)÷7
=21÷7
=3(个)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引导质疑。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让学生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
通过参看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顺畅的导入课题。
通过学生提问,让学生质疑。
自探新知,引导自学。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出示自探提示:
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2、组织学生自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小组长组织交流,每组的大号先说,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通过自探提示梳理本节课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自学。
合探解疑,共同学习。
?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小组学生展示与评价。(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针对自探提示中中等生补充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想法。
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出示例2:
1、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求平均数:
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提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1+3+2+3+2+6+4)÷7
=21÷7
=3(个)
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合作探究。
质疑再探,解疑答惑。 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通过让学生再次质疑,解答心中的疑惑。
运用拓展,习题练习。 巩固练习:课本86页1、2题。 通过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让学生自由谈收获,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